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2018-01-29 18:10张鑫
世纪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

张鑫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是对新时代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深刻回答。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中国化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人民观的思想中,深刻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产生的理论溯源;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标,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从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上,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 ;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2-0006-03

“人民”和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着墨最多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报告中还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可以看出,对“人民”一词频繁提及的背后,是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要地位的凸显。

一、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溯源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它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它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最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新理念。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强调,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和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形成了社会历史。首先,社会物质财富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P.89),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不管是从事生产还是生活首要条件就是要生存,而人民群众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是依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因此,劳动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就必须承担起物质生产活动的重任,劳动者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改变生产方式、方法,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并及时的总结传播生产经验,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其次,社会精神财富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通过社会生活和实践,形成和发展了社会精神财富,并通过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设施,在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或精神生产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精神财富。最后,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人民在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过程中,促进生产力不断提高,从而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明确的阐述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共产主义路径的探索是如何实现的,其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422),“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P.649),这被称为代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高命题。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主体思想的深刻认识和坚定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题中之义。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直接来源

首先,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他鲜明地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P.1031)。毛泽东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革命初期就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动力观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构成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其次,邓小平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和实现人民利益的最高准则。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人民群众积极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的发明了许许多多的东西。实践证明,“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最后,江泽民的人民观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强调:“我们讲政治,离不开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中,第一位的是群众观点。”[5](P.371)胡锦涛人民观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和价值指向。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6](P.166-167)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的人民观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

二、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上述内容分别回答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标。endprint

(一)发展为了人民是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目的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把人民是否真的得到实惠,作为我们检验工作的试金石。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我们所有工作的努力方向都是要为百姓创造美好的生活。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划发展的基本准则,作出的决策、规划都要首先考虑到人民是否能得到实惠、符不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其次,要让人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各个方面获得感增强。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他在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最后,要深入基层多听人民呼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历来是我党优良的工作作风,我们要在继续发扬优良作风的同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要通过各种科技手段、网络、微信等方式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切实回应和着力解决人民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二)发展依靠人民是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同时提出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对新时代、新矛盾、新任务我们是否能顺利实现,人民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每一次社会的变革,无论是经济活动还是政治活动都离不开人民的参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而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则是创造历史(新时代)和推动社会发展(解决新矛盾和新任务)的主体。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导,首先,要使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8](P.324)积极把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其次,要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积极性,社会才能充满活力,才能不断向前迈进。最后,要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就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过程中依靠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应该拜人民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问计于民。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终极目标

习近平指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新时代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终极目标。一是要加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〇二〇年我们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标志。我们要紧紧抓住“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底线、突破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9]。二是要加快促进社会公平正義。现阶段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都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来,我们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严格的法律法规予以解决。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要通过改革创新逐步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而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了人民在历史中的重大作用,明确了党的一切工作重心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这一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不断突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在实践探索中进行理论创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这样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亦是如此。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始终以实现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民情怀的发扬光大,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前进动力。

(二)彰显了新时代对党的根本宗旨的生动诠释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要警醒广大党员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毛泽东在他的文章《愚公移山》中讲道:“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4](P.11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中国共产党保持与人民群血肉联系,依靠和相信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了解人民的真实需求,努力解决人民群众亟待解决问题的初心和使命没有改变。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就是要求大家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和能量,为人民增进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endprint

(三)确立了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的基本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凸显发展为了人民的最高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靠的是发展,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改革开放近40年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每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可以说,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中形成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洞悉和科学把握。

(四)加快了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内涵的深刻把握,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在根本上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的彻底解放根本原则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构建出一套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并把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既让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也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9.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10.

[6]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 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5.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三个五年規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责任编辑:秦 超]endprint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内在因缘与机制建构
新形势下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