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分析

2018-01-28 11:19冀乐乐
读天下 2018年17期
关键词:角色转变基础教育教师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传统的教师主导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成为资深的学习者、必要的讲述者、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创造者、主动的反思者。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师;角色转变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一体化、中国国际化、急剧变化的时代。国家的竞争在于国力的竞争,国力的竞争在于科技的竞争,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经过专业训练、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重要构成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可以说“中小学教师奠基中国”。新世纪,新教育,如何培育适合时代和中国发展的最新一代教师队伍,是当前以及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 何谓“基础教育”?

(一) 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基础教育”概念

在当前的学校制度框架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涵盖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初中和高中)几个阶段,是它们的统称。

(二) 基础教育的应有内涵

第一,基础教育的基础是面向全体的基础。

第二,就社会个体言,基础教育之基础又是每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

第三,基础教育宗旨在全面发展。

第四,基础的内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第五,文化知识在基础教育之“基础”中起着根基性作用。

总之,时代的基础教育之“基础观”是“以人为本”的基础观。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心,是目的,是根本。

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各要素如: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复杂多元,更加难以预测,这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師必须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教学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本质上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优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与该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即一支经过良好教育的师资队伍。没有这样一支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和具有远大抱负的专业队伍,任何改革都不会长久。因此,课程改革呼吁专业化的教师参与课程变革,这样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一)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1. 新的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努力实现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 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人。学生不仅是发展中的人,而且是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人;不仅是那些遗传素质好、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即使是那些学业平平、遗传素质一般、甚至具有某种身心缺陷的学生也同样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因此,教师还应树立尊重学生差异的学生观。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儿童是存在天赋差异的,教师要接受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一个学生是自然、社会、思想、心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混合而形成的独特性个体。

(二) 专业知识

1. 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对学科内容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形成了他们从教科书和其他学习材料中进行选择的方式,形成了他们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中呈现材料的方式。教师评估学生进步的技能同样依赖于他们对学习的理解程度,依赖于他们如何向学生解释和讨论及书面作业。

2. 教育学专业知识

教育学专业基础知识越扎实,分析教材的能力就越强。而教材分析能力恰恰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因为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来源。有较强的分析教材的能力就能够全面、系统、深入地把握教材的内容,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织教材,确定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3. 基础性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是有机整合的,既要与其他学科有联系,又要求教师的知识是结构化的和情境化的。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既应该能够正确地反映学科知识的内在合理的逻辑,又能够与具体的事例或教师自身的经验是紧密联系的。

(三) 专业技能

专业化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专业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教师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尤其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1. 教学多元化

奥苏贝尔等认为,“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唯一重要的是学生所已经知道的。教学关键的是接受这种差异,并且能够以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设计教学指导方案。”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构成了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课程开发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念渐入人心,学校的课程不再是由专家、政府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对教师的工作做具体,详细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师也不再是被动地贯彻教学计划和教材的机器,而成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他们必须从事课程的研究、编制和实施工作。教师拥有了更大的工作自主权和更广阔的创造空间。这要求教师要超越个人的狭隘经验,为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寻求一种理性的基础,成为研究型教师。此外,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等特点也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技能,如课程的选择能力,课程内容的整合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以及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相关方面的沟通能力等等。

3. 教学反思

新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要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能够使用来自各种不同渠道的信息连接理论与实践,从多重角度分析问题,运用新的事实证据重估自己的决定。教师在选择、确定、审视和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必须加进理性推理,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持有“健康”的怀疑;教师要把教学看成是一门艺术,强调因材施教,因情施教;教师要重视隐性知识对教学行为的影响。注重分析和研究自己的隐性知识,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基于以上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教师应该成为反思型教师。在复杂的教育环境下,反思实践的能力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教师要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因此教师应具有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改进的能力;对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的社会价值等问题进行探究和处理的能力。

三、 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角色转变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其目标是将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学生发展本位。这一教育理念的更新,带来全新的教育视界,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内涵,教学理念有了重大转向,教学方法和方式产生了重大变革。

(一) 教师理论匮乏

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教学既受教育理论的制约,也有自身的规律所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间教育界理论学习是极为匮乏的。人们常常觉得老师谁都能当,只要识点字,有点文化就行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追寻理论匮乏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 国家上层教育机构对基层教师的理论指导体系不完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制定的教师学习的理论文件少之又少,有的年代有,有的年代没有。强调教师必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力度也不够,有很多教师工作多年,不知道《教学大纲》是何物。而有的一些文件也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指导意义。为了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都十分重视。但教师教育的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反而受到很多抱怨与批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与对教师发展过程规律性本身缺乏了解不无关系。……由于对教师日常发展中会遇到何种问题、需要何种类型及程度的帮助不甚清晰,对教师缺少一种发展观,而对教师教育均提供大同小异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导致教师教育结果不理想。

2. 各级教育培训部门存在培训指导不得力的问题

各级教育培训部门的培训和指导不能恰到好处的解决一线教育教学问题。在过去的师范教育中对教师自身的需要有所忽视。一线教师的理论困惑不能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部门得到解决,他们对教师的培训指导是隔靴搔痒,不解决实际问题,似有实无。教师培训指导往往针对教师整体,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一刀切”,指导大同小异,造成实效性不强。比如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异、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差异、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异、具体教学内容及教育情境之间的差异、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等,都应该体现在对具体教育教学的指导中。我们强调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要有差异性的实施教育教学,那么对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不也应该体现差异性吗?我国的教师教育,往往是“自然成熟”。新教师是自发的成长,需要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的几年,有的十几年。而在职教师教育中的教学课程很大程度上是中师或高师课程的重复,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内在规律性。

3. 基层教师本身学习意识不强、理论积累不够

很多基层教师自身学习理论意识不强,对自身理论提升要求不高。甚至误解理论,造成实际工作中的严重偏差甚至错误。很多教师也没有意识到缺乏理论指导的严重后果,也没有意识到有先进理论指引下的教育教学会取得不可估量的效果。他们对先进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实际教育教学效果的感触不深,缺乏这种体验,所以很难认可理论,更难以学习实践理论。还有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压力很大,没有时间深入学习理论。

(二) 高估或低估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造成教育結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环境的原因、教育资源的原因、教育研究的原因、教育对象的原因等。但其中有一点是我们一般忽视了的,就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实际认知水平把握不够细致、不够客观准确。有的教师高估学生,有的教师低估学生,从而导致教师劳动及学生学习的事倍功半甚至无效。

1. 高估学生影响课堂成效

正常情况下,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应该是比较了解的。教师备课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备学生”,即是针对学生的现有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但我们也看到很多课堂,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上来或答得不着边际,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对学生水平的估计过高了。而前面提到的“放手”的课堂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应该是对学生的水平估计过高,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时候如果教师还站在学生的后面,盲目地要求学生拔高,只能导致教学的无效。因此,教师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备课时对学情的关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控、必要时教师的补充与升华都是不可少的。

2. 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技术普及,人民生活普遍富裕,学习设备都很先进,学生学习的条件相对相当完备,所以学生获取知识渠道更广、更快捷。作为高中生已经有近十年学习积累,所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这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略的前提。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为学生创设尽量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这个思维的跑道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和发展。学生在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不遇到问题、阻碍、困境。我们教师在这时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就很重要了。是直接给他们现成的结论,还是耐心等待学生的自我挑战?答案自然是后者。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学生在自主获得知识能力的过程中,受点儿阻、受点儿“挫折”并不是坏事,“挫折”对学生来说也是“财富”。“挫折”会让学生经历地更充分,理解地更透彻,最终给学生的烙印会更深刻。

不能准确估计学生的水平,不能做正确的理性的引导,是教学出现失误的原因之一,也是教师理论水平不到位的表现之一。

(三) 教师文化失色

1. 教师文化内涵

所谓教师,应当是文化的化身。基础教育教师更应该是文化的“杂家”。这种文化不仅指一般的文化常识,而应当是一个包含多种文化的立体结构。

2. 学生文化现状

现今社会,学生的文化思想受到了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电视文化质量的良莠不齐,图书文化的庸俗混乱,网络文化的鱼目混珠,使得我们的文化土壤变得不那么纯净。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年轻一代出现思想低俗化的倾向,这在课堂学生的表现就可以体现出来。我们的学生亟待提升文化品位。

3. 教师课堂文化失色

教师角色出现的种种问题,归其原因,都可以从教师文化的角度找到根源。主讲也好,主问也好,包括过度训练、过度放手都是教育文化的一种缺失。对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学习规律的忽视,对教育目标、教育效果的功利性追求,对自身及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创造意识的缺失等等,使我们的教育走向了歧途。至于引导中的不到位,也体现出教师专业文化、社会文化的底蕴不够。新课改后教材的编写更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增加了很多社会、人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的积累,学生是很不够的。那么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就

应该把握教学时机予以介绍、提升。但我们看到很多课堂,教师在这样的时候也“说不出”“上不去”,或者对学生有明显认识错误的回答也“说不清”“道不明”,更有甚者还“滥鼓励”,使学生不辨是非。

4. 提升学生文化品位,教师责无旁贷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以美好的心灵培育学生的心灵,以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丰富的人文素养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创建自己的美好而崇高的精神世界、丰富而深广的人文素养。认真全面的备课,提升教学水平,充分带动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2009年12月6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的全国第二届某中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指出:不管是从教育的本质、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是时代的发展来看,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与生命教育都是重要的。教育培养人的精神追求和富有的大脑。不仅在学识上,在生命认识与生活态度方面也应该为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甚至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心中的盐碱冲掉,还他纯洁美好的心灵”。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有的角色转变

在明确了教师职业角色的重要性,梳理了我国教师角色的演变历程,剖析了教师角色出现问题的原因之后,结合时代要求,全方位探讨现代教师应具有的最新角色,就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一) 资深的学习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文件中提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们的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不是交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渔”。

我们处在中国日益走向“学习化社会”的时代。“学习化社会”的特征是“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因此,从他自己的教育而言,它将基本上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地位。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责任了”。教育对一个人自身发展来说,成为他自身的一种责任,这是对教育内涵的最新诠释。教师是“育人者”,更应该是“育己者”,应该成为自我教育的楷模。

1. 最大限度地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从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性质出发,教师应该具备比较准确而全面的知识和能力,熟练掌握讲授技巧;还应具备敏锐高超的体认与传承人类文化、培养健康人格的能力。教师要深刻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在人文素养的提升上下功夫。多读书、多体悟、多交流,细心观察社会生活、关注文化走向、明辨文化内涵,力争博通古今、学贯中西,形成个人较完备、较成熟的人文素养。

2. 做会学习的人,做学生成功学习的榜样

教师首先应该是知识的第一学习者,然后才是一位教者。過去我们教师备课讲备教材、备教参、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其实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先做学生,所以应该在这几“备”之前加一条,“做学生”。教师先以学习者的角色研究所学内容,感受学习过程,要探究学生该探究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充分学习,包括文本的研读、资料的准备、问题的提出、学习的体会、课后题的处理等。再做老师,带着学生角色的解读情况再进入备课过程,这样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并有利于确定有效教法学法。

3. 做乐于交流的人,善于与学生沟通

将学习的成果与人交流是更深层的学习。人们熟知的一个格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个人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因此,教师应该善于交流思想,尤其与学生交流思想。对学习来说,交流的过程既是思想的碰撞,又是语言的运用,一种完善、一种提升,充满了激情与智慧、充满了机敏与技巧。教师点燃了自己的激情与智慧,就会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养成交流的习惯。这是教师自身学习的无限丰富与拓展。

(二) 必要的讲述者

什么样的讲述是“必要的讲述”?必要的讲述不是随意地无重点地开口就讲,所讲内容应充分体现教材的深度,或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处理,或是教师个性化的解读,或是能够提升学生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内容,或是充满教学艺术和语言魅力的讲述。为了不走回传统的“主讲”课堂,必要的讲述一定是精致的、不能是冗长的。但要“讲”就要讲透,教师就要课前多下功夫,把语言锤炼得精致又深刻,最好一语中的。

(三) 灵活的组织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善于驾驭课堂教学,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合理分配使用课堂教学时间,科学地分配知识的密度、广度、深度,重点突出,讲练得当。要善于鼓动、感染学生,努力使课堂教学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要适时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应善于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和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管理课堂纪律,能正确处理课堂上的各种偶发事件。能自如控制教育环境,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在展开讨论活动时能收放自如。尤其是能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爱护的关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 积极的创造者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品质,他们以“教是为了不教”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很多教师虽然有多年的教学经历,但依然是一个普通教师,无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因为教学并非一个熟练的技术操作过程,单纯的反复的教学实践并不比完全的理论学习好到那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应透过自己头脑中的理念、经验、理论去分析教学现象、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反思过去的实践。”

(五) 主动的反思者

所谓反思是指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查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反思是一种研究,而且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研究。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学习后的反思,《劝学》中就提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自觉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已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进行再认识,对自己的价值和与他人的协调实践关系进行再评价,从而对今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教育教学实践形成更科学有效地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忠华.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教学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8(5):109-112.

[2]白春屹.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现代转型思辨[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3.

作者简介:

冀乐乐,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角色转变基础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谈新课改后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秋天在哪里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对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理念的浅显认识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