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初中语文阅读中的“问”和“答”

2018-01-27 12:17黄健
考试周刊 2018年100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黄健

摘 要: 问题教学存在一些弊端——问得低效、答得无效。文章基于这个实际情况,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对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问”和“答”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语文教学;问题教学;有效性

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综合素质、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和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改变传统的讲读和背诵的模式,巧妙设计活动、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积极思考,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构建者、语文知识的运用者,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和创新,也凸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一、 阅读前设疑,让学生学前“思”

在自主学习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在语文阅读课堂上,仍然被搁浅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为普遍和严重。教师们习惯于拿到一篇文章,从作者简介开始,进行字词教学,为阅读扫除障碍,再读和讲,让学生做练习和背诵重点段落的教学套路,仍视为“杀手锏”,认为凭经验,考什么、怎么考一清二楚,学生拿高分是归宿,能应试是关键,这样的应试教育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亟待改革。

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课前预习指导和预习问题的设计对学生的预习起“导引”的作用。

如对于《秋天》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预习任务,让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查询资料、自主先学,为课堂上“讲出来”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1. 查阅并积累描写“秋天”的诗句和成语;2. 了解《秋天》的作者何其芳的生平和主要作品;3. 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把握下列词语的意思:丁丁、幽谷、肥硕、栖息、归泊、寥阔、枯涸、清冽、梦寐;4. 阅读诗歌《秋天》,《秋天》共      个小节,每一小节都有一個中心句,找出每一小节中的中心句,第一节的中心句是      。第二节的中心句是      。第三节的中心句是      。5. 归纳这首诗歌的主要思想。6. 体会这首诗歌主要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预习任务以问题、提纲的形式而设计,利于学生对文章、对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读前思”。

二、 导读地“问”,避免简单地“答”

课堂的“导读”是有效阅读的关键。有效、别具一格的导入可以先声夺人之效,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阅读中。导读时,教师习惯于“课前读了吗?”“读懂了吗?”“有哪些不认识的字、词?”“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想读吗”等的问题,这类问题,完全没有问的必要,“答”也就更没有意义。而巧妙地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触类旁通地思维和想象。

如《秋天》的“导读”,教师可以以描写“秋天”的诗词、名句开始,如秋天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可是著名诗人秋瑾有“ 秋风秋雨愁煞人” 的哀怨;宋玉也在《九辨》中写道“ 悲哉秋之气也 ”……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是悲伤的,是哀怨的,让人顿生惆怅。然而,何其芳的“秋天”,给人一个“别样的秋天”之感。

如此的“导入”,也可以以检查预习检查,交流预习心得而开始,以问题: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有哪些?这些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课前阅读何其芳的《秋天》,这个“秋天”的描写与文人墨客的多数的秋天有什么不同?这样,通过交流和体会,对比和比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也促使学生再次阅读文章,为有效阅读增添了助推器。

三、 课堂巧设妙引,引发学生感悟“诗理”

(一) 设计自主阅读问题

阅读《秋天》前,教师给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问题,给学生自由阅读以及思的时间,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如:

1. 诗中哪些词语是勾画秋天的美景的?在诗歌中画出来,并讨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稻香、瓜果、冷雾、乌桕叶、白霜、溪水枯涸等,因为这些都是秋天的共性,富有秋天的特征。)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片?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乡村秋景图)

(二) 设计合作类问题

问题的设计,局限于一问一答,难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而如果设计合作类的问题,可以促使每一位学生动起来。

如想象画面的内容,给每一小节诗拟一个小标题,看谁拟得好。

这类的问题,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以相互补充、彼此借鉴,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效能。

(三) 设计创新类的问题

对于《秋天》的“牧女思恋图”的一段,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那流淌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的“梦寐”是什么意思?好在哪儿?这些问题,不停留在诗歌的表面层次,而是将问题融于诗歌的意境里和“诗理”里。

四、 课后阅读而设疑,促使学生拓展性思维

课后,可以布置与课堂教学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根据阅读材料而设计问题,实现课内外的完美整合,促使学生拓展性阅读和拓展性思维。

学习了《秋天》,提供给学生狄金森的《秋景》,让学生对《秋天》与《秋景》进行比较,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你有什么感想?

再让学生课外收集“秋”的诗句以及散文,下节课上展示;以“秋”或“秋天”为题,写一篇散文或者一首诗歌。这样的问题,拓展了阅读,实现了读写结合。

语文阅读教学中,简单地“问”、机械地“答”与新课改相悖。教师应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让问题教学“问”到点上,“答”到实处,通过“问题”,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实现“发展为本”,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放飞自我,个性化学习得到凸显。

参考文献:

[1]陈景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33).

[2]陈文辉.略谈初中语文问题教学的方法[J].速读(下旬),2014(3).

[3]邓正香.初中语文问题解决不可太随意——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50).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