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子露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学科哲学问题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目标、核心素养、问题思辨,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并符合化学学科素养的要求,能与学科哲学理念结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学科哲学 问题教学 原子的构成 核心素养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我校晋江一中提出创建学科哲学理念,并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去对化学学科的教学进行问题设置,这是我校的一次大尝试,教师的课堂教学都采用问题案的形式进行授课,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并要求每节课的设计必须包含:(1)课程目标:要体现学科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等方面的要求。(2)要有核心概念。(3)要有问题思辩等几个过程。让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科哲学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问题案的设计对于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次新的挑战。现我以“原子的构成”学科哲学问题案的设计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原子的构成”这一内容属于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三单元,内容分成“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和“原子的构成”两个部分。第一课时先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让同学们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初步认识原子结构,形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观念;而且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化学变化中原子的变化,许多原子有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倾向等规律。而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原子的构成,从更加微观的角度认识原子的构成,同时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等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分析、判断原子的构成等。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奠定基础,而且对《化学2》系统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等知识打下理论基础。
二、“原子的构成”学科哲学问题教学法案例设计
1.课程目标
(1)文化价值:学会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知道质量数和A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能够区分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2)科学价值:学会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人文价值: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审美价值: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体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核心概念
原子结构、同位素
3.问题思辩
(1)构成原子的微观粒子有哪些?各微粒间存在什么定量关系?
(2)什么是同位素,与元素、核素有何区别?
4.教学过程
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微粒构成?通过ppt展示碳原子的结构。
通过对碳原子结构图的展示,学生能够认识原子的构成。并学会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感悟出科学认识简单而言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想。
问题二:从电性角度思考:
(1)一个质子、中子、电子分别带何种电性的电荷?
(2)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主要取决于哪种微粒?
(3)为什么原子显电中性?
问题三:从质量角度思考: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原子的质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微粒?
(2)什么是相对质量?已知1个C-12原子质量的1/12为1.661×10-27 kg,
一个质子的相对质量如何计算?
问题二与问题三从原子的电性与质量角度设计相关问题,一让学生通过问题讨论能从电性角度分析原子的各种微粒数目的关系。二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信息,分析懂得原子的质量问题,并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质量。学会通过书本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感悟出事物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从而相互影响的哲学规律。
问题四:
(1)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2)什么是质量数?它与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有何关系?
(3)如何表示原子的组成?
学生通过完成书本的问题解决,以及前面学习的基础,从原子的质量角度自主归纳出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的关系,并学会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事物或现象的基础和本质;并学会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研究后,再按其内在联系进行组织统一。
问题五:下图表示8个原子示意图,如何对原子进行分类?应该根据什么原则,对这8种原子进行分类?
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对8种原子进行分类,学生可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打开思维,进行尝试与体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达到高峰,成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让学生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问题六: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能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再次的回顾,使课堂效果得到升华,对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并让学生感悟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过程。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是我开设的一节公开课,准备初期觉得本节课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网上有很多相关的课件与教学设计,大体的讲法都采取教师直接讲授的方式为主,若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就违反学校倡导的学科哲学问题教学法理念。所以为了让本节课有个比较突出的亮点,大胆的對本节课进行了创新,特别是问题五所创设的学生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其余问题设计上经过同组教师的指导与多次修正,最终确定本节课的问题案,重点主要在于:(1)通过问题思考、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总结质量数与原子的构成微粒数目的关系。(2)通过创设情境,打破传统,利用对原子分类的思维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最终本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获得较好的效果,得到听课老师一致的认可。通过这节课的案例分析对学科学学问题案的设计有了更深的体会,体验到了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突出重点,有个亮点,形成个性化教学,这样的课堂也感觉到学生学习的效率较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构建师生互动的生态课堂。
四、案例启示
学科哲学问题教学法课堂是我校晋江一中所倡导的生态课堂,目前学科哲学问题案的编写与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课堂的一些问题设计与学科哲学理念的灌输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学科哲学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结合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设计,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问题的设计要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并有学科哲学的理念,还不能脱离化学学科素养的要求。学科哲学问题教学为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无疑要大力进行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相信,随着学科哲学问题教学课堂的推动,我校的教学质量将会有的大的提升,虽然前期的推动的是比较辛苦的,但是只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对学科哲学问题案的设计将会越来越熟练,更能感受到学科哲学问题教学的精髓,当然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向学科哲学问题教学转变,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明显有更高的要求,只有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导教功力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大幅的提升,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