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题主持人:王 颖
·主持人语·
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原生环境;家长是孩子的教育启蒙者,家长也是学校教育的内在力量和后台系统。因此,学校要主动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开发家庭教育课程,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形成家校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常态互动机制,构建教师、家长、学生共成长的现代教育生态,让家校合作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校园不是封闭的,学校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应尽可能地动员、整合、配置、利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大教育”氛围,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有效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和活力。为此,学校要加强与社会有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构建学校、社会一体的育人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在教育目标上一致,在时空上密切衔接,在功能上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专题既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有关“协同育人”内容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也为“协同育人”要求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实践上的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