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帅
习主席在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主席高瞻远瞩,为国民教育指明了方向: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高文化的追求远远没有高学历来得那么实在了。犹记得前一阶段在《我是演说家》中听到一名叫董仲蠡的教育者谈到“教育的意义”:当你看到天边落日余晖,一排大雁南飞,你想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好多鸟”的感慨;当你失恋时,能够摘引诗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蓝瘦,香菇”。这就是教育。当然,作为应试教育的受益者,我们没资格也没能力和别人谈教育。但是,我却对“教育的本质”有着自己的思考。虽不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事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么波澜壮阔,但也可以称作一碗“精神食粮”。
一、学有所悟:拨云见日,水到渠成
谈起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肚子话要说。从小到大,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学历教育,你所涉猎的知识或者说你掌握的技能,都会成为你今后发展的源动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对于个人,我们学习从目的到目标,从追求到信念,无不凝聚着个人的进步与成长。而對于国家、民族来说,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家的成长进步息息相关。你的所得是时代大背景下的产物。
渐渐地,基于社会的现实,你会发现,才学与财富并非成正比。浮躁的物质生活,让我们淡忘了教育的初衷。所以,“某某摔倒了该不该扶”“某某到此一游”的社会现象才会有生存空间。
我们感慨于先哲,感慨于前辈们对于今天的我们赋予的期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育者,基础在“教”关键在“育”,“十年大树,百年树人”。只有广大教师寓教于“德”,青年才会有思想更会有道德,国家才会有希望。
二、学有所感:德行兼备,以德为先
育人先树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事业,一项职业,一项专业;是一门科学,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党性工程,灵魂工程。德才兼备的人,才会成为国家文明的后备力量。现如今,由于常态性政治教育深入力度不够,理论创新不及时,甚至是缺少新时代元素,进而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缺乏。而德行教育又往往被湮没在茫茫的题海之中。“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的是让肩负共和国使命任务的新一代青年能够“人皆可以为舜尧”,国家和民族才能繁荣复兴。
“德”的要求,自古就有。孟子说过:“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种内心深入的道德高度也会转化成社会的道德高度,民族自觉性也会渐而养成。当然,行动是道德的体现,“大同”社会更是一种人文关怀、思想境界的体现。
三、学有所成:虚怀若谷,家国情怀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有一等胸襟,成一等事业。科学巨匠钱学森,一生追求家国天下的民族情怀。钱老针对教育事业曾指出:“高等教育决定着国家卓越人才的培养,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会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同中外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主张的道德教育相比,有着根本不同性质的目的,它对社会生活所起的作用不是消极的,是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学习与教育,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产业,也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而培养一名有良知、有胸怀、有担当的当代青年,更是教育之根本,民族之希望。而那些缺乏思想、道德沦丧的所谓知识分子,心中信仰匮乏,做出一些没底线甚至是说一些妄言,也就不足为奇了。
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人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也会随之提高,就越能愉快地投入到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也就发挥得越充分。同样,教育的积极影响越深,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就越全面,其教育价值实现得越多,道德教育对人的提升也就越充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然包含着道德教育,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出一批立场坚定、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那么高等教育学校的培养才能称之为成功,习主席的宏伟布篇才会成为现实。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