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018-02-07 04:17:19王红霞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王红霞

(聊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最终解放自身的学说。那么,作为一种19世纪中叶创立于欧洲的社会主义学说,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初期的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到底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历史已经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是否仍有必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地位?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驳斥了社会中流行着各种错误论调。有人认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只是一种偶然,中国如果当时走上了国民党领导的资本主义道路,或许会比现在更富强;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并不是我们现在的选择,不能用当时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来取消我们现在重新进行选择的权利;也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欧洲都没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说明马克思主义并非科学真理等。为了解决和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作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正视听。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破产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决条件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方向。其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然而,民众寄予厚望的辛亥革命,不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反而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中国革命呼唤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先进阶级和先进政党的领导。

(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充分暴露,中国人开始对亦步亦趋的欧美文明产生怀疑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由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的帝国主义。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更加充分的暴露出来,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更加严重,就产生了“现代社会借以运动并在大工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2]这个基本矛盾包含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冲突的萌芽。1915年9月,陈独秀指出:“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毋庸讳言者也。欲去此不平等与压制,继政治革命而谋社会革命者,社会主义是也。”[3]这表明陈独秀已经对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怀疑,看到了西方文明的缺陷,并指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克服这种缺陷。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多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文明产生疑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牺牲和灾难,欧洲文明生灵涂炭,帝国主义国家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生产力下降,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困顿,原来在中国人心目中近乎完美的资本主义制度,顿时失去了原来耀眼的光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1918年,李大钊曾讲道:“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因而对于他人之批评虚心坦怀以倾听之者亦较多。”[4]这表明李大钊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正在经历着“盛极必衰”的命运,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他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信念,认为中国人不必再对这种西方文明顶礼膜拜,亦步亦趋。

1919年,梁启超考察欧洲后,在《欧游心影录》中指出:“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因此无限凄惶失望。”[5]一位美国记者直截了当地告诉梁启超,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这使得正在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感到困惑,中国还要沿着这条路再走一遍吗?《欧游心影录》一书成为梁启超告别“科学万能”。并从此倡导“中国不能效法欧洲”的“告白”。

(三)学习西方屡遭失败的事实,中国人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前途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和救民的出路,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但是,这些努力和实践都无一例外惨遭失败的结局和命运。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政变”中“戊戌六君子”同遭杀害、新政措施几近废除,宣告了维新运动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集团窃取,从实践上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根本行不通。正如毛泽东在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和结局时指出:“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6]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7]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谨、最有价值的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8]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有史以来最科学、最进步的世界观,它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最根本、最科学的方法论,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阶级性、实践性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立足点,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那一刻起就明确规定的。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0]

(三)马克思主义具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003年,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1]这个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出的科学预测,是根据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和全人类的最终解放做出的科学判断,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和最终社会追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全社会每个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社会条件,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测的人类终极解放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2]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得到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共鸣和响应。

当然,除却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革命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也体现出了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强大适应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封建压迫、军阀割据、列强入侵、山河破碎、一盘散沙,任何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方法,都不可能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而马克思主义彻底“砸烂这个旧世界”的精神,恰好符合中国人民要求推翻“三座大山”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同时,任何阶级都需要有为本阶级服务的理论和思想,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国无产阶级盼望已久的指南针和方向标,正在遭受三重压迫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极强的革命性和革命的坚决性与彻底性。一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的革命武器,就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真正地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了。

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

(一)新文化运动打开了新思想传播的大门

辛亥革命失败后,政治领域的动荡不安和思想领域弥漫的尊孔复古思潮,促使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沉痛反思,发动了一场试图改造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先后成为编辑部的撰稿人,他们联系了一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成为领导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和旧思想,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开启了新思想的传播之门,也为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各种社会思潮传入中国铺平了道路。

因此,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鼓舞了人们打破传统的精神和勇气,促进了人们的觉醒和团结,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二)新文化运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另一方也促进了其他思想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如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在此期间,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先后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宣传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杂志,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许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当时的错误思潮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针对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3]的实用主义主张,1919年8月,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明确指出:“主义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14]这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

针对张东荪、梁启超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公开反对社会主义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论调,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蔡和森等先后发表文章,明确指出:中国虽然经济落后,但产业工人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中国劳动者联合起来,组织革命团体”[15]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中国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才能得到彻底改造;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暴力革命。

针对黄凌霜、区声白鼓吹极端个人主义、绝对平均主义等无政府主义论调,陈独秀、李达、张闻天等纷纷发表文章予以批判。他们认为,无政府主义者关于生产组织的设想和立即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要求不切实际,强调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通过这些论争,推动更多的人走上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也促进了历史和人民最终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四、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外部因素

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一种完全新式的救国方案,开始将自己学习的方向由西方世界转向东方社会、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1949年,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6]那么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学习东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呢?

(一)马克思主义可以指引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解放之路

十月革命之前,中国人认为自己只有两种救国方案:或者向前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或者向后一步重新构建一个独立的封建主义社会。虽然当时也有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社会主义思潮,但是,人们一致认为: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微弱,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很小。正如陈独秀指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17]但是,中国先进分子的认识在十月革命后发生了改变,因为俄国与中国国情大致相近。李大钊认为,“俄国人口有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是农民,农民的气质,和中国人差不多,保守性重,沉沦在无情、愚昧、忍耐、服从的种种恶习惯,全是专制压迫的结果。……这些农民的情形和我国一样,与政治不发生什么关系。”[18]因此,十月革命告诉先进的中国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19]这使当时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他们当时的心情,是非常贴切的。毛泽东指出:“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20]“因俄式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只此方法较之别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质为多。”[21]新民学会会员彭璜还对此作了论证,“中国国情,如社会组织,工业状况,人民性质,皆与俄国相近,故俄之过激主义可以行于中国。”[22]

(二)社会主义新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社会主义新俄国对待帝国主义和中国的态度,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苏俄产生了十分强烈的亲近感,也逐渐地推动先进的中国人去研究、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17年11月8日,苏维埃俄国政府颁布由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明确表示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支持各被压迫国家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号召各国人民建立持久和平,“一切交战国……用最明确最坚决的方法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 不赔款的和平。”[23]后来,俄国政府又专门发表两次对华宣言,以此表明对中国的平等和友好。1919年7月25日,《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中明确表示放弃原沙俄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包括在中国东北以及别处用侵略手段取得的土地,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租界,庚子赔款中的俄国部分以及在中东铁路方面的一切特权等。1920年9月27日,苏俄发表《第二次对华宣言》,主张与中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以示友好。

而与社会主义新俄国的态度和政策恰恰相反,西方各资本主义列强几乎在同一时期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扩大了在华的特权和地位,尤其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更加有力地击破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的幻想。李大钊指出:“中国人民在近百年来,即被那些欧、美把长成的资本主义武装起来的侵略的帝国主义践踏摧陵于他的铁蹄下面,而沦降于败弱的地位。我们劳苦的民众,在二重乃至数重压迫之下,忽然听到十月革命喊出的‘颠覆世界的资本主义’、‘颠覆世界的帝国主义’的呼声。……格外有意义。”[24]更多先进的中国人由此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和追求。

(三)中国先进分子获得了革命新方法,开始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之所以会失败,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个弱点:一是没有认清革命的对象,或者是单纯的反封建,或者是单纯的反对帝国主义。二是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方法,即没有广泛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正如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董必武说:“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叫别人搞去了。于是我们就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25]原同盟会会员、曾参加过护法运动的吴玉章也曾谈过类似的思想经历,“从前的一套革命老办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通过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教育,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26]早年参加过同盟会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人林伯渠也曾回忆:“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我得到一些新的启示,知道了劳苦大众要得到解放,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知道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动力,这个阶级的解放事业是与全人类的命运血肉相关的。”[27]上述几位民主革命者的回忆和经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正是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发动,使他们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中吸取惨痛的教训,开始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五、“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内部因素

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

(一)“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和壮大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中专院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强烈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三个亲日派卖国贼。但是,北洋政府却出动军警镇压和逮捕爱国学生。这种反动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首先站起来支持北京爱国学生运动的,就是上海的工人阶级。自1919年6月5日起,上海大约有六七万产业工人举行了大规模的政治罢工以声援北京学生。随后,工人罢工迅速推动了商人罢市和学生罢课,并波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区、一百多个城市,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了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自此,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为了工人。从此,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期间,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并在斗争中亲眼见证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生联合会在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28]这种力量给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真切体会到了工人阶级在斗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促进了他们与工人运动的联合。正如当时北京大学学生领袖邓中夏所说:“‘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种小资产阶级的学生,自然接近于无产阶级,后来趋向于共产主义,以至于加入中国共产党。”[29]此后,传播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到工人群众中去”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的自觉行动。这样,“五四运动”就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一年便有了中国共产党。”[30]此处,“中国无产阶级有了觉悟”,就是指中国无产阶级已经初步具有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 08:44:00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20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