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新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精准表述,明确了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要搞物质文化生活建设,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建设,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不断增长的需要。这也意味着对我国全面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这更意味着“中国方案”的探索将向各个领域纵深推进。
【关键词】新时代;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2-0009-03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并依据社会主要矛盾来制定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因而,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阶段和所处状态,科学分析社会矛盾状况,不断制定和完善国家发展战略,这是推进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要素。
一、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
建国以来,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经历了认识、修正并不断深化的过程。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仍延续八大报告的精神,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随着我国经济等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社会发展进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实践也在发生变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意味着,在新时代,我们党在物质文化生活建设基础上,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不断增长的需要。这一论断的提出,标志着党的工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向全面发展和建设,转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对我国中心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正确理解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党全局的历史性、时代性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新要求。因此,必须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
(一)不能以主观代替客观
既要深刻认识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又要深刻认识两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在推动继续发展的现实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按照马斯洛五层次需要来看,一个人解决了温饱、安全问题,就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更高的精神需求这是以温饱的解决为前提和基础的;而扩展到一个国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在物质问题解决之后,需要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完善与保障。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不能随意做连锁反应
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实践是逐步深化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适应新时代的矛盾表述,这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概念的变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社会主要矛盾的条件变化后,经济社会的工作重点和研究理路都应有所深入。但同时不能随意做出连锁反应,应循序渐进逐步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工作。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内涵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果断做出这一新判断,这无疑是我们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变化,必将对未来的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人均 GDP 由 200 美元跃升到超过 8 000美元,到 2020 年将达到 1 万美元,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了贫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态也不再是以生存为主的社会,而转向以发展为主的发展型社会。这正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深刻的转化的前提和条件。
(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充满期待
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多样化。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4]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和领域不断扩大,从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向多样化需要扩展。首先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和增长。要适应这一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满足感。其次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对养老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但老年服务的相关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为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需要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信用体系,改善服务质量,以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使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endprint
(二)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伴之而来的还存在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表现
(1)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现象较为明显,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增长不断加速,城乡收入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但从现实来看,收入差距仍有明显。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 430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 778 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达 2.81。[5]“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后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健全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各项政策体系,以促进城乡融合;同时,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2)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近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重庆、贵州等中西部地区发展迅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地区之间互通互联水平持续提升。但中西部地区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表现尤为突出的,例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以及金融、发展机会等,地区差异仍很明显,而在边远贫困地区,这种差距则更为明显。
(3)公共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教育、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中城市的现象依然存在。在“7·26”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2.不平衡的深层表现
(1)观念不平衡。不同地区人们的观念还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关于经济发展一些地区仍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而发展较快地区的领导干部积极主动谋出路,为百姓谋福利,不断创新,敢于冒险,解放思想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因此,不同地区甚至不同人群观念的不平衡仍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因素。
(2)机制不平衡。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一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仅是生产层面的问题,而且往往是经济基础方面的问题或者是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我们的生产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规模很大的生产能力,但生产出来的东西,有的不能适合和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般是经济体制不完善。例如,蛋糕做出来了,很大很美味,但人民群众在分蛋糕中缺少话语权;再如,在非公经济领域,工人经济民主权利的不充分会造成一些正当需求和权益无法得到实现,无权享受权益,甚至被拖欠工资;又如,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过程中,往往注重效率的发挥,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等。
(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失衡。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产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还存在着制约因素:环境污染、生态受损以及环境风险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困扰着人们。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明确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
(三)我国社会发展还不充分
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民群众需要的变化特点与变化趋势,重视群众生活质量,适应变化推动工作。
1.发展总量还不够多。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
诉求: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充满信心。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环境需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所以需努力的方面有很多,社会发展的总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2.发展程度还不够高。在经济发展领域我们坚持质量、效益,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但是在发展程度上还有上升空间。例如在科技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金融改革、产业体系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要解决好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完善之间的协调问题,解决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平衡问题,解决好五大发展之间相互融合问题。在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建设中,应不断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此外,更应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3.发展保障还不够全。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变得越亦重要,不断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行业领域之间的不平等。十九报告中提出:实现更广泛和公平覆盖的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更完善和更广泛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增加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供居民能够负担的住房等。
此外,我国社会发展不分还表现为发展活力还不够足、发展韧劲还不够强等方面。
结语
按照安德鲁·海伍德的论述,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博爱原则。认为应该以同等的方式去对待社会中的每一份子。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要让人或绝大多数人都过上一种更美好、更体面和更有尊严的生活。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理论,不仅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经验总结,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而且是指导我國当前实践的不可动摇的结论。其生命力就体现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特征。党和国家从这一基本判断和时代特征出发,为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战略和举措。这是我们党和党的理论永葆生机活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 政治报告[N].人民日报,1956-09-1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cpc. 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l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4]代表专家热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让发展更平衡 更充分[N].人民日报,2017-10-22.
[5]马翠莲.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需提高发展质 效[N].上海金融报,2017-10-20.
[责任编辑:秦 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