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芳
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低年级语文教师对文本中个性化的、有价值的“言语形式”关注还不够深入,解读也不够到位,没有较好地运用文本这个例子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和实践,致使大量附着于文本的“言语营养”白白流失。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言语营养”非常丰富,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情,聚焦文本词语,捕捉典型句式,关注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不断积累和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资源;言语营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B-0042-03
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经常发现,低年级语文教师比较注重识字、写字和朗读。比如在阅读课上,侧重于读中“感知”“了解”“体会”,但其“感知”“了解”“体会”的大多是文本的内容。对于低年级文本中的个性化的、典型的、有价值的“言语形式”,诸如词语的优美、句式的新颖、修辞的妙用等等,关注得还不够深入,解读也不够到位,没有较好地运用文本例子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实践,致使大量的附着于文本的“言语营养”白白流失。
这里所说的“言语营养”,更多的是指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表达效果独特的词语、标点、句子或修辞等极具学习价值的“言语形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年段的特点,低年段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感知、品赏优美的词语,或新鲜的、独到的、个性化的语言及典型的句式。
一、聚焦文本词语,发掘“言语营养”
细读低年级的文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言语营养”非常丰富,尤其是随文出现的大量的鲜活词语更是俯拾即是。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词语的重要阶段,语文老师应以敏锐的专业视角,去发掘文本中个性化的典型的词语,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感受言语形式,汲取言语营养。
1.感知叠词的妙用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不少叠词,这些叠词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中“大大的”“清凌凌”“弯弯的”“小小的”“静静地”等等。为了让学生感知叠词的妙用,在揭示课题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比一比,“大的荷叶”与“大大的荷叶”的区别所在,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真切体会“大”字重叠后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再让学生仿一仿、练一练。如“红的苹果”“甜的苹果”,要让它们变得更红、更甜,可以用叠词“红红的苹果”“甜甜的苹果”来表达。再如《世界多美好》一课中的“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等叠词,《小松鼠找花生果》中的“绿油油”“黄灿灿”等叠词,其儿童化的语言特点,如能被语文教师捕捉到,并生成课堂教学的新资源,就能给学生提供可视、可听、可触摸的强烈感觉,增加学生的“言语营养”。
2.体会动词的生动
出现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每篇都是经典美文,尤其是文本中精心提炼的动词,往往能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像《春笋》中出现了“唤醒”“冲破”“掀翻”“冒出来”“裹着”“迎着”等大量的动词,传神地表现出了春笋破土而出、奋发向上的旺盛生命力,给人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之美。像《木兰从军》一课中“披”“跨”“渡”“过”等一系列动词,看似简单无奇,却再现了木兰的英勇善战,女英雄木兰的威武形象跃然纸上。备课时教师需要用一双慧眼,去遴选教材中的言语材料,在课堂上提炼出有针对性的训练点,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知、学习、运用动词,培养低阶段学生不断积累和正确运用动词的意识和自觉性。
3.品味近、反义词的准确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也值得引导学生去关注、学习。对文本中一些意思相近或相反但内涵有微妙差异或截然相反的词,教师在备课时应保持高度的敏锐,精心预设“言语营养”。像《“黑板”跑了》一课中就出现了三组近义词,分别为:心算—计算—演算、突然—忽然、急忙—连忙。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而对于文本中的反义词,也应加强随文感知和积累。例如,《鲁班和橹板》一课中的一对反义词“吃力—省力”,传神地刻画出了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性格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教材中走一个甚至几个来回,看看分别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老艄公撑船的吃力”和“老艄公撑船的省力”,由此渗透对反义词的推敲训练。这样的甄别对学生语言营养的吸纳有着重要的价值。
4.触摸短语的形象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得比较多的短语是偏正短语。像《放小鸟》中的“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等等,就是“的”字结构的偏正短语,《问银河》中的“清澈的河水”“宽阔的河道”“宽广的河面”“雄伟的斜拉桥”等等,也是“的”字结构的偏正短语。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触摸、积累,加了修饰部分的短语往往能使描写的事物更具体、生动、形象。又如,《云房子》一課中出现了“傻傻地横着”“美美地开着”等“地”字结构的偏正短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词的后面为什么跟着的是“地”而不是“的”,使学生知道,“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是怎么样的。
当然,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具有营养价值的词语远不止上述所提及和阐述的。对于文本中承载着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表达精准的数量词、拟声词,或者是具有特殊运用方法的标点符号等等,教师都应该有效捕捉,有意而为,将学生引向言语学习的更深处。
二、捕捉典型句式,提炼“言语营养”
选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学生进行语言习得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资源”。就拿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句子来讲,它们或句式工整,或优美畅达,或生动形象,或结构独特。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这些句式特点,随文进行语言学习,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囿于年段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教材中具有特殊结构的句子特点,学生不一定都去了解,但作为语文教师则应有意识地渗透和启发。endprint
1.積累个性鲜明的句式
实践证明,筛选那些最能够凸显文章特色的典型的句式,让学生品赏诵读、慢慢习得,对于提高学生个性化的语言素养大有裨益。比如《秋游》中的“农田里,稻子熟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一句,其富有情趣的短小整齐的句式,生动地描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孩子们快乐的感觉油然而生。再如《美丽的丹顶鹤》中“它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等描写丹顶鹤姿态的句子就值得细细玩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句中为什么要加个“也”字?学生联系上下文感悟到:因为丹顶鹤的腿、脖子、嘴巴都很长,前面用了两个“长”字,到第三个的时候就需要加一个“也”。学生知道了,如果是共同的特征,到最后一个的时候,一般要加上一个“也”字。
低年级教材中这类个性鲜明的句式比比皆是,我们要善于把握课文的言语特征,因文而异,发掘藏在别具一格的文本中的“言语形式”。
2.习得独特的句式表达
形式服务于内容。课文要呈现特殊的文本内涵,作者往往会采用一些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资源”。譬如,教学《谁的本领大》时,有两个独特的句式可以引导学生感知体会。一句是“那还不容易!”还有一句是“这有什么难的!”两个句子都使用了感叹句,表达出了风和太阳的狂妄,而不同之处则体现在表达效果的奇妙上。第一句在“不容易”之前加了“还”,表达了强烈的“容易”之意;而第二句在“难”之前加了“有什么”后,意思变成了“不难”了。教师要抓住这些与众不同的精彩语句展开教学,让学生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日常的实践之中,从而促进语言的内化。
3.关注复杂句式的渗透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已出现了一些强调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或语序的比较复杂的句式了。出现得比较多的是“有的……有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表述清楚明了,便于低年级学生模仿、迁移和运用。像《蚂蚁和蝈蝈》《欢乐的泼水节》等课文中都有这样的比较复杂的句式。
出现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关联词句式,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例如《美丽的丹顶鹤》中就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句式:“传说丹顶鹤是神仙的旅伴,所以人们又叫它‘仙鹤。”又如,《鸟岛》一课中还出现了同一个句子中既有转折又有因果关系的复杂句式:“他们伸手就能捉到幼鸟,随处都能拾到鸟蛋,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或渗透关联句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句子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形式,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三、关注修辞手法,配置“言语营养”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修辞手法,应该是比喻和拟人。就以《东方明珠》一文为例,文中既有“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这样的比喻句,又有“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这样的比拟句。比喻、拟人句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修辞手法,但由于课程标准对语文修辞教学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以及大多数语文教师对修辞教学的漠视,导致学生对比喻、拟人等富含言语营养的修辞手法感知不准,使用不当。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对此类句式保持高度的重视,在具体语境中引导学生感知其形象,品味其情趣,触摸其温度。
《小池塘》一课中就出现了大量的“比喻句”,如“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教学时,教师必须抓住文本中特有的言语现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比喻句”,生成有价值的“语言营养”。
又如,在《大海睡了》这首儿童诗中,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拟人的手法。诗中“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海睡觉了”等句,便是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在教学中,不妨通过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仿一仿等形式,引领学生初步建立起对拟人句式的感性概念。
“关注表达形式”“习得表达方式”是当今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言语形式”的自觉意识。我们必须撬动“言语形式”这个杠杆,注重对文本言语形式的体味,为学生的言语生长点不断输入必要的“营养”。
责任编辑:宣丽华
Mining Resource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nriching Students Speech Nutrition
TANG Xiao-fang
(Wuzhong Suyu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128, China)
Abstract: In daily teaching practice, some Chinese teachers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customized and valuable speech forms in texts with insufficient interpretation, causing them to fail to guide students into language learning and practice by using the examples of texts. Consequently, a large amount of speech nutrition in texts is lost in vain. As is known to us all, speech nutrition is extremely rich in underclass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according to curriculum criteria and concrete learning situations,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constant accumulation and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by focusing on words and phrases, capturing the typical sentence patterns, and attending to rhetorical device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resource; speech nutri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