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伦理价值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

2018-01-28 11:19李颖倩
读天下 2018年17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本土化伦理

摘 要:“社会工作”专业是从西方引进,它是在西方价值伦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别是受基督教的影响很大,讲求平等、助人自助,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和实践模式,所以在进入我国的过程中,一直深受其影响,不断去借鉴。但是由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它是一个讲求人情、面子、关系的社会环境,所以,这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难免出现许多伦理上的困境,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为了使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得更好,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待社会工作专业,具体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伦理;困境;本土化;社会工作者

一、 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一) 人情社会中的伦理困境

“人情”一词具有中国本土特色,也是长期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所谓人情就是指人的感情或者情感,它既是情感,也是规范。中国人好面子,讲义气,重感情,这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在社会工作伦理原则中,讲求在与案主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双方的关系,不得有超出专业关系之外的行举。可能这对于西方来说是很正常的一种伦理价值,讲求平等,避免专业关系的破坏,产生移情或者反移情,体现对案主的尊重。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的社会,这样的问题难以避免,反而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伦理困境。比如:社会工作者会经常遇见这样的情况,在为案主服务的过程中,解决了案主的很多问题,案主心存感激,结案的时候,案主为了表达对社工的感谢,会送一些家乡的特产或者其他东西到社工或者机构手里,按照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不管是机构还是社工本人是不应该拿案主的任何东西的,甚至吃一顿便饭也是不允许的,因为对这些东西我们无法评估它的价值,按照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这是违背伦理价值的。但是中国作为一个人情社会,这是一种表达感谢的方式,很多案主最后都会以送东西的方式表达对机构、对社工的感激,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不拿,这对案主来说会是一种莫大的失落感,这不是我们的本意;拿,就会违背所谓的伦理价值,可能形成一种不好的影响。拿与不拿,是不是更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 “保密”原则在实践过程中的不适应性

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中的保密原则非常重要。其中这项原则按照西方的个案工作模式来说,是需要事先与案主澄清,说明什么情况下会帮案主保密,什么情况下不会保密,因为保密是相对的,这在西方的文化基础上是一种对案主的尊重与责任,案主也对此没什么异议,因为两者之间是一种专业关系,建立关系之前需要对一些情况进行说明。不过我们在本国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有些情况是与此不适应的。比如面对一个患有抑郁症的案主,他本身可能情绪比较低落,可能会有想不开要自杀的倾向,他是来向你求助的,按照保密原则,社工必须向案主澄清:如果案主有自杀倾向,是可以不保密的。但是如果与案主的交流还没开始,就先澄清这些,这对其是一种压力,这些官方、硬性的原则会让案主丧失说下去的勇气,也就没法获得案主真正的信任,不利于双方关系的建立。两者便处于了尴尬的境地,这样的局面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但是按照西方的理论和程序,好像社会工作者也没做错什么,可是在实践过程中这明显是违背了常理,至少不适应中国的现状,在我国案主出现了问题后,首先就是要找到一个情感的寄托来宣泄,显然,这种情境下无法做到。澄清与否,是不是更应该结合一下案主所处于的情境?

(三) “面子”文化中产生的难题

中国人喜欢讲求面子,脸皮薄,因为这一特性,所以在一些工作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面子上的问题。比如在小组工作过程中,难免会涉及一些参与性的活动与发言,但是,由于中国人脸皮比较薄,在参加活动时显得不太积极主动,这倒不是因为不喜欢这个活动,或者是对组织者不满,只是因为碍于面子,谁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害怕做错了被人笑话,没有颜面。这种现象在西方小组过程中是不常出现的,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是不存在讲“面子”的,他们对活动一般比较积极主动,所以小组工作在西方的开展比较顺利,而在中国的开展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再比如,在西方,对于那些儿女不在身边,无法更好的被照顾的老人,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帮老人找一所合适的养老院,照顾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当然老人也会比较赞同,他们认为养老院是一个比较好的养老住所。但是对于中国的老年人来说,一是深受“孝道”的影响,大部分老人愿意待在儿女身边。很多老年人,特别是农村的老人,他们大多数都不会接纳养老院,认为那是子女不孝的象征,很多儿女也是为了保存老人和自己的面子,不会把老人送入养老院,不过这对他们自己也是形成了沉重的负担,面对这种境况,社会工作者就没法像西方社工那样建议老人去养老院生活,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二、 如何更好地解决伦理困境问题

(一) “人情”合理化

人情在中国既是一种主观情感,也是一种人际资源,或者说,人情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基因”,在某种程度上是“情谊”“感情”“情面”“恩惠”等的复杂组合,它在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人情”相随的是“礼物”“馈赠”“金钱”等,在人情的施与接受过程中,诸多要素贯穿其中,越轨、违背伦理也就不可避免。所以當我们面对案主为表达感谢送东西时,作为社会可以选择性收取,比如:对于一些特产少量收取,对于纪念品择便宜收取后作为勋章在机构展示,表达案主对我们的信任,这样的方式对案主和机构都会是一个很好的交代,而不是硬性向案主表示坚决不收,有伤感情,也不利于我们后面问题的跟进。合理化收取,合理化的人情,更有利于困境的解决。这也是对案主的一种尊重。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行为较多的渗透着“人情”因素,超越了社会工作伦理所应当遵循的“公平、合理、可行”的原则,从西方的角度看,他们强调的是需求互补“互惠”原则,更加注重彼此之间的平等,这与我们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所以,实践中我们应更多从中国实际出发,更好地促进伦理价值的本土化。

(二) “保密”情境化

对与保密原则是否提前澄清,我们更多地应该将其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来分析。对于一些情绪低落,甚至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前来求助的人来说,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宣泄,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倾听,听他讲完心中所有不快的事情,而不是首先给案主讲一些伦理原则、保密的具体情况等,因为最终我们希望的更多的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所谓硬性的规定。若对于其他心理状态比较正常,情绪相对良好,想解决一些纠纷类型的问题,我们便可以给他们讲清楚关于伦理原则价值的事情,一般也不会影响问题的解决。所以,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处理方法,总之,社会工作的模式是灵活的,不是死板的,我们需要更加深入思考它的可操作性,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三) 利用特色,個性发展

“人情”“面子”“关系”作为中国的一种特色文化,我们可以利用起来,更好地为社会工作服务。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团体格局,没有什么亲疏远近之分。而在中国却不是这样。费孝通先生提出,传统中国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时常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为若干层次,由内而外关系依次递减,这也就是他提到的“差序格局”理论,最里面的是家人、亲戚,向外扩散便是朋友、同事、社区等。这样的关系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是可以为我所用的。比如:当一个社会工作者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去调研时,往往开始是不容易介入别人的生活的,因为你是一个陌生人,没有人会信任你,也没有别人了解你。这个时候,如果你以前认识这个环境中的某一个人,让他作为中间人,将你带入这个陌生的环境,这样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有了这一层关系,其他人对你的信任也就大大增强,整个氛围变得和谐融洽,更有利于调研工作的开展。不难发现,人本主义的内涵中西方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同是人本主义,在中国是有亲疏远近之分的,势必先考虑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考虑外人。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要想拉近和服务对象的距离,培养人际信任并建立工作关系,也要借助传统中国的人情机制,充分发挥好二重关系的积极作用,在关系建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案主,换句话说,其实就是要给案主“面子”,因为案主的受助意愿在某种程度上是和“是否给足面子”有关的。毕竟中国人爱面子是现实存在的状况,我们也该充分利用“面子”,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

三、 总结

社会工作伦理价值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特别是文化的不适应,由于与西方很多价值伦理不相匹配,导致实践过程中出现各种伦理困境,面对这些问题引发的是深入的思考,如何将价值伦理与中国本土相适应甚至更好地服务于本国,这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每个国家的文化、社会、关系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伦理价值、服务模式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为了社会工作伦理价值更好地适应中国本土化的需要,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找到更加合适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更好地为案主解决问题,进而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全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13.

[2]李伟民.论人情——关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分析和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57-64.

作者简介:

李颖倩,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青岛大学东校区。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本土化伦理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马戏团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