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职业教育的转型策略

2018-01-29 06:25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技能型双师创新型

(天津市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天津 300074)

一、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背景与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坚定不移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创新理论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实现了生产手段的新组合,产生了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英国学者查尔斯·兰德利在《创新城市》中最早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概念,认为创新城市是由七要素组成,即:富有创意的人、意志和领导力、人的多样性与智慧获取、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地身份的强烈的正面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和上网机会。我国学者定义的创新型城市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

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需要。2008年,发改委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批复深圳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10年,发改委确立16个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现已统筹布局了61个创新型试点城市。

建设创新型城市要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为突破口,打造创新生态体系、汇集创新优质资源、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在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潜在增长极、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进程中,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助力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使命。

二、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在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也开始推进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过程,在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凸显。

(一)高技能型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在商业应用中的转化显著不足

技术创新是指与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及其商业化应用相关的经济技术活动,是研发技术向商业应用的转化过程。具体包括:基础性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研发技术的商业应用。高技能型人才是参与技术创新的人才主体,主要包括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中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应当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主动适应产业升级需求,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需要;(2)具有较高专业技能水平,能够指导普通技术工人、技术员和操作员等;(3)具备包括现场管理能力在内的多种复合技能,能够解决工作中技术难题并有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市产业升级、打造科技创新体系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最大的市场需求量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2018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虽超过1.65亿人,但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不足就业人员的6%,高级技工缺口更是高达上千万人,预计到2020年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口将达到2200万。高技能型人才匮乏直接导致了技术创新在商业应用中的转化显著不足。

(二)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待破解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系统的“母性智力资源”,担负着社会人才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与更新,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制约现代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

1.教师队伍结构比例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

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从普通高中转型而来,教学思路固化,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更是不足。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近为6.24%,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2.“双师型”教师标准不统一,认定及评聘存在较大差异

各地区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评聘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统一。有些地方认为有相关的行业(协会)执业资格(或行业特许证)即是“双师型”教师,有些地方则把教师到企业(行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指标。

3.师资队伍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人才交流严重受限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革,职业院校教职工的编制设置、职称评聘等政策尚未出台,不仅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更引发了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兼职教师受编制、学历及身份的限制,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无法由企业流向职业院校。外聘教师薪酬待遇缺乏相应标准和来源保障,难以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三)技术服务功能欠缺,无法满足城市创新体系的技术支撑要求

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不仅由于传统的升学就业观念障碍,存在“重文凭、轻技能,重仕途、轻实业”的现象,造成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不足;而且,企业对于职业教育参与度低,教学与产业没有紧密对接,专业教学质量滞后,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较低,无法深入开展技术服务,难以满足城市创新体系的技术支撑要求和市场需求,尚未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1.职业教育的科技创新尚未走向市场化运营

目前,职业教育通过向社会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认人才为首要任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今天,职业教育势必要遵循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培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面向社会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引入市场化手段管理职业教育,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为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2.职业教育尚未打造成熟的社会技术服务体系

当今,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建成的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科研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共享实验室等各类协同创新组织平台凤毛麟角,与政府、高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等产学研共同体联合组建的创新联盟又少之又少。无法将优质资源整合、难以实现优势互补。职业教育更无法依靠自身师资以及培训基地等优势,开展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在内的非学历培训体系,难以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智力资源。

3.职业教育科技创新的政策壁垒有待打通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存在脱离市场需求,未与就业市场有效衔接,人才结构与需求存在差异,社会亟需的新兴学科发展滞后等现象。高中职业教育衔接渠道不畅,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有待拓展,未形成职业人才教育“立交桥”,呈现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问题还尚未明确,上述政策壁垒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科技创新的路径。

(四)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亟待探索符合区域发展布局的差别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由“教育教学型”向“产教融合型”转型的当下,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办学模式与区域发展布局严重脱节

职业教育尚未与产业发展统筹融合、良性互动;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准入标准、教学教研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普遍存在。职业教育在规划资源布局、培养人才类型等方面与区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技能型人才求人倍率居高不下,职业院校学生求职压力陡增,人才供需结构矛盾愈加凸显。

2.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有待切实推行

校企人才双向交流合作不足,成效一般。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以及校企双向交流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合作发展的理念、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能力欠缺,专业技术水平和技能薄弱,技术服务社会能力不足,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战略理念,参与校企人才交流的动力不足,更不具有参与职业教育的内驱动力,双方合作多流于表面形式

3.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呈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状,处于浅层次、松散型、低水平的总体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系统性政策供给欠缺,激励保障制度尚未健全,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尚未根本形成。

三、职业教育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转型策略

基于上述职业教育在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国当前要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倡导创新文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新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实现职业教育在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体系,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强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职业教育法规和基本制度建设。明确职业教育的大局观,统筹社会力量参与高技能型人才培育,聚焦优质社会资源投向职业教育。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主导,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建设“一流高职”,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更新观念,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建立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逐步引入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推动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需求、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办学方向,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努力发挥职业教育人力人才的资源优势,促进实体经济迈向中高端,进一步推动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职业教育开展应用研究

贯彻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和评聘标准,明确其科学内涵,管控职业教育师资质量。尝试建立“双师”专属的评审制度,实现定级管理。进一步构建并完善“双师型”教师职后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转型机制,不断赋予“双师型”教师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新内涵和新使命。

(四)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的“双元制”模式

推动骨干专业对接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激发职业院校发挥自身技能优势,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深化校企合作,确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同时,强化行业指导,围绕区域发展和产业需求,形成特色专业。借鉴德国“双元制”企业教育模式,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载体。在此基础上,尝试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作,共同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技能型双师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