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以来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变

2018-02-07 04:17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历史

常 旭

(六盘水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一、新时代历史方位的解读框架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1]这一重大判断意味着将21世纪头2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头十年为开辟新时代的最后冲刺阶段和后十年新时代的起步阶段。头十年的发展战略规划于党的十五大。20世纪90年代,党的十五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出了21世纪的“三步走”设想,即:第一个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个10年,达到富裕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50,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带领全国人民顺利实现了第一步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利用“战略辩证法”的哲学思维,形成了“新三步走战略”框架,即从2010到2020年,举全党全国之力,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新时代的起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2]因此,21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蓄力和起步阶段,是“三步走”战略的头两步和新时代“新三步走”战略的前奏曲和第一交响乐。

二、21世纪以来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变

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历史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否定革命、歪曲历史的错误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社会思潮的产生和演变,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相关,越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就越有滋生的土壤。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虽滥觞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全盘西化论”,但余绪不绝于当代。当中国步入21世纪,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最后冲刺阶段和起步阶段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征途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否定我国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架空“四个自信”。虽已被证伪,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仍负隅顽抗,在新时代下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表现出学术性与政治性结合,专业性、多样化和大众化“并驾齐驱”的发展特征。

(一)“西化”特征明显,公开化娱乐化倾向严重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列宁强调:“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对的。自然史理论触犯了神学的陈腐偏见,引起了并且直到现在还在引起最激烈的斗争。马克思的学说都得经过战斗,……也就不足为奇了。”[5]21世纪的头10年,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蓄力阶段,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黄金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和改革的攻坚期,面临一系列新的伟大斗争。

从国内来看:新的社会阶层基本成形,迫切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社会利益呈现多元化态势。同时,改革触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继而出现既得利益者压制改革、阻碍改革等现象。

从国际来看:2010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西方发达国家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统计水分论”“中国崩溃论”等不实言论。各种利益冲突在国内相互博弈、碰撞,导致诋毁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的传播有更加肥沃的土壤。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兴起、普及和人们对思潮包容度的不断提高,致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加深。

虚无主义“并非绝对的虚无”,不是“意欲包括自身在内的万物全部毁灭,它只是意欲特殊某种的毁灭:现代文明。”[6]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西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第一,以否定公有制,宣扬全盘私有化。围绕全盘私有化问题曾形成三次舆论“旋风”:2004年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公私之争”的“郎咸平旋风”、2005年关于西方经济学地位的“刘国光旋风”和2006年围绕《物权法》的“巩献田旋风”。第二,通过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宣传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第三,通过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古装剧等文艺形式对开国领袖、英雄人物进行污名化、娱乐化的亵渎,而对帝国主义、统治阶级却大肆歌颂。文学作品如《朝闻道集》《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红太阳的陨落—千秋功罪毛泽东》《我对“和谐”的一点看法》《社会主义的世纪遗产》《对近代中国性质公认提法的质疑》《找寻真正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对“列强”要具体分析》;古装剧如《康熙王朝》《雍正皇帝》。第四,反对阶级分析法,反对一切革命,推崇改良,将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相对立。第五,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领袖,否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例如,《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完善我党领导的几点想法》《新民主主义的回归与发展》《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我的社会主义思想史》《毛泽东棋局中的鲁迅——从“假如鲁迅还活着”说起》。

(二)利用新媒体负隅顽抗,“新变种”初见端倪

新时代以来,我国面临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境遇。在社会转型中,历史与现实的价值冲突和社会矛盾,必然引发思想交锋、价值重估和历史回顾,多元的社会思潮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互碰撞成为历史的必然。所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没有因大量的揭批而沉寂,既保持着本身的固有属性,又通过不断的自我变更,呈现出新的特征。

1.“告别革命论”卷土重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辛亥革命100周年以及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的背景下,诋毁、污蔑辛亥革命、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功绩,歌颂民国时期的“安逸”生活,宣传资本主义道路的著作、文章层出不穷。如《辛亥年亲历者的私人记录》《辛亥建国的上海往事》《辛亥摇晃的中国》《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立宪时刻评〈清帝退位诏书〉》《一场由新政引发的革命:辛亥革命百年回眸》《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活在民国也不错》《对历史、现实与改革的看法》《我在“文革”中的思想历程》《项英秘书扬帆谈皖南事变》《新民主主义中没有民主的概念》《毛泽东的私人医生回忆录》。

另外,通过反对阶级斗争理论,宣传“告别革命论”。这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路标转换派”,用“极性思维”分析问题,推导出诸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就是制造阶级斗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拾“文革”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告别革命”等种种谬论。[7]

2.所谓的“公知”异常活跃。社会思潮的生成逻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观点制造期、扩散期和大众接受期。第一阶段,由一些在学界、政界有影响的人士组成的社会思潮“思想库”制造、加工某种观点。而这些观点,又经过社会知识分子群体的消化、吸收、发酵并以多样化、通俗化的形式进行扩散。最终传导到社会思潮的接受者(广大群众)而形成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潮。[8]因此,在社会思潮生成过程中,以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为主体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部分标榜自己为“公知”的人公开宣传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危言耸听,造成严重的危害。例如,2014年11月17日,《辽宁日报》在头版刊发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中披露大学课程中抹黑现实、丑化历史、“呲必中国”的种种怪象。可是,针对这一触目惊心现象,有些所谓的“公知”却将其宣称是为一种公正的“批判精神”,要求讨伐《辽宁日报》。

3.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家展开激烈斗争,力图通过“围攻”获得话语权。2014年,几位资深教授的争论,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其争论核心,包括历史编纂家的“史学诉求”和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立场指认”之间的张力关系以及历史研究中关于阶级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有些学者混淆视听,将他们写作关于蒋介石文章的目的吹嘘为迎接“两岸一家亲”、促进两岸关系和繁荣中国近代史研究,其研究方法是客观公正的。事实上,他们的政治意图十分露骨;研究方法,也是基于抽象人性论的极端心理分析。更有甚者,在这场争论中,有人故意煽风点火,在表面上声称站在“不会为两位教授所持的历史虚无主义话语所左右”的价值中立立场上,实际却制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意的无知”,偏袒历史虚无主义者。[9]同时,2015年8月30日,新浪微博认证用户“盛大林”发表题目为“北大副校长××:盲目追求真相不讲立场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微博,该微博擅自篡改该教授的言论,一时间,历史虚无主义者们跟帖、转发,众多对教授的谩骂、批评也接踵而来,造成大量不知真相的网友无所适从。

4.从整体上谬读马克思主义。在起源上,强调民粹主义和庸俗社会学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两大源头。在对象上,质疑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学说本身,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对象根本不存在。在理论上,“重新解释”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宣称马克思主义是最大的教条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马克思是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并以苏东解体为例,强调了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在实践中“带来的巨大的灾难”。这种新变种表明:历史虚无主义者已经主动接过“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将其反过来扣向了他们的批评者,欲从“理论制高点上”夺取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旗帜。[10]

5.与其他思潮“情投意合”,现实性的政治诉求更加明显。第一,与“普世价值思潮”“西方宪政思潮”臭味相投,共同攻击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但西方宪政论者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有意曲解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宣扬西方法治理念和法制模式的“普世化”“优越性”,以此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其朋比为奸,为“普世价值”和“西方宪政”进行历史包装,污蔑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缺乏历史合法性。此外,他们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作为切入点,无限地上纲上线,否定阶级分析法,全然不顾我国政治历史发展历程和滋生腐败的土壤仍然存在的客观事实,片面利用西方的权力“寻租”理论解释腐败问题,认为腐败是体制漏洞和缺乏监管的必然结果,从而推导出西方“宪政民主”道路的“必然性”。[11]

第二,与新自由主义思潮串通一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但同时也明确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其实质目的是为了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此,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者断章取义,把《决议》当作是党中央坚决执行私有化,发展“资本混合经济”的宣言书,大肆宣传“市场原教旨主义”和“市场经济万能论”,提出国有企业要全部转变为“公众公司”等一系列谬论。甚至“引经据典”,说什么马克思所倡导的“个人所有制”是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以此“虚置”社会主义公有制、干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之归趋西方资本主义的旧轨。[12]

6.从学术“圣坛”走进“寻常百姓家”,以崭新的面孔继续祸国殃民。在自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内容更加分散化、传播形式更加隐蔽化,网络新媒体俨然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跑马场”。2014年以来,各种调侃历史的文章、微博、微信,层出不穷。通过这种“戏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其核心观点传递给大众,在“毁三观”中重塑社会舆论和心理。[13]

此外,历史虚无主义采取国家虚无主义形式,诋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趁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十月革命1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大肆宣传“原罪论”;在改革开放40周年和毛泽东诞辰122周年来临之际,重弹“两个相互否定”的老调等等。这些新变种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三、新时代必须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在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和价值共识的统一性存在矛盾的时代境遇下,“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4]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具有阶级性,是一定阶级利益的反映。无论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如何标榜自己的“价值中立”“超然物外”,都掩盖不了他们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意识形态本质。当下,在中国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渲染理想式微、价值坍塌、道德滑坡、人文危机等,总在追求某种“至上价值”,但到头来,仍然没有找到中国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最终完成了对自身的“虚无”。它对中国近现代史所持的不严肃态度,冲击着史学学术研究标准,使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迷失方向,消解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动摇了中国的立国之基、强国之梦,危害无穷。

(一)国家要高度重视,敢于“亮剑”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15]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第一,要改善社会环境,提升综合国力,加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升媒体的话语能力,高度重视信息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主流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构建强大的舆论场。第三,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扎牢网络防火墙,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6]第三,要将尊敬党和国家领导人写入党章和宪法,对违反者以党纪国法处理。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一) 公开发表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违背、歪曲党的改革开放决策,或者其他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二) 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三) 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歪曲党史、军史的。”[17]

(二)学界要树立批判意识,将“破”与“立”有机结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8]这规定了史学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研究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当下,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研究领域被边缘化,学者多盲目追捧西方的冲击——反应模式、现代化研究范式,崇尚微观研究、个案研究。要扭转现状,其根本之策是捍卫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推进史学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创新。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术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导向,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9]第二,建立科学概念和学科范式,充分占有和认真分析第一手材料,将研究历史细节与“碎片化”历史区别开来,特别是加强中共党史学研究,重视党史国史编修工作,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与历史理论相结合,促进党史国史研究的政治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第三,注重对历史档案的研究,“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20]利用档案的原始记录展开研究,防止以讹传讹;利用档案的客观真实性还原真相。让它始终成为捍卫历史尊严、追求真理和守卫正义的铜墙铁壁。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须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1]“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主体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热爱教书育人事业,关心关爱学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一些地方和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不多、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从现实看:部分高校教师秉承错误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缺少思想政治专业的相关学术背景,因而盲目追捧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他们的课堂已成为“中国负面例子的案例库”。他们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呲必”中国,用“戏谑”的方式讲授政治理论课;他们缺乏对中国现有政治制度的认同,用自己的留学经历为西方唱赞歌;他们缺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情感认同,把自身的不如意归结于体制原因,在课堂上宣泄负面情绪,规劝学生“厚黑保身。”[22]

针对这些不良现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第一,要坚持唯物史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的新时代的弄潮儿为己任。第二,要努力提升自身业务素养,言传身教,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教育,以党史国史等为素材,讲好中国故事。要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入人心、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主题教育,以此培养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坚定理想信念。结合新媒体环境,图文并茂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树欲静而风不止”。当下,中华民族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3]另一方面,“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24]在这样一个特殊关头,“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性、打好主动仗。”[25]因此,厘清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的演变特点,对其进行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学术考量,洞察其本质和危害性,统一思想,敢于亮剑,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历史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