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三个顶点上的通电导线

2018-02-03 20:00吴英
考试周刊 2017年98期
关键词: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

摘 要:通过对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Ⅲ卷两道试题的对比分析,以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学物理;教学

一、 两道高考试题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Ⅲ卷第18题:如图1,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的匀强磁场中,两长直导线P和Q垂直于纸面固定放置,两者之间的距离为l。在两导线中均通有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电流I时,纸面内与两导线距离均为l的a点处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如果让P中的电流反向、其他条件不变,题目要求a点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根据右手定则,通有电流为I的长直导线P和Q产生的磁场的磁感线为围绕直导线的一些同心圆,

同心圆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也是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因此长直导线P和Q在a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如图2所示,P在a点激发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垂直于Pa,Q在a点激发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垂直于Qa。由于此时a点处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即B0与P和Q在a点的磁感应强度的矢量和为零,所以在水平方向上B0=2B1cos30°=3B1。

在竖直方向上两直导线产生的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分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当P中的电流反向时,a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如图3所示,其在水平方向上分量为B0+B1cos30°-B1cos30°=2B1cos30°=3B1,竖直方向上的分量为2B1sin30°=B1,即a点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21+3B21=2B1=2B03=233B0,故答案选C。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Ⅰ卷第19题:如图4,三根相互平行的固定长直导线l1、l2、l3两两等距,均通有电流I,l1中电流的方向与l2中的相同,与l3的相反,题目要求判断l1、l3所受磁场力的方向,以及l1、l2、l3单位长度所受的磁场作用力大小的比例。根据题意,l1、l2、l3通电导线在空间激发磁场,空间每一点的磁场为l1、l2、l3通电导线在空间激发磁场在该点的矢量和,如图5所示,由于,l1、l2、l3均通有电流I,且两两等距,所以B1、B2、B3的大小相等,设定为B。l1、l2、l3处于磁场中分别所受安培力,如图6所示。l3所受安培力为F1、F2,二者合力方向向上,与l1、l2所在的平面垂直,大小为2IBLcos30°。l2所受安培力为F1、F3,二者合力方向与l1、l3所在平面平行,大小为IBL;l1所受安培力为F2、F3,二者合力方向与l2、l3所在平面平行,大小为IBL;l1、l2、l3单位长度所受磁场作用力大小之比为IBL∶IBL∶2IBLcos30°=1∶1∶3。综上,答案选B、C。

二、 新課程标准的要求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等地使用了全国新课标Ⅰ卷,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使用了新课标Ⅲ卷。新课标Ⅰ卷第19题考查了“磁感应强度”和“安培力”两个知识点;新课标Ⅲ卷第18题只考查了“磁感应强度”一个知识点。在《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选修模块1-1要求学生会用磁感线、磁感应强度描述磁场,用磁感线描绘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知道匀强磁场中影响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大小和方向的因素。选修模块2-1要求学生了解磁场、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通过实验认识安培力,会判断安培力的方向;选修模块3-1要求学生了解磁场,知道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会判断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通过实验,认识安培力,会判断安培力的方向,会计算匀强磁场中安培力的大小。从选修模块选修1-1到选修模块选修2-1,再到选修模块选修3-1,对磁感应强度和安培力的学习要求逐级提高。由此看出全国新课标Ⅰ卷相对新课标Ⅲ卷,试卷的难度更大,教学的要求更高。同时我们看到,两道试题涉及磁感应强度和安培力两个知识点,同时由于磁感应强度和安培力两个物理量都为矢量,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矢量的分解和合成”等知识进行解答,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描述,它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通过对2017年两道高考试题的对比分析,我们看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适当处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教学经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姚天勇.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结构特点与教学策略[J].物理教学,2010,32(4):12-14.

[3]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1-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8-36.

[4]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2-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0-38.

[5]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9-94.

作者简介:

吴英,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
基于Multisim仿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中学物理教师的哲学使命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基于OSG与3DMAX的中学物理实验仿真实现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