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天津 30027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发展有着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不是只会理论的人;高职院校特点在于实践技能强,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建设的根本在于师资队伍建设,为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教师需具备能在生产现场动手示范,指导学生掌握生产技能,并具有开发新项目、技术攻关以及从事科研、技术服务的能力。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能否建立一支素质高、水平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高职院校在“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已进行了十几年的探索和努力,不同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双师”标准。有些院校认为教师获得讲师以上职称同时也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的职称,则认定为双师。例如一名讲师同时具有工程师的职业技能证书即为“双师型”教师。或者在近五年中,有两年或累计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的工作经历或参加有关部门或行业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即为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等其他的判定标准。我国“双师型”队伍建设还任重道远,距离发达国家“双师型”师资队伍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国内的“双师型”队伍现状如下:
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对于“双师型”素质教师认定有一定的偏差,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都参照上述“标准”制定了“双师型”的培养和建设方案。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具有“双证”并不一定具有双师的基本素质。这些衡量标准并不能够代表教师已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例如,教师具备讲师和会计师证书,但是从未接触过会计具体事务性工作,这位教师一定不能得心应手的从事会计师的工作。“双证”并不等同于“双师”,“双证型”的教师只不过在“实践”理论上有所提高,但是还未达到“双师型”中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要求。再者,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也不一定具备有“双师型”素质。一方面,教师的企业实践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教师从个人层面与企业签订协议,进行实践锻炼。据天津市2016年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显示40岁以下的教师达到67.3%,61.2%的教师仅具有讲师及以下职称,因此教师在企业兼职实践过程中,企业并不会让教师参与核心工作。因此,虽然在企业进行了两年的实践工作,但是并不一定能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社会实践并没有出台指导文件,对教师实践的企业和从事的工作内容并没有提出要求。教师在企业完成实践锻炼之后并没有相关的考核,因此很难断定教师是否锻炼了较强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中,91.43%的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生直接转入。这些教师踏出校门又直接踏入校门,没有真正接触过本专业的实践工作。这些教师在高等教育阶段更多的是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动手方面较为薄弱。即使是进行“双师型”素质培训也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必须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否则所有的培训都是形式。实践技能的获得是在岗位上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不断积累经验而获得的能力。这一点是其他培训方式都无法取代的。而高职院校的“双师型”素质培训远达不到上述标准。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来源结构单一是制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虽然有些院校从企业引进部分兼职教师。这部分兼职教师有着较强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由于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教学理论知识、欠缺教学能力,不能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和互动,不能将自己深厚的知识理论和超强的实践能力有效的传递给学生,达不到教师应具备的教授能力。因此也未能达到“双师型”的素质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评审条件(以下简称“评审条件”)引导有偏差。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评审条件更多的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强调教师的理论科研能力重于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过分强调论文发表、课题研究、教材出版及其他学术成就,而且还要求要满足一定的数量。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科研论文的撰写上从而弱化了教学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实践动手的能力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不便于去衡量,因此在职称考核时,这方面往往容易弱化甚至是被忽略,从而造成了教师没有意识去提高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在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缺乏长远考虑。一方面,学院开设一些专业有时是因为一时热门,没有进行长远的战略考虑。急于完成专业开设的条件,盲目引进相对应的师资,造成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在同类专业的竞争力较低。当热门专业“降温”之后,生源数量降低时,这些专业面临着转型、关闭的情况。致使引进的师资也只能往相近的专业进行调配。由此造成部分教师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谈不上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没有长期的发展和规划,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培养就没有坚实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随着高职院校愈来愈受到重视,生源规模扩大,但是师资队伍却没有得到扩大,专任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加之高职院校学生较本科院校学生在管理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很多教师表示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在花费大量时间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薄弱的阶段。“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高职学院建设和培养的重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为改善“双师型”队伍建设现状,为了使高职院校更好建设发展,根据本人在人事处从事师资培训工作5年经验,提出以下几个途径:
政府、教学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联手商讨建立一个关于“双师型”素质教师认定的具体标准。这是判定“双师型”教师的根本所在。目前存在的“双师型”标准,只是一个指导性、辅助性的非量化标准。只有有了准确的可操作的量化标准,才能引导教师真正的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双师型教师需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去考核。例如,可以成立考评委员会,对教师的实践技能进行现场随机考核,通过企业专家的评审后给予证书。
1.在教师职称评审方面,目前的职称评审条件侧重点还是在于理论的研究,以致于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发表论文等工作上。高职院校的评审条件应当按照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设定,着重强调教师在实践方面的能力。
2.在学校层面,应制定关于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的机制。虽然能力考核难以量化,但是如果没有相关要求,教师就会越来越不注重锻炼实践能力。学校制定的方向和政策对教师教学和自身发展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应加强专业实践能力课程的开发并出台对应的考核方法。
3.在教师自身层面,首先要对高职院校定位有充分的认识。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理论学习较为简单但更加实践操作技能;与中专院校相比,不仅需要实践技能同时也需要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在这种条件下,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才能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再次,教师应克服自己的惰性。人在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总会满足现状,止步不前。部分高职教师在取得相应的职称之后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教师应克服这种“懈怠”的消极态度,跟随时代发展,不断深入行业思想领域,不断学习行业领先技术,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建立教师团队与企业之间的长效深化合作机制,真正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的发展和运营里。一方面,教师深入企业增强锻炼实践能力,重点抓好新参加工作教师的社会实践锻炼。在第一次上讲台前要到企业进行3个月及以上的企业实践。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注入到高职教师生涯的规划中,同时也让新教师学以致用从实践中更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通过企业实践可以使教师掌握企业行业发展最新动向,更好的指导教学。对于企业出现技术、方案问题,教师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联合学校资源制定解决方案,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互利合作。另一方面,可以对企业的兼职教师进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将人力资源作用最大化,让兼职教师参与到教学大纲的制定、实践课程的实施上来,充分将兼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发挥出来。高职院校也可从长远角度出发,为充分发挥实践锻炼的效用。可以安排专业骨干教师每隔五年到企业脱产实践一年或完成一项企业项目。
为了促进教师进行实践能力锻炼,由行业协会牵头举办面向社会的技能大赛,利用竞赛机制倒逼教师提升实践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与企业一线员工竞赛,形成浓厚的比赛赛氛围,转变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让教师有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自主意识,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的思想。利用竞赛逐步转变教师由致力于理论研究到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要深入贯彻‘教学做’一体化,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培养离不开长期的、高标准的操作和训练。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设备的新旧交替、技术的更新换代、工艺的不断研发,目前高职学院的实训条件还不能够达到行业要求的标准。学院应重视并加强实训室建设并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配备相应的实训场地,做好实训室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行业协会配合制定教师需具备的实践素质,制定侧重实践技能的教学大纲。充分发挥实训室作用,使高职院校的课堂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和学生一起边学边做,在实践动手的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相长,共同成长学习。
不仅要加强跨省市间的交流,东部、西部之间的交流,还要打破国际界限加强国内外区域间的交流。主要是增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地区的交流。一方面,可以到优秀的职业院校、在技能大赛中频获奖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学习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大纲的重点。学习“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另一方面,可以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或专业骨干教师深入到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进行培养学习。
加强教师思想素质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育教学当中,要注重转变教师的观念,要使教师认识到,教师的责任和工作的意义。教师是为了让学生成长成才,一切都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利益出,教师要发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必须以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为方针政策,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进步。而不是为满足职称评审和制度机械的完成“双师型”素质培训。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灵魂,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通过建立良好的机制,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加强与发达院校的交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等方面的改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发展就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