《再别康桥》中的“金柳”情意探微

2018-02-09 18:06高庆友
中学语文 2018年30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康桥河畔

高庆友

前一段时间,参与了一些地方的教研听课、评课活动,有不少上课者选取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听课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关于诗歌中的“金柳”意象是这样解读的:诗人用“金柳”表达的是对康桥的迷恋和眷恋之情。我总觉得分析得浅表化、单一化,欠缺深度、广度和关联度。

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在这里就《再别康桥》中的“金柳”意象作出深入的探讨。

一、“金柳”——诗人康桥生活的追忆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1920年9月徐志摩为了追随罗素,抛弃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诱惑,来到英国留学。1921年春,以特别生资格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2年9月学成回国。这一时间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康桥(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有这样的叙述:“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1922年10月,徐志摩离开英国前创作了《康桥再会吧》。“康桥,再会吧/你我相知虽迟,然这一年中/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此后/清风明月夜,当照见我情热/狂溢的旧痕,尚留草底桥边……”这是诗人第一次别离康桥。1928年夏天,徐志摩再次赴英伦游历考察,康桥依然,康河清澈,河畔“金柳”艳影荡漾,诗人禁不住触景生情,遂于11月在归国途中作《再别康桥》。诗人追忆在康桥情迷自然美景的生活和在康桥相知狄更生、相遇罗素的美好学习生活,以及相恋林徽因的情感生活。因此“金柳”是诗人康桥生活的见证者,诗人回国途中创作《再别康桥》,是对以“金柳”为意象表征的康桥留学生活的追忆。

二、“金柳”——诗人康桥情感的祭奠

1920年春,林徽因随父林长民赴伦敦读书。1920年9月徐志摩由美国来到英国留学。在伦敦,徐志摩去拜访林长民,由此结识了林徽因,两人生发出爱的交集。他们相约在康桥,于河畔金柳下,于烟雨小舟上,一起畅谈诗歌、文学、艺术、人生和爱情。1921年10月林长民出国考察结束,林徽因跟随父亲回国。林徽因的别离让徐志摩独自失魂落魄,彷徨于康桥。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海结婚,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康桥之恋终成为诗人徐志摩康桥情感的祭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以柳寄情,古已有之。《诗经·小雅·采薇》中即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在这之后,杨柳就成为古代诗歌中行旅伤别、寄托离思的象征之物。唐代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宋代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另外古人也常常以柳喻美人。唐代白居易《杨柳枝》“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九:“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北宋张先《醉垂鞭》“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徐志摩的“金柳”象征了康桥恋人的姿容情态。恋人虽美好,但那只是“夕阳中的新娘”,如今已杳然远去。诗人的“金柳”以实生虚、以虚托情,这一段恋情只能虚化为美好的回忆,成为诗人康桥情感的祭奠。

三、“金柳”——诗人康桥文化的投射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笔端的“金柳”是折射着中西文化的产物。徐志摩1900年4岁时入私塾开蒙,然后先后就读于海宁硖石开智学堂、杭州府中、北京大学预科、上海神学院、天津北洋大学预科,后又回北京大学读书。徐志摩出国前所接受的教育以中式教育为主,中国古典诗词曲赋浸润着他的情感和意识。出国后他受到了济慈、富凯、华兹华斯、哈代、惠特曼、拜伦等西方诗人诗歌创作、抒情方式的影响;又深受英国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戏剧家莎士比亚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因此“金柳”意象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由于汉语语音中“柳”和“留”同音,且在汉代就形成了折柳送别的风俗,汉以后的古代诗词更是赋予了“柳”别离之意。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夕阳”:《说文解字》“婚”:“《礼》:娶妇以昏时”。自古以来婚礼于昏暮行之,因而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一风俗赋予了“夕阳”相思的意味。“金柳”的背后是徐志摩无法留住心中情感的对象,写出了因对象飘然而去极度落寞的情感;从西方文化的角度看,河畔的柳树因长长的柳枝垂到水面,摇曳时柳条轻拂水面,泛起点点涟漪,所以有“哭泣的柳树”之说。应用到英国文学中,“柳”就有了遗弃的意思,如沃尔特·司各特小说《珀思丽人》把柳叶花环说成“完全是受遗弃的样儿”。“柳”还象征着死亡,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黛斯德莫娜临死时唱《柳树歌》,以此表达黛斯德莫娜的悲哀并暗示她的死亡结局。结合《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来看,徐志摩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诗人的心里隐隐流露出爱情易逝、终被遗弃的忧郁,哀悼美好爱情的死亡。因此,“金柳”是诗人中西文化交融的投射,是别离的相思,是美好爱情遗弃、死亡的暗喻。

四、“金柳”——诗人康桥理想的幻灭

1922年10月回国后的徐志摩不满军阀混乱、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向往和追求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理想。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他写下了一首诗《梅雪争春》“残落的梅萼瓣瓣在雪里掩,……白的还是那冷翩翩的飞雪,但梅花是十三龄童的热血。”诗中用“冷翩翩的飞雪”中瓣瓣“梅萼”的“残落”的象征,隐喻一个十三岁的儿童惨遭杀害的事件,揭露了段祺瑞政府血腥屠杀的暴行。他在散文诗《婴儿》中这样写道:“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你看他那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文中“馨香的婴儿”象征着他所盼望的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新政治”,在“生产的床上受罪”的产妇,象征着当时正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双重压迫的中华民族。1927年,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使他由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单纯信仰”的追求而“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序)。在他此后的诗中,多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多有“寻梦”的美好和梦断的落寞。《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金柳”“新娘”是诗人康桥寻梦提取的感觉和想象化了的意象,是主观想象和内心的独白。“夕阳中的新娘”,追求的寻梦理想即将幻灭,于是《再别康桥》写下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金柳”意象语近情遥。如果以“金柳”意象为教学抓手,分析由“意”到“情”到“志”的几个层面,文本的解读就有了深度、广度和关联度,学生能力的培养乃至语文素养的形成目标才可能达成。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康桥河畔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绣出里下河畔最美“同心圆”
战“疫”白河畔 人大展担当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河畔的早晨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八里河畔,面食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