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述评

2018-02-07 04:17姚嘉洵孙晓晖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姚嘉洵 孙晓晖

(广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后,国内学者就进行了热烈深刻地探讨,就这一思想的各个方面提出诸多见解,其中涉及思想探源、内涵价值观、构建路径等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根源

(一)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出发

丛占修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世界大同的思想,古人也试图超越邦、国的视野,从天下的视话角度看待人类的命运,提出诸如“协和万邦”的观念。[1]中国传统文化有“天下大同”的人文主义情怀,这一精神认同也随着历史发展有所升华。谢文娟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三个历史基础:第一,是优秀传统文化奠定的历史文化基础。第二,是传统友谊交好夯实坚实的历史共识基础。第三,是现代和平外交筑牢稳固的历史政策基础。[2]以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的溯源探究,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理念认同,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主张遥相呼应。

(二)从马克思唯物史观视角出发

任思奇、邓若玉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发展理论的时代新诠释,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现的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规律,与人类文明终将迈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判断相一致,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拓展。[3]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正确的研究思路,也能够得出相应的成果。

张家惠认为,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唯物史观阐释了充分重视不同社会结构的有机联系和社会发展整体性的必要,并设想通过马克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建立“自由人的联合”。[4]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同时,更要结合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才能全方位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根源。

(三)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角出发

王公龙认为,从政治哲学视角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可以溯源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它既蕴含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价值追求,又立足当代世界潮流,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存续和进步,提出了接续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想的美好蓝图和现实方案。[5]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根源之一,甚至可以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创新继承。

石云霞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6]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主张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7]这段话,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价值观的一个概括提炼,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个方面,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张。

(一)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特征特色

陈明琨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整体意识、全球思维、人类观念,核心在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本质上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目标,是对人类未来发展做出的一项重要顶层设计;也将成为人类重新审视世界的新全球观、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理念支撑、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方略”。[8]“整体思维”一词,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本质特色。

李爱敏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新型权力观、义利观、文明观和交往观,同时兼具国际主义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它的基本前提,是国际体系层次的“命运与共”。[9]“工具性”与“价值理性”也指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性与科学性。

(二)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观

秦宣、刘鑫鑫认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成为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10]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视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有利于奠定其价值基调。

曲星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逐步获得国际共识,它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11]单纯以伦理价值观来进行阐述研究,虽然能清楚点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性质,但对其具体主张的研究并不够详尽。

(三)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核主旨

彭冰冰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是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是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共同体,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共同体,是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共同体。[12]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个方面阐述,更为具体切实,能够更完整地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精髓所在。

王欣、高庆涛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集中体现为公正的国际权力观、可持续的发展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合作共赢的利益观、共同协作的安全观,具有积极的共识基础与强烈的实践指向。[13]换言之,学者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均存有共识,普遍认同政治平等、经济共享、文化包容、安全共同和生态文明的主张。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架构

(一) 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角度研究

周显信、罗馨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范畴,构建了以“命运共同体”为主体的“一体同心”的同心圆结构,体现了三者的战略关联性。[14]

刘德林、王栋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系列重要讲话与决策,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理论基础。从“中国梦”到“世界梦”,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政治伦理思想的升华。[15]

(二)从地缘区域与现实国际的角度研究

谢文娟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主体,依照地缘结构由近及远分别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地区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地缘结构上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基点,“周边命运共同体”是起点,“地区命运共同体”是重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终点。[16]“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国家外交新理念,从国际外交的角度阐述是非常有必要的。

俞振梁认为,“中国梦”是一个极为多义的象征性理念,也是一个具有特定所指的复合性理念,“中国梦”有三个国际内涵:“中国梦”是“世界梦”的重要部分,“中国梦”对“世界梦”的实现有重要启示,“中国梦”是“世界梦”的希望之光。[17]从国家外交角度探究“中国梦”助力“世界梦”,是从实践角度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有力论证。

(三)从人类社会发展探索的角度研究

汪青松认为,全球史背景下的“中国梦”与“世界梦”,在人类文明上相连,共同利益促使“中国梦”与“世界梦”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相通,“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得“中国梦”与“世界梦”在人类发展上相融。[18]“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本质上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理论探索,强调人类社会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命运与共”的种族群体的可能性。

胡子祥、郑永廷认为,“世界梦”是指世界各国人民、区域共同体或“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幸福生活和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19]学者们对这一思想的逻辑架构存有共识,普遍认同国家梦、区域梦、世界梦的层次结构。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建构路径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发表主旨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一,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第二,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第三,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做贡献。”[20]从这三个“一如既往”可以窥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路径,学界的相关见解有以下几种:

(一)从内涵主张的角度研究

徐艳玲、陈明琨认为,应当建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相呼应的共同体,即:树立国际权力观,打造政治共同体;弘扬共同利益,打造利益共同体;倡导新型文明观,打造包容互鉴的文明共同体;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打造安全共同体;构建合理的能源结构,打造生态文明共同体。[21]五个共同体的建构路径,简洁务实,又点明了具体方向。

(二)从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

周显信、罗馨认为,第一,坚持“共赢主义”的发展理念,从“殖民主义”到“共赢主义”的转变,既是历史的选择,亦是人类永续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二,弘扬中华文化倡导的“和而不同”精神,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差异性,提倡与其他文化共荣共生;第三,促进世界人民“互联互通”,为人民搭建友谊平台,形成战略上的互利共赢格局;第四,发展全方位人文公共外交,加深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认同,从而以民心相通推动国家间命运相连。[22]在当代多元化世界中,建构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会一帆风顺,“霸权主义”“激进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等,都会形成阻力。

(三)从中国外交实践的角度研究

梁周敏、姚巧华认为,中国应当做到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广泛促进共同发展,倾力打造伙伴关系,坚决支持多边主义,以外交实践的方式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建构。[23]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先完善其内涵主旨,向世界民众传达这一思想理念,争取打造世界民众“命运与共”的价值认同,然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主旨,融汇贯彻到国际外交实践中去,搭建国际伙伴关系,携同友好国家打造“命运与共”的国际格局。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意义

(一)立足中国视角阐发现实意义

阮宗泽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呈现,是中国在问鼎世界强国之际的政策表达,旨在回答“中国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之问。[25]相关研究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又要放眼国际世界。

(二)立足全球化视角阐发现实意义

陈明琨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有:第一,有助于引领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第二,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客观需求;第三,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国家诉求,凸显中国的国际贡献;第四,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规避“修昔底德陷阱”。[26]

郭海龙、汪希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世界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当代之所以具有引领意义,正由于它深深地扎根于现实沃土之中,切中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了世界人民的期待。[27]现实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意义,应注重其实践性,要与时俱进,着力与当代国际接轨。

(三)立足历史发展层面阐述价值意蕴

徐艳玲、李聪认为,从历史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摒弃传统“帝国”体制和极端“国族”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文明观;从现实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扬弃西方“正义论”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正确义利观”;从未来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超越“均势”和“霸权”两种国际秩序观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国际秩序观。[28]从历史发展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展现了对过去“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超越,是当代全球化的价值引领。

(四)立足伦理学角度阐发其理论意义

王泽应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义,集中体现为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发展共赢与责任共担,建构起来的是一种将利己与利他、利国与利群有机结合起来的共生共赢共发展的伦理模式或类型。[29]以伦理学角度探究这一思想的意义,更倾向于关注其价值性质。

(五)立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角度阐发其理论意义

付泽宇认为,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致思理路相一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路径相一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相一致。[30]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它的创新继承,其最终目标与致思理论自然一致

陈鑫认为,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现路径、价值旨归上与“真正共同体”具有高度契合性,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更是当今世界走向“真正共同体”的必然阶段。[31]从理论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意义应注重其学术性,在伦理学思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追溯价值认同,并结合探讨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身的理论意义。

试件制作流程:首先切割钢管1060mm,焊接端板后通过加劲肋加强,再在管内浇筑再生混凝土,室内养护28d;然后将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放入工业箱型电阻炉进行高温试验,高温后自然冷却降至常温;最后是抗震试验前准备工作,如粘贴应变片、试件安装等。

(六)立足外交理念层面探讨其理论意义

李爱敏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由淡化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到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观、“国际关系民主化”理念和“世界文明多样性”主张开辟国际交往新局面,以“和谐世界”理念与“新国际主义”思潮打通与主流国际社会的融合路径,再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动引领国际交往价值观导向的逐步推进过程。[32]从外交视角上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性与价值理性。

张吉军认为,从“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而不同”“和谐世界”“互利共赢”,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伴随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显得越来越紧密。[33]实际上,外交实践也是建构路径之一,有关研究应着重探讨。

六、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思考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总体评述

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探讨,深刻且有维度,对整体的概念框架也搭建到位,相关理论研究基本落实到了思想根源、内涵主旨、逻辑架构、建构路径和价值意义五个方面。其中,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主旨、逻辑架构都存有共识,认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内涵主张,[34]认同“中国梦”“亚洲梦”“世界梦”的逻辑架构。

从学者们的探究中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主张在其逻辑架构中的贯彻,也就是“平等协商、合作共赢、安全共建、包容互鉴、绿色发展”的主旨,在“中国梦”“亚洲梦”“世界梦”三个梯度之中的落实。

从整体研究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只是单纯的“中国声音”,不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讲,“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为全人类的发展而发声,它体现了一种对全人类的人文主义关怀,也符合世界民众的呼吁与诉求。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完善

1.思想根源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特点,有关研究既要丰富多彩,也要源头活水。要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渊源,除了联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外,更要结合马克思唯物史观以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才能全面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源头活水。

2.内涵主张体现了虚怀若谷、着眼未来的特点,有关研究既要把握当代,又要放眼未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主张将会不断充实新内容,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质所决定的,因此,有关研究也应当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未来可能会产生的新内涵、新主张。

3.逻辑结构体现了胸怀天下、兼容并包的特点,有关研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挖掘。“同心圆”结构的说法,将中国置于中心位置,会引发“中国中心论”的误读妄议。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35]因此,应将“中国梦”与其他国家之梦视作并列关系,共同涵盖于“世界梦”之下。

4.建构路径体现了回应时代、顺势而为的特点,有关研究既要山高水长,又要宁静致远。建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相呼应的各种共同体更为直观务实,毕竟完成了内涵主张的各种共同体,这样,完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便得以成型。然而,这个建构过程必定充满艰难险阻,需要多个国家抱有“命运与共”的价值认同来协力完成。

5.价值意义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特点,有关研究既要理论阐释,也要现实关照。“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学界也将其分为两类,进行了研究探讨。但这两个方向应当互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探索延伸到国家的现实运作中来,更要将现实的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依据。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未来研究的着力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注重实践性,探索其转化成现实成果的实践路径:第一,在思想根源上,要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入手,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源头活水中窥探出其价值意义。第二,通过系统化进一步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意义,强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借此引导出其建构路径。第三,联系国家外交实践,与国际接轨,以务实思维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建构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本身就是务实的外交理念,彰显了“习式外交”的风格,提振了中国信心,提升了国家形象,体现了大国外交的风范。[36]未来研究的着力点应当尽量围绕外交领域发展。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