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有感于班级文化和家庭教育文化之间的误解、冲突,无法真正实现“协同育人”而提出“班级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名班主任,如何在班级中落实全员育人,如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如何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带着这些思索,笔者尝试了“E班+E家”融合式的“班级全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E班+E家”融合式班级全文化建设主要由两大板块组成,“班”即班级文化,“家”即家庭教育文化,“E”即信息技术,即依托信息技术,沟通融合家庭和班级,通过两个文化建设,致力于家校间的协同育人。其中“E”还寓意谐音版的“一班人、一家人”。
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和制约功能,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班主任在文化建设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贴合至上。“适合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因此班主任应懂得放手,给学生和家长自主权,共同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
2.理解至上。教师、学生、家长在共同提炼班级文化主题、设计班级文化样态时,要充分了解家长和学生的想法,达成一致的理解。
3.共商至上。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在班级的真实困惑,让学生共同商定班级究竟要打造什么样的班级文化。利用家长会,探讨家长的困惑,确定家长成长的目标、家庭文化建设的核心等。
1.依趣而建,多要素融合。因何选择种植文化,因地制宜是首因。学校有一块开心农场,专供学生开心种植。“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熟悉的菜地也可以做德育”,这样做既贴合学生的趣味,又符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的“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2.每天四问,多维度感触。有了依趣而建的活动,如何巩固成果,如何让班级文化建设不流于形式?班主任要学会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的瞬时活动记忆得以留存。基于此,笔者尝试了“每天四问”(对应班级的文化追求:坚韧、团结、勤奋、诚实),利用每天午间的十分钟让学生对照一天的活动进行梳理、总结、反思。
3.每天回望,多角度巩固。班主任要敢于、善于用痕迹回望理论来捏合细碎的活动记忆,再现活动的过程和收获,让每一个孩子都置身在班主任营造的班级文化中。这不仅符合当下孩子的信息趣味和回望心理,更因为这里有欢笑和泪水,更有一哄而笑后留下的美好。
1.搭建平台:鼓励家长自主积极参与。经与几位家长多次商讨,笔者决定引入当下的“咖啡文化”,将活动取名为“专爱咖啡有约”。用“助人自助”的沙龙形式开展活动,引导家长由做一名“专业有爱”向做一名“专业会爱”的家长进发。
“混合媒介”时代的家庭教育促使家庭向生活中心回归,有了生活中心的回归,家庭教育的交流研讨就不应该是泛泛而论,而应该因时因地制宜。笔者采用“饥饿营销”的手段,限制名额,抢票参与,激发家长自主报名学习,让有学习意愿的家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2.求真解惑:鼓励家长真切处着力。“咖啡有约”已开展36期,主题有家中辅导小妙方、青春期女生家庭教育研讨、青春期男生家庭教育研讨、毕业生的心理与健康呵护、衔接小升初小常识、暑假家庭教育研讨等。
源于家长需求的家庭教育主题,起于家长家庭教育困惑的主题罗列,家长真切地呈现出自身的所思、所感、所惑,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网络时代当下,家长咖啡沙龙式的畅聊、接地气的主题显得难能可贵。
3.跟进评价:师生共同提升爱的能力。在“咖啡有约”活动中,家长们易形成瞬时感动记忆,如何让瞬时感动记忆得以强化,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活动之初,笔者建议家长设置活动记录员,及时整理,全体分享。一次“专爱咖啡有约”就有一次主题记录,图文并茂,生动详实,学期末我们集结成册,便于家长反复学习。
为巩固“咖啡有约”成果,笔者又引入了“家庭教育心语漂流本”,让参与活动后有感触的家长写心得体会,漂流本采用学生带回、学生转交的形式来进行。每周漂流本在三位家长间传递,教师相机跟进评价。而笔者也在一次次聆听家长诉说中被震撼,让笔者对“爱”的了解又多了一个维度。家长、班主任以及学生“爱”的意识在日积月累中有了加深,爱的能力也更强了。
“E班+E家”融合式班级全文化建设致力于以文化人,致力于网络融合下的班级全文化德育的探索,倡导班级文化和家庭教育文化相濡交融,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接轨,多一些同频共振,少一些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