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辉
摘 要: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创新创业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的专业背景,有优于其他专业进行创新创业的条件,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缺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不匹配、适应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本文基于共青团服务信息类专业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搭建创新创业“三课程”运行平台、打造“三类型”师资队伍、健全“三维度”保障机制三条路径建立“三个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出了有效促进信息类专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信息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一、主要目标
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丰富创新创业知识和提高创新创业技能。构建“第一课堂创新创业基础过程—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延伸过程—第三课堂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三课堂”运行模式,让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机的结合,有效整合创新创业资源,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就业率。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构建“三课堂”运行模式
学院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的“三课堂”模式,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加强其创新创业能力。
第一课堂:基础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在专业的学习中,一线专业教师渗透创新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理论知识,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创业政策、国内外创业现状,典型创业案例等内容。
第二课堂:延伸过程。学院2015年2月份组建了学创青年俱乐部,让有意向创业的同学参与课外社团活动。社团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业讲座、企业调研、团队建设等活动。今年12月份社团组织了全国高校创业者交流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30余名在一起进行交流。学院创建创业者微信群,定期在群里分享创业知识与案例。开设创业沙龙,邀请校内外创业成功人士来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2015年7月份我院组建“寻访校友,传递问候”实践队,学院100余名大二学生对创业校友进行了访谈,并形成了访谈报告供大一学生学习,同时积极发挥创业校友的典型示范作用,在校园内,通过校园网、团委微信公众平台,对校友创业事迹进行全方位立体宣传,引导校友积极参与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激励大学生不开拓进取,敢于创业。学院组织“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省新苗计划、校创业模拟竞赛等让学生熟悉创新创业的方法与过程等实务技能。
第三课堂:实践过程。学院每年5月份组织学生自行申报创业项目入驻学校创业园,经学院审核通过的创业项目,学院为其提供创业指导以及技术、商业与融资方面的培训,同时对于园内的创业项目,学院为其配备创业导师,通过导师制辅导和项目化实践,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鼓励学生创业项目在孵化期间比较有前景的项目成立核心团队并创办公司。目前我院已有四支团队入驻学校创业园,两支团队入驻金谷创业园,还有三支团队成功注册公司并顺利运营。如我院吴姜宏同学成功注册金华市贤仁科技有限公司并投入运营,成了名副其实的“校园企业家”,成为浙江省百名农创客。余健斌同学大一开始创业,组建自定忆摄影工作室,成功入驻校创业园开始他们的创业之旅。目前工作室月收入过两万。
(二)搭建“三类型”实践平台
学院构建“三类型”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创业实践。
一是资助项目平台。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为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资金的奖励。
二是竞赛活动平台。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以IT科技文化節和社团文化节为载体,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业模拟竞赛等为抓手,加强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建设,平均每年有500多人次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我院一名学生参加2015全国微创业大赛获得全国银奖,两名学生参加浙江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获得一等奖盒三等奖,一名学生参加2015浙江省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三等奖,我院2016年学生申报新苗项目13项目。
三是实训基地平台。学院与金谷创业园、1921文化创意园、赛伯乐浙江互联网创新中心、金华联冠信息科技产业园、北大(金华)信息科技园等创业园建立了合作关系,整合其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和实践平台。
(三)“三维度”保障机制
学院按照“项目化运作、团队化培育、基地化建设、整体化推进”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疏通大学生创新创业渠道,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意识教育,目前我们主要创新创业主要取得以下三维度的支持。
一是政府的支持。政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给予优惠扶持政策,从学生创业实际出发,为学生创办提供很多便利的条件,如网络经济发展局对我院创业学生创业项目给予了很高的支持,工商局专门为我院一支创业团队提供了创业咨询与指导。2015年金华市网络经济发展局为我院吴姜宏的创业团队给予了10万元的创业补助资金。
二是学校推动。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讲授创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组织创业比赛、资助创业项目等措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是企业的合作支持。我院与校企合作企业、校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由企业提供好的创新研发项目和实践课题,并向学校派送创新实践和创业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我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提供了很多的条件。
(四)“三类型”师资力量
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人才的选拔、录用、评价和培训过程中,除了关注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所应具备的学历职称、专业知识、素质技能、工作经历等基本条件外,尤其要重视其创新创业能力,即科研创新意识、能力及相关成果以及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目前主要把以下三个层次的老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导师:第一类型,校内一线专业老师;第二类型,校内学工办团委老师;第三类型,校外企业家、校友。
以上校内老师可以担任社团、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新苗计划、创业园等的指导老师。导师们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讲课,介绍创业经验与教训,以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行创业的欲望。对学生采取集体授课指导、单个指导、会诊指导、陪伴指导四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拜文萍.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14(11):15-17.
[2]卢宝臣.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3]欧阳泓杰.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郭伟,孙海燕,韩姗姗.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2).
[5]苏丹,邹伟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南方职业教育学报,2015(11):67-69.
[6]张雷.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9).
[7]伏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探索[J].商业经济,2014(8):38-39.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