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到点上答到实处

2018-02-03 12:16秦丰
考试周刊 2017年96期
关键词:主要策略问题教学有效性

摘要:提问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形式。如何有效提问是问题有效性的关键。文章提出“问到点上,答到实处”的论题,并对此进行了探讨,文章重点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有效性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有效性;主要策略

“问题千千万,关键在一问”,明确“问”的重要性,也要求我们要“问到点上”。问题的有效性,仅仅问到点上还不够,还需要引导学生“答到实处”,如何“问到点上”“答到实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 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突出问题应突出的科学性

有效问题,首先应具备科学性。问题科学,应立足教材、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等,否则,问题再精彩也不科学,也没有实际意义。

科学问题应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而设计。如《认识图形》的教学,问题的设计应依据这节课的重点——认识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而考虑。难点是“体”和“面”的区别。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教学,问题引领是主要手段,问题科学,关键要切入重点或者难点。如教师在教学初,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动漫视频,从动画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图形朋友”,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看动漫,提出问题:请你们再找一找,动漫中有哪些新“图形朋友”,分分看,你有几种新图形朋友?这样,在活动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问题直指本节课的重点和学习目标,因此是科学的、有效的。

二、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突出问题的适用性

1. 问题呈现循序渐进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知,一般由表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为此,问题的设计应注重循序渐进性。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时,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中的物品,提出情境问题:生活情境中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吗?再以问题:你能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再以问题“你知道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吗?”而引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认识和探究……这样的问题串,从情境中提出到活动探究,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且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呈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是科学的。

2. 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每一个学生基础不同,认知的能力也不同。因此,问题的设计应注意层次性。如为学困生设计简单、思维跨度不大的问题,而高深或灵活的问题为优秀生而准备,这样,每一个学生“跳一跳,够得到”,这样,既吸引兴趣,激发学习自信心,也提高课堂效果。如对于“九宫格”的问题,学困生会束手无策,而同样的问题,可以简单化,布置给学困生,如用1、2、3、4……9,选择任意三个数字,列出三道加法算式,使每一个算式的和都是15,数字的选择不重复,那么,这个问题,经过思考,学生们做出来不成问题:1+6+8=15,3+5+7=15,2+4+9=15,而九宫格,则要求这九个数字填在3×3的方格内,使横、竖和对角线上的所有的三个数字的和都是15,这个问题的解决的关键是什么?这个问题显然具有挑战性,适合部分的优生。为此,同一个问题,设计的角度不同,则体现“因材而问”的原则,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问题的灵活性、层次性。

三、 注重問题的多种方法——保证问题的可接受性

1.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新旧知识存在共同的要素,找到相同要素这个“点”,在这个点上巧妙设计问题,让问题成为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于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所掌握的前提下,也初步掌握了割、拼、剪、补等方法探求几何图形的面积的推导公式,而梯形的面积计算又可以划分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方法,而设计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将梯形通过剪、拼、贴、补等方法而推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样问题,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关系,也指出推导的方法,问题的设计有用,有效。

2. 采用分合法

分合法就是要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逐个对小问题的突破,实现解决大问题的方法。采用“分合法”而设计的问题,使问题的难度降低,利于学生接受,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如《垂直》的教学时,对于这个总的要解决的大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垂直”的概念而设计为下面几个小问题,然后再综合起来,如(1)什么叫垂直?(2)什么是垂线?(3)什么叫垂足?再如《百分数》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1)什么是百分数?(2)学习百分数有什么意义?(3)学习百分数有什么用处?(4)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百分数?……数学课堂,每一节课设计的几个小问题,都应由大问题而衍生,小问题为大问题服务。

问题设计方法很多,但根本是灵活性,有用性,并且具有思维性和可理解性,具备了这“四性”,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接受。

四、 捕捉提问的时机——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问到点上”,这个“点”也应包括提问的有效性的时间点。提问的时机,笔者认为应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1)情境创设时提问。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笔者首先呈现出袁隆平实验1号水稻的情况:总数20粒,发芽数5粒,发芽率=520×100%=25%,创设出这个情境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25%表示什么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探讨。

(2)新知识引起好奇心时提问。学生好奇才能引发对知识的探讨的兴趣和动力。为此,在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时提出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教学时,教师呈现了情境,给出算式12×10时,学生们对于这个算式的计算产生好奇和欲望时,笔者提出问题:你能用哪些方法计算出这个结果?引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12×10=12×9+12、12×10=12×5+12×5、12×10=12+12+…+12(10个12相加)、12×10=6×10+6×10等,激活学生发散思维,促其合作探究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发挥问题的启发性、引领性的作用,适时提问,问到“点”上,引发学生答到“实”处,让问题为数学课堂增值提效,让数学课堂因问题有效而迈向高效。

参考文献:

[1]庄玲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学周刊,2015,(3).

[2]林海霞.通过小学数学问题设计,激发学生有效学习[J].小作家选刊,2016,(30).

[3]高雅文.科学的进行问题设计,提升教学有效性[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06).

作者简介:

秦丰,江苏省新沂市,新沂市草桥镇周嘴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要策略问题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新时期班级管理艺术研究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