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易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2018-02-07 16:38舒章燕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顺应论文化负载词易经

舒章燕

摘 要:《易经》中的文化负载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往往很难确切展现。本文通过顺应论分析里雅各和汪榕培两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讨如何在顺应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再现原文文化底蕴。

关键词:顺应论 《易经》 文化负载词

一、引言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易经》被奉为群经之首,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作为国学重要经典之一,《易经》研究宇宙间万物万事,凭借“阴”和“阳”要素解释了万物运行的规律,书中包含大量的符号、卦名以及文化负载词,内容较为晦涩难懂,这些都加大了对易经原文的理解难度,因此如何将《易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准确再现,成为了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易经》的英译本就有十来种,本文选取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里雅各的《易经》英译本以及国内汪榕培、任秀桦合译的《英译易经》,因译者所处文化背景不同,本论文从顺应论视角讨论两位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文化顺应的选择,并且对其翻译特色与策略加以分析探讨,对《易经》文化的译者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二、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987,维索尔伦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中提出的“顺应”理论,在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该理论。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综观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的使用,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处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维索尔伦, 1999:55-56)。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贺华丽,2006)顺应性是指译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内容中做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的问题,为使目的语读者能准确理解原文,运用顺应这一理论极其重要。

顺应论主要通过四个方面阐述语言的顺应性特征,即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马卉,2006)维索尔伦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指社交、物理和心理世界;语言语境指上下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联系语境,做到语言的顺应,意思的准确传达。结构客体顺应指对语言的结构,例如词汇、句法结构等做出选择,以适应目的语读者的思维。顺应的动态性是指在语言结构和语境因素相互顺应的关系中,语言的动态意义生成的过程。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是指译者在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不同自我意识反应,受语境关系、结构客体和动态顺应三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语境关系与结构客体是语言使用的交际中心,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动态顺应的过程,意义生成的过程。(陶恒/沈春蕾, 2014)

随着我国国学作品翻译工作的持续升温,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语言顺应论的视角分析《易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研究文化负载词翻译的译者提供翻译策略上的借鉴。

三、《易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负载词是指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要将这些极具文化色彩的词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又不会影响目的语读者对其文化底蕴的理解,则需建立在对原文化的充分理解之上。

基于奈达对文化的五个分支,文化负载词可以相应的分为五类:即生态文化词、物质文化词、社会文化词、宗教文化词、语言文化词。(张姝, 2013)下面笔者选取了里雅各和汪榕培译本中关于文化负载词的典型例子加以分析。

(一)生态文化词

生态文化词体现了原语言中的生态文化,这一类的词大多是自然界中的元素。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有所差异,所以对同一物体的理解就会有偏差。《易经》中这一类的词主要有“西山”“岐山”“禽”“苞桑”等。

例1 原文:王用亨于西山(《随·上六》)

理译:(We see) the king with it presenting his offerings on the western mountain.

汪译:The king entrusts you / To attend the sacrificial rites on theWest Mountain.

例2 原文: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否·九五》)

理译:(so shall the state of things become firm, as if)bound to a clump of bushy mulberry trees

汪译:Vigilance against potential danger / Isthe source of safety and solidarity.

例1君王在西山把他们当做人牲祭祀神灵。“西山”一词为我国的地理位置名词,理译与汪译均采用直译,但理译为“western mountain”不妥,而汪为顺应西方文化语境,则将“West Mountain”的首字母都大写,表明这是一座山脉的专有名词,名字就叫“西山”,这一点较能被西方人所理解。例2原文意思为多么危险啊,国家命运就像系在苞草和桑枝上,危險情形但最终能稳固下来。理依然采用直译,虽无法将其深层次意义于文字间体现,但通过该描述性的语言,也能使读者领会该典故,知晓其中的情理。而汪则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苞桑”译为the source of safety and solidarity,准确而达意。endprint

(二)物质文化词

物质文化词是指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与交通工具、日常用品、食物以及服装等有关。比如《易经》中的“腊肉”“十朋之龟”“黄裳”“束帛”等。

例3 原文:或益之十朋之龟(《损·六五》)

理译:parties adding to (the stores of) its subject ten pairs of tortoise shells

汪译:When you are offered a lot of money

例4原文:黄裳,元吉。(《坤·六五》)

理译:the yellow lower garment.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汪译:You are dressed in yellow like an official / This is a sign of supreme omen.

例3字面意思为有人送给你价值十朋的大龟,说明此处“朋”是一个计量单位,“十朋”则说明数量之多,较为贵重。里雅各采用异化策略,紧贴字面直译为“ten pairs of tortoise shells”,但不容易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其内涵,相对来说汪榕培直接取其引申义,文化内涵一目了然,可读性强,顺应西方人的语境思维习惯。例4意思为黄色裙裤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古代服装是上衣下裳,“裳”象征着“谦卑”(付永, 2011)在此词的翻译中,理汪二人都采用了直译法,里雅各顺应原文词汇结构,将其译为“the yellow lower garment”,但总而言之,此处两人的译文都未能体现“谦卑”一意,这对西方人正确理解“黄裳”一词产生了障碍。

(三)社会文化词

社会文化词是指那些反映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社会阶层、人物命名等词汇。(付永, 2011)《易经》中此类词有“高宗” “小人” “天子” “君子” “丈夫” “小子”等。

例5 原文:高宗伐鬼方(《既济·九三》)

理译:Gao Zong, who attacked the Demon region

汪译:For the king to conquer the enemy

例6 原文:小人勿用(《师·上六》)

理译:but small men should not be employed(in such position)

汪译:Inferior people are not to be entrusted.

例5中“高宗”一词为我国古代帝王赞誉较高的庙号,里雅各采用异化策略译为“Gao Zong”,因目的语文化中无这一概念,若不采取注释法进行解释,会使目的语读者对这一词的理解上有所偏颇。汪榕培根据顺应理论,采取归化法,将“高宗”归纳为the king,虽与原文形式上相差较大,但顺应西方人交际语境,利于文化无障碍传播与交流。例6原句意思为不能重用无才德的小人,汪榕培意译为“inferior people”,强调小人为地位低下之人,里雅各将其直译为“small men”,影响了原文语义传达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在对原文的充分理解之上,顺应目的语读者的交际语境以及思维习惯,能较好将实际文化涵义展现出来。

(四)宗教文化词

宗教文化词是指反映某一地区人们宗教信仰与观念的词。西方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而我国主要受儒家、道家思想以及佛教的影响,宗教信仰上差距较大。《易经》中该类词主要有“帝” “禴祭” “大牲” “命”“龙”“贞”等。

例7 原文:王用享于帝(《益·六二》)

理译:Let the king, (having the virtues thus distinguished), employ them in presenting his offerings to God

汪译:The king is making offerings to the gods

例8 原文: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既济·九五》)

理译:the neighbor in the east who slaughters an ox (for his sacrifice); but this is not equal to the (small) spring sacrifice of the neighbor in the west

汪译:Untimely grand offerings / Are no better than small offerings

例7里雅各将“帝”译成“God”,而我们通常认为God是圣经文化的上帝,属基督教派。《易经》是儒家经典,所说的“上帝”,指的是道家所说的“天帝”。(岳峰, 2001)所以此处传教士里雅各的译法不当,反观汪榕培的“gods”,将首字母小写,不会使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作为译者,必须联系两种语言间的宗教文化,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做到翻译内容上的顺应。例8本句含义为商纣王即使祭拜场面浩大,但得不到上天的保佑,而周文王明德,即使祭拜场面简单,但还是能得到上天的福佑。里雅各的译本将“杀牛”译为“slaughter an ox”,“禴祭”译为“spring sacrifice”,顺应字词结构,原文结构能较好体现,但由于文化差异,可读性及通顺性下降。汪榕培则采用完全归化,翻譯成“grand offerings”和“small offerings”,译文结构上虽与原文完全不一,但总体而言,此译法使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中国祭祀文化的理解最大的趋同。由此可看出,译者在顺应过程中为满足不同交际目的,所表现出的意识突显度也存在着明显差异。endprint

(五)语言文化词

语言文化词是指一种语言中特有的语法、句法等,能反映某一国家语言逻辑特色的词。《易经》中该类词有“血”“见”“乾乾”以及一些数词等。

例9 原文:血去惕出(《小畜·六四》)

理译:The danger of bloodshed is thereby averted, and his (ground for) apprehension dismissed.

汪譯:Sincerity repels worry and fear

例10 原文:再三渎,渎则不告(《蒙卦·卦辞》)

理译:If he apply a second and third time, that is troublesome; and I do not instruct the troublesome.

汪译:I do not answer him if he asks repeatedly because that shows his impertinence.

例9中“血”一词为通假字,通“恤”,是忧虑的意思。汪榕培翻译无误,而里雅各因对原文的理解上出现了偏颇,直译为“bloodshed”,直接影响读者对其的理解。例10“三”为数词,在《易经》多次出现,对于他国译者而言翻译此类数词也并非易事。里雅各依然采用异化法,译为“a second and third time”,汪榕培采用意译法,“repeatedly”,表明次数之多。笔者认为该处两译者的译文都较为形象,原文语义传达精准,而汪榕培的译文更能体现语言的顺应性。

四、结语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各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成为一个难点。本文通过语言顺应论研究《易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发现译文太过忠实反而不利于目的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才能顺应译入语的文化语境,从而弥补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缺失现象,使原文文化底蕴成功再现。

参考文献

[1] Jef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Arnold,1999.

[2] 付永.从翻译原型论角度析易经文化负载词英译[J].鸡西大学学报,2011(9).

[3] 贺华丽.顺应论与翻译研究[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3).

[4] 马卉.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 陶恒,沈春蕾.报告文学语篇元语用意识突显研究[J].文学教育,2014(12).

[6] 岳峰.试析《周易》英译的失与误[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7] 张姝.中国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J].英语广场,2013(10).endprint

猜你喜欢
顺应论文化负载词易经
我所认识的《易经》
易经哲学思想系统论及其网络性新探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
占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