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游戏化的策略 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

2018-01-28 11:19卢丽
读天下 2018年17期
关键词:科学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游戏化

摘 要:什么是幼儿的科学思维呢?按皮亚杰的理论来说,它主要是指儿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在儿童的认知发展领域,则将儿童视为直觉的科学家,儿童通过建构某种用以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日常物理事件的心理模型来认识他们的物理环境,同时儿童修正这些心理模型,并以新的理论代替旧的理论。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呢?游戏化策略是顺应儿童天性的最佳选择,通过对儿童的解读,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培养幼儿科学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游戏化;科学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一、 趣味化的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活动中,材料对幼儿的操作探索越来越重要,因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以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那该如何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动,维持孩子的科学探索兴趣呢?

(一) 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探索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为幼儿创设了充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最大限度地启发他们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获得更多的信息。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反复使用材料,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并表达真实的感受,从小懂得用事实来说话,养成良好的用事实说话的意识与态度。例如在科学活动“沉与浮”中,教师除了提供基本的操作材料,还为幼儿提供了橡皮泥、剪刀、纸盒、杯子、毛线团、水果等辅助材料,让幼儿思考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如何沉下去。有的用毛线把石头绑在海绵上让海绵沉下去,有的把回形针放在海绵上,通过这些辅助材料,激起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对拓展幼儿思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材料的生活化,保持幼儿探索的欲望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幼儿科学操作材料应选择、设计与幼儿密切相联系、贴近幼儿认知水平的活动内容,不应局限在教材的内容上,幼儿看到的、用到的、能理解的科学与技术都可以成为我们科学操作活动的材料。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玉米真好吃”中,选用的材料正是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孩子们一看到是自己熟悉的事物,顿时提高了兴趣,尤其在数玉米排数环节时,通过观察―猜测―实践操作,充分激发了幼儿探索兴趣,最终得出不管是粗的、细的玉米,它的排数总会是双数的规律。来自幼儿生活的活动,都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因为它们更接近自然、接近生活,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着幼儿参与。

(三) 材料的层次性,有效促进幼儿的探索兴趣

不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其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也应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操作。小班的孩子,认知性差,易受情绪的影响,其注意往往比较容易集中在具有鲜艳色彩、能动的、他喜欢的事物上。因此,给小班孩子提供的材料要突出“趣味性”。如:在小班“吹泡泡”的活动中,教师提供的吹泡泡器是各种形状的,如圆形、三角形、方形等,由于幼儿对这些事物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小棒上,然后观察吹出的泡泡会是怎样的。中班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对科学更加感兴趣,已能从直接感知到的自然现象中理解一些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关系。他们对于科学物体与现象,易受其形状、颜色、大小和活动等外部的非本质特征的影响,因此,针对中班孩子提供的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暗示性”,从而启发幼儿进行思考。大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在做科学实验时,能够想出不同的方法去探求实验结果,因此,针对大班孩子的特点,给他们提供的材料应突出“挑战性”,只有具有挑战性的材料,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如:在“取东西”的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不是幼儿直接使用就能成功的,如:夹子、筷子的长度短于瓶子的高度,为了取到瓶中的东西,激发幼儿通过材料的改造、材料的组合进行操作,从而获得成功,而这种成功的体验来自挑战成功的快感。

(四) 材料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操作的兴趣

幼儿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喜欢摆弄、拼拆、移动等,这表明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因此,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该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摆设品,而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即时贴、橡皮泥、塑料袋、毛巾等材料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在活动中我还发现,幼儿面对通过自己的操作能够加以改变或处于“半完成”状态的材料,更能激发尝试的愿望。

因此,教师应积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变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充分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通过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从而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兴趣引导幼儿思维持续发展。

二、 利用科学现象,让幼儿在观察与发现中,尝试解决问题

有了材料的支持,如何利用科学现象,让幼兒在观察和发现中,尝试解决问题,就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培养幼儿对身边自然现象感兴趣的同时,鼓励幼儿通过动手尝试,大胆地尝试解答疑问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或推测。可以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也注重培养孩子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形成合力,有助于培养幼儿透过疑问,尝试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习惯。

游戏化的操作形式,引导幼儿在玩中感悟并积累有益经验。材料的游戏化使用,符合3~6岁幼儿认知的特点,游戏化的操作方式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只有在玩中探索,幼儿才会有鲜活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要注意方式,符合孩子兴趣需要的方式才是最适合有效的。

儿童科学思维的形成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幼儿阶段是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幼儿科学思维的“制胜法宝”,离不开趣味性。教师穿越到童年,和幼儿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乐吧,让兴趣引导幼儿思维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卢丽,浙江省绍兴市,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科学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游戏化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重视科学实验课教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探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浅谈我园美术园本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