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丹+王让新
摘 要:群众路线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维护、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发挥社会各阶层积极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五个方面理解其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深刻把握群众路线内涵的基础上,针对现存问题,我们具体可以从理念更新、方法创新以及机制革新等层面探寻解决路径。
关键词:唯物史观;群众路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6)06-0042-09
2014年下半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部结束,群众观念在广大党员干部中进一步增强,群众路线在各级党组织中得到进一步贯彻。群众路线是党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是党始终坚持的工作方法,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把群众路线放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去审视,挖掘践行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认清存在问题并探寻解决路径,对于增强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践行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
(一)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推动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而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深刻概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及对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他认为,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就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毛泽东继承发展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并科学分析了其特点,他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但这种不适应不是对抗性的,不需要发生改变社会制度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去解决,而是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途径得到解决。
政党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要素,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近代以来,各国发生的社会变革大多由政党带领本阶级来完成,现代社会中的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完全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而苏联共产党一系列错误的政策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实践无数次地证明,办好中国的事,其关键在于党,在于把党建设好。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的根本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纲领,其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凸显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核心内容。一直以来,践行群众路线都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践行群众路线,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的本质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树牢宗旨意识,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时刻与群众保持密切关系,不断完善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妥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充分利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产生的动力推动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二)反对错误思想观念,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必然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对社会的经济关系的集中反映,是由人们之间的物质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思想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极其鲜明的阶级性,集中体现了某一特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2]。每个阶级都会通过表达政治思想、价值追求、道德评判等这些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统一本阶级的思想,并影响其他阶层的观念,为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提供舆论支持和思想动力。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会竭力维护本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而被统治阶级为了反对统治阶级,则会不断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念,动摇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为本阶级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作准备。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斗争表面上看是不同思想观念的争论,其实质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代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同样存在。封建的腐朽的思想对党员干部的侵蚀,敌对势力极力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观念的鼓吹,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等,都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思想领域的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那么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教训十分深刻,戈尔巴乔夫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更是动摇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更加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践行群众路线由党的性质决定,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因此,践行群众路线,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有效途径。党员干部必须要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坚定理念信念,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拧紧”思想上的“总开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三)关注人的需求,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价值追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积极工作,早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对人的关注,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提出要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在之后的研究中,马克思更是把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和寻求无产阶级解放作为主要任务。在为《莱茵报》工作期间中,马克思对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有着深刻了解和深切的同情,表示要坚决捍卫贫苦群众的利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对把工人变成最低贱的商品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同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人的异化,这种异化是反人性的,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一样,恩格斯也十分关注人类的解放,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 描述了无产阶级的穷苦状况,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剥削进行了极严厉的控诉。
党自建立到现在的90多年的历程中,一直在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提出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始终把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头等大事。历史证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追求。
邓小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对社会主义优越性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尖锐指出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体现不出任何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3]。他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财富属于所有人民群众,社会主义要坚持共同致富,也即不能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财富不断向少数人集中,出现两极分化。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邓小平科学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其内涵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完全一致,这不但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好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内在的价值追求。群众路线最核心的要求是一切为了群众,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这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一脉相承,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
(四)团结全社会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动力的有效途径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并坚决反对“英雄史观”、“精英史观”。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只有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胜利,认为劳动群众的拥护是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正因为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十分注重与人民群众的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积极参与并领导各国的工人运动,带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的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1031他还强调要坚持在群众的支持下开展工作。群众路线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的具体运用,也是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保障。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在阐述如何实现中国梦时说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目的是通过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成为各项工作的总引领,党面临的任务异常繁重,工作推进的难度在不断加大。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的力量,领导群众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去。
(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确保党的政策主张正确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党的八大报告基于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提出党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生产力落后的问题。但是,1957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否定了党的八大的判断,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从此党的工作中心逐渐转向阶级斗争,随之出现了反右倾扩大化的错误,“文革”期间更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严重停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从实际出发,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工作方针,重新把党的工作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此后,党坚持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针对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不断丰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给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即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部署;从主观臆断出发,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党对社会主要矛盾曾经出现的错误判断,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党的个别领导人脱离实际、脱离国情,错误地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重新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正确判断,根本原因是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党内出现的多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都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而不管是“左”还是右的错误,其实质都是脱离中国国情。相反,党所有正确的决策都是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形成的。我们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路线,其核心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回答,即通过深入群众,收集群众的分散的意见,经过归纳整理把群众的意见上升为党的政策和理论,然后再把党的政策和理论运用实践中,用实践去检验其是否科学。196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同志受中央委派到河南省长葛县蹲点调研,调研期间,习仲勋同志深入生产一线,全面掌握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连续向中央写了11次调查报告,为河南省彻底反对“五风”,纠正“左”倾错误,扭转当时河南省乃至全国的严重困难局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深入群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毛泽东在该文中明确提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899。一语道出了践行群众路线与党实现正确的领导的内在联系。
二、践行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虽已告一段落,但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形势下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主要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即:重教育,轻引导;重形式,轻落实;重即时,轻长效。我们可以在深刻把握群众路线内涵的基础上,从理念更新、方法创新以及机制革新等维度探寻解决路径。
(一)重教育,轻引导
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对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在如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问题上,我们尚存在诸多不足。在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实践活动时,受教育对象是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而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无论是在工作能力,还是在思想觉悟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一方面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如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工作阅历;另一方面是由主观条件影响的,即是对群众路线所具有的不同认识程度。对能力不同、思想觉悟各异的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加以差异化、层次化、系统化引导,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而在现实中,我们非但没有针对党员干部的个体差异性施加科学性、渐进性引导,就连引导工作本身也存在缺位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尽管具有偶然性,但却具有典型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当这一群体对群众路线的价值与意义产生一定共识时,忽略对其进行持久科学地引导,很可能会影响前期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后,我们应“趁热打铁”,不仅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性需要,还要关注广大党员干部的差异性需求。针对教育背景、工作阅历、认识水平迥异的党员干部,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得当的群众路线引导策略,这是一项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关乎“党的建设”成败与否的重要课题。
(二)重形式,轻落实
现代社会中的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唯有落到实处,党唯有倾听人民、尤其是最底层人民的心声,才能真正担负起历史赋予肩上的重任。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于党。建党伊始,我党就是一个崇尚实干精神的政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崇尚实干的精神更不能有丝毫放松。[5]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发展轨迹看,党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才能制定出合乎适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扎扎实实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确保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并有效实施。无论是八届三中全会否定党的八大的正确判断,还是“文革”期间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说到底均是由于未将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党所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不能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与诉求。换言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被流于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真正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用心倾听人民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呼声,重新把党的工作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国家国民经济随即得到了井喷式地发展。总结历史的经验、汲取历史的教训,我们可以认识到,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我党就容易从实际出发,做出正确的决策部署。反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流于形式,就可能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损失。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好不好,只有落实了才知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在基层单位存在较为明显的形式化倾向。[6]一些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口号喊得很响亮,但并未将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细处。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口头上反复强调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性,却在现实工作中忽略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群众路线是党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生命线。基层单位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石,基层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关心群众,将群众路线落到实处。重形式,轻落实,会割裂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背其道而行之的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往往因“走过场”而听不到群众最为真切的呼声,因“打太极”而认识不到群众最为迫切的需要。重形式,轻落实,于党的建设而言,无异于一场瘟疫。任其弥漫,广大人民群众会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存有微词,甚至会对党的群众路线产生信任透支。
(三)重即时,轻长效
有些党员干部,没有意识到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视为一场“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运动。在开展运动的初始阶段,投入的精力多、下的力气大,的确收效甚丰。但由于未建立起一种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长效化机制,这部分党员干部陆续表现出前热后冷、前紧后松的情况。还有一些党员干部仅仅将践行群众路线作为一项任务来做,而并非将之视为一项使命、一份责任。在各种“四风”问题面前,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缺乏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缺乏触动灵魂,完美逆袭的态度。群众路线不仅是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还是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精神利器。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最大区别,在于我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言人。苏东巨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维护,需要与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做长期、激烈的斗争。在群众路线的贯彻问题上重即时,轻长效,就有可能使党失去自身的政治优势,给各种错误思想观念挑战与否定主流意识形态以可乘之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崇高的系统性工程,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更应该将之视为一项使命、一份责任。
构建群众路线长效化、常态性机制,能够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群众路线的常态化执行,能够为人民根本利益制度化创造沟通条件,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能够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照,以“人民需不需要,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为标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为深化社会各个层面改革提供群众基础,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构建群众路线长效化、常态性机制,可以为协调、处理社会基本矛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础。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考验,中国共产党要秉承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处理好改革与发展、速度与质量、继承与创新、现实与长远的关系,需要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对于党群关系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深刻认识到党员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腐化、失职渎职的行为会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与形象。唯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扎根基层,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完善;只有倾听民意,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跨越;只有集中民智,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构建群众路线长效化、常态性机制,可以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确保党的政策主张具有正确性。一切为了群众,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一切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能否长期、有效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决定党的领导是否能延续、党的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是一个即时性的工作,而是一项具有持存性的工程。
三、解决践行群众路线存在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从理念更新、方法创新以及机制革新等三个维度出发,我们试图探寻可行性路径以期解决群众路线运行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从理念层面看,我们应重新认识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务实清廉顺民意,转变党风赢民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仅能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还能保持我党最强大的政治优势。将践行群众路线与党的执政生命相关联,会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重视。现阶段,受错误思想观念和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党内蔓延;部分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圈子”;更有甚者贪污腐化,大肆进行权钱交易,最终锒铛入狱。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与一些党员干部长期脱离群众有着必然联系。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与群众逐渐疏远,个别干部甚至背离群众,站在了群众的对立面,严重危害着党群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做出清醒判断,提出脱离群众的危险是党面临的尖锐问题之一。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党不断增强战斗力、影响力、凝聚力的重要前提。针对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所出现的“重教育、轻引导”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7]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关键在于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分层次、有重点地对不同教育程度、工作阅历、思想认识水平的党员干部进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引导工作。党员干部将践行群众路线落到实处,一定要净化“朋友圈”。这是因为与人民群众交朋友,就会心中装着人民,理想信念、宗旨意识自然就强;与金钱至上的人交朋友,久而久之必然会背离宗旨、误入歧途。净化“朋友圈”,既是一项思想活动,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具体行动,这是践行群众路线常态化的关键所在。践行群众路线,我们要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积极推进理念解放与方法创新,切实做到追求效益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树立权威与倾听民意相结合,加快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科学的群众路线运行机制。
调查研究集民智,集思广益添活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能极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决策水平,保持国家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恩格斯尖锐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8]。毛泽东说,“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9]。邓小平针对脱离实际的做法,强调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面对群众,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重新审视践行群众路线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样的理论成就源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源于对中国国情与人民需要的准确把握,更是源于广泛收集民意、认真倾听民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的正确施行。群众生活在最基层,来源于生产生活的第一线,对国情有着更直接的了解。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就是最大的国情。通过调查研究问需于民,了解人民群众的多元诉求,把这些诉求转化为我们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动力。通过畅通民情表达渠道问计于民,广泛吸纳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把群众的智慧上升为党的政策措施。现在中央大力提倡的“互联网+”战略正是在深入研究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民间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决策。因此,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和决策水平,必须及时更新理念,结合时代发展新变化践行群众路线,真正做到群众立场不动摇,群众观点不敷衍,群众标准不偏移。
强基固本惠民生,夯实执政之基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合理诉求,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是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但我们需要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党要想长期执政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须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毛泽东曾告诫我们,“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10]。从这个意义上讲,自觉践行群众路线,不断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取得群众对党的支持和信任,其实质就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应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内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需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抓紧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上的变革诉求,让全体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进一步增加其继续执政的必然性。
(二)从方法层面看,我们应创新联系人民群众的方法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需要从细微处着手,切实做到“走下去”与“迎进来”相结合。一方面,落实群众路线需要“走下去”。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应亲赴第一线面对面和群众谈心,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增进和群众的感情。党员干部必须经常走出机关,深入乡镇、村屯和社区,深入到群众当中,通过入户调查、座谈访问、促膝闲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了解和收集到滞留于下层、散失于民间的真知灼见。通过与群众的面对面交流,全面、客观掌握群众和基层的情况,及时把群众的需求和智慧转化为开展工作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其一,要明确深入群众走访调研的时间。联系群众的程度与深入群众的时间长短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把深入基层和群众的天数具体化,保证党员干部有充足的时间与群众沟通和交流。其二,要明确党员干部的具体联系点。要建立党员干部与基层一对一的联系点,敦促党员干部经常到联系点蹲点调研,利用空余时间住在联系点,在空间上、时间上增强与群众的联系。联系点的选择要统筹安排,既要到群众基础牢、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蹲点,也要到困难矛盾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蹲点,从而全面掌握基层的具体情况。
另一方面,落实群众路线更要“迎进来”。在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环境中,进一步完善信访接待制度、网络民情调查制度以及领导干部问责制度,畅通反映群众愿望诉求的渠道,真正做到听民声、顺民意、惠民生,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永葆党的先进性。其一,要涵养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杜绝官僚主义的侵蚀干扰,做到摆正位置,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为了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需要切实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透。各级党员干部需要树立问题意识,以解决群众困难、回答群众疑惑作为工作方向,勇于正视问题,勤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其二,坚持开门搞活动,畅通民意民情表达渠道。实行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固定时间开设接待群众工作日,将接待来访群众制度化、规范化。建立配套的群众事务分类处理机制以及督办考核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责任清单,对失职渎职等不作为行为严肃追责。确保人民群众的心声能够得到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条件具备的地方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来开展工作。开设领导干部“民情热线”电话、民情反馈微博、微信、舆情观测调查网站,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准确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三)从机制层面看,我们应革新人民群众监督的机制
列宁强调,“要有多种多样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形式和方法,以便消除苏维埃政权的一切可能发生的弊病”[11]。缺少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把党员干部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会对党员干部形成一种倒逼压力,进而增强其提升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防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革新人民群众监督机制,要将监督重点由事后问责转变为事前干预。对于党的一切工作,最重要的监督者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借助于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网络平台,依靠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技术,人民群众可以以最迅速的方式将其言论权转化为针对公共事件的话语权,以最有效的路径将其知情权转化为针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人民群众不仅能通过微信、微博、QQ、论坛等政务监督平台监督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更能对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推动公共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从根本上消除践行群众路线中重教育、轻引导,重形式、轻落实,重即时、轻长效的问题。因此,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群众监督的重点更体现在事前干预而非事后问责,群众监督的作用更体现在防患于未然而非亡羊补牢。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群众监督渠道,把过程监督与结果监督、合法性监督与合理性监督、短期监督与长期监督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群众监督的现实作用。
革新人民群众监督机制,要将监督方式由普遍监督转变为专业化、分级化监督。人民群众是党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重大的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的问题经人民讨论。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听取、收集、处理群众意见建议机制,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和关切,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对党的工作进行监督的积极性。但由于人民群众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的差异性,针对现实问题往往会存在意见相左的情况,有时这种情况甚至会演化为激烈的争论和巨大的分歧,无法形成较普遍的群众共识。另外,在网络语境中,非理性民意表达的现象大量存在。宣泄极端消极情绪,肆意发布负面、虚假信息,进一步影响了群众网络监督作用的发挥。这时就需要挑选出真正能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群众代表,组建起专业的群众监督主体对于党员干部的工作绩效、党性意识、宗旨观念等方面进行定量与定性评议,对于党的决策、决定与决议进行科学评估,得出科学合理的整改意见。唯有如此,才能消除一切的误会与偏见,进一步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党的政策、路线及方针的完善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2]林泰.唯物史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赵士红.党群关系面临的新问题及其破解[J].人民论坛,2014(10).
[6]赵中源,王丹.关于“群众路线”若干问题研究的状态与趋势[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88.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9.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488.
[11]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6.
责任编辑:邓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