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清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的日益成熟,福建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紧跟新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在建成集招生、教学、教务、考试为一体的成人中职网络学习平台基础上,结合短程无线传输的wifi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全国首创以远程开放教学模式为主体、优质碎片化课程资源为基础、学习者支持服务为中心、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成人中职一体化移动学习平台,配合协调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和拓展技术服务内涵,服务于海西建设技能型人才培养。
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是指无时无刻的无缝学习,符合4A理念(Anyone任何人、Anytime任何时刻、Anywhere任何地方、Anything任何信息)的学习模式,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信息的方式。泛在学习是数字学习的延伸,克服了传统数字学习的缺陷,突破了传统数字学习的限制。
随着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移动学习风靡全球,成为当今最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为学习者解决随时随地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难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移动学习是指依托无线移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通过移动计算设备,不受时空限制,任何人都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和交互。移动学习的优势是:移动终端能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并且实现教师与学习者之间更为方便灵活的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相关信息交流。[2]移动学习解决了传统学习模式中学习时间不足、学习地点固定、学习方式单一、学习内容受限等系列问题。[3]移动学习将成为学习者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是现代教育领域值得研究的新视角。
学校从2011年起开展远程中职教育试点,启用网络学习平台。在实践中发现,远程中职学生大部分为农村劳动者、农业从业人员及企业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产季节性强、须兼顾工作和家庭;这些人员改变命运、自我发展愿望强烈,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能够自主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按照学校学习计划制订个人学习计划;也因工作限制,学习时间无法固定,工学矛盾突出,学生只能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因此,依靠台式电脑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移动学习成为急需研究的课题。为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实现“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为成人中职学生构建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环境,学校在保留网络平台学习、考试功能等基础上,增加“消息驱动”等功能,建成移动学习平台,实现信息即时通知和学习过程跟踪提醒,督促,提高学生学习支持服务能力,成功将“移动学习”运用到学历教育中。
针对远程中职学生学历层次低,年龄跨度大,生源复杂等特点,移动学习平台主界面设计指导思想是:界面简单明了,操作方便,学习内容简练精细,搭载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体现以练促学,以测促考,实现微学习、微考试,最终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测试(考试)。
(一)一站式管理
平台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在线测试(考试)、教学管理等“教、学、测、管”功能于一体,能够实现移动教学、随时互动、移动测验(考试)、移动管理、大数据统计、大数据分析等一站式教育教学管理。
(二)安全有保障
平台符合教育部CELTS、SCORM标准认证;提供安全可靠的后台管理功能,灵活的分级分模块权限管理、用户信息和系统管理等,可实现对硬件、软件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控和管理能力。
(三)一云多端、云端同步
平台可接入手机、PAD等多种移动终端,实现一云多端,云端同步;同时在数据上支持与成人中职教育网络平台的信息交互,保障管理系统的安全及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安全性;提供模块扩展功能,可根据办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增加或者删减功能模块,优化系统应用。
平台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改变被动学习状态;以碎片化为手段,以明确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平台实现“一云多端”,学生可应用手机、IPAD等多种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建立时时处处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
(一)系统构建采用开放的技术路线
系统基于云端C/S架构,适用于手机或平板电脑,实现核心数据库、核心业务逻辑与用户界面分离;系统各功能模块间要实现功能独立、松散耦合、接口开放,便于扩充;系统架构采用B/S结构、采用CND技术,克服业务访问峰值引起的带宽瓶颈;采用负载均衡技术,实现业务动态分流;实现系统集群化部署,多台机器自动分担负载;合理配置读写分离,降低写负载的同时提升数据库读并发;借助缓存技术规避磁盘读写引起的短板效应,保障平台高速运行,提升高并发能力。同时,严格遵循SCORM、AICC等国际标准,保证系统建设的规范性和权威性,方便教育系统在未来发展的需要。操作系统适用于手机系统固件版本为2.2及以上的android全系列手机。
(二)模块拓展保证良好的扩容能力
数据水平分割和垂直分割设计,使系统可拓展可伸缩,能够方便地进行系统升级和更新,以适应教育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保证在大规模访问下平滑运行的能力,并在将来学习者数量增加时,可支持扩充,可采用服务器群集技术,均衡负载。
(三)软件开发坚持规范的开发标准
软件开发在遵循“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基础上,坚持软件开发标准化。有国际标准可循的执行国际标准,有行业标准可循的执行行业标准。其次,软件开发确保安全性,采用防盗链、防下载、防复制、隐私保护等技术,保障平台资源和用户数据安全;采用敏感内容过滤、防病毒等技术,营造绿色安全的网络学习环境。对于关键信息使用加密传输,传输的数据文件提供不可抵赖性确认;提供组策略用户授权方式,按钮级权限控制;系统提供较好的数据备份功能和良好的数据恢复能力。
(四)资源建设突出现代的教育特色
充分整合现有通信和网络资源,结合学校管理实际需求和在职学生学习需求,建成独具特色的信息化资源管理系统,实现资源有序管理、智能推送、消息提醒等功能,满足教育管理部门对提高管理效率、跟踪教育环节等要求;同时,课程资源支持离线下载,微化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碎片化学习。[4]
(五)功能设计立足友好的用户体验
用户界面标准、统一、集成,使用简单,提供反馈、提示、出错信息,具有容错功能,充分考虑界面灵活性。一键操作,与手机号绑定,一个按键即可到达平台学生个人首页。智能的云端数据同步机制,学习记录实现与成人中职网络教育平台同步更新。建设立体的交互系统,支持在线练习、测试(考试),师生互动实时进行,打破师生分离状态。
平台系统架构拓扑图
平台基于云服务构架设计,建成一个模块化、可伸缩、按需定制的移动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各种移动终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支持视频、文档、练习、场景式等多种学习方式;视频点播流畅,学习资源wifi免费流量下载,支持离线观看视频;云端数据智能同步,支持离线学习,连线时学习过程数据自动同步;保留学习记录,支持断点续学;支持在线练习测试(考试)。
移动学习平台设置了文字教材、课程视频、练习测试(考试)、答疑互动、通知公告和个人助理等五大模块,在完善教学功能外,更具有交流、评价和学习跟踪等实时互动功能,运用大数据支持手段,实现智能提醒和信息推送功能。
平台操作简单易行、界面大方简洁,学习内容简短丰富有趣易懂。此外,移动学习平台以学生为中心,支持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和讨论等多种学习模式,真正体现移动学习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成人远程中职教育学生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支持服务,让其不受时间空间束缚和影响,根据自我条件和自我需求安排学习。
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站(网址:http://zz.91open.com)、二维码扫描等途径下载移动学习平台的手机客户端软件,免费使用软件,实现随时随地轻松学习。
(一)学生学习功能模块
移动学习平台设计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增强了学习灵活性和趣味性。学生空间的功能模块设计如下:
注册信息:学生查看和修改自己的注册信息。学生注册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手机号码、学习课程等。
教学教务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浏览方式查看教学教务信息,还可以通过接收系统发送的短信息了解最新教学教务动态。
移动学习:学生可以参与直播课程学习,也可以离线下载课程视频学习。
答疑互动:学生可以通过答疑互动系统寻找答案,也可向教师提问,实现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
在线练习测试(考试):
答题形式分为【练习模式】和【考试模式】。
练习模式在每道题答题完成后,显示答案。学生可以通过滑动下方的【题数】按钮来看到自己的答题情况。
考试模式在每道题答题完成后,不会显示答案,在所有题目回答完成后会显示得分情况。
学生可以通过点击【查看答案及解析】看到每道题的自己回答的情况。也可以通过点击【重新作答】对作业进行再次答题。
学生通过练习模式,系统会在学生答题完成后显示参考答案,通过多次练习就可掌握知识点,通过“以练促学”,掌握知识。
(二)教师教学功能模块
移动学习平台设计中,教师是学习的主要设计者,具有创建优质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的任务,其空间的功能模块具有:
注册信息:教师查看和修改自己的注册信息。
教务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浏览的方式查看教务信息,还可以通过接收系统发送的短信息了解最新教务动态。
作业与考试: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合适的作业和考试题目,健全智能题库。
在线答疑:教师要参与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回答学生提问。
(三)系统管理员管理功能模块
系统管理员是系统的管理者和维护者,具有协调学生、教师、学校三者间关系的作用。系统管理员要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整合有效资源,实现校、人、网的三位一体。
用户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员根据需求对用户信息库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学习资源库管理:系统管理员处理学生的推荐资源,并对学习资源库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教务管理:系统管理员在平台上发布各种教务信息,若系统管理员还要通过短信息将教务信息发送给用户;要对学生选课的课程进行管理,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操作;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督促,对学习间断的学生发出提醒短信;对学生的考试信息进行管理,发布考试页面、考题、监考等。
答疑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答疑进行系统管理和维护工作,如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平台实现移动学习、智能提醒和信息推送等功能,满足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课程学习、交流互动、完成作业、测试(考试)的学习支持服务和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创造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有力条件。
(一)人性设计,操作简单。程序下载简单快捷,学生可在学校网站主页上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移动学习平台运行程序。界面操作灵活方便,“用户手册”通俗易懂,方便学生快速熟悉平台功能。通过与手机号绑定,学生只需一个按键即可到达平台个人学习中心,实现一键式登录。
(二)两大平台,同步更新。平台实现学习记录、学习数据等与成人中职网络教育平台的同步更新,即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实时记录学生在两个平台上的学习数据,方便学生更换学习工具,进行无缝不间断学习,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及时督促和提醒。
(三)注重需求,强化特色。根据福建省经济建设人才需求动向,围绕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和企业实际,平台专业资源建设坚持以“三农”需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为导向,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4个涉农专业(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茶叶生产与加工、园林技术、和烟草生产与加工)及4个“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机械加工技术、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实现按需施教,突出涉农特色。目前,课程总计132门。
(四)多种资源,个性教学。提供多种类型学习资源,如文本、视频等,同时提供多种交互方式,供师生选择恰当方式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实时互动,如课程学习、课程作业、测试(考试)、实时辅导、个人提问、课程论坛、资源共享等。依托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量身订制的教学方式,形成教师有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和系统智能督学相结合的移动交互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五)微化课程,碎片学习。知识点“微”处理,打破传统课时数限定,15至25分钟一讲,微化后课程知识点更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适合成人学生学习耐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实现时时、处处的移动学习。同时,并采用大数据支持手段,提供智能提醒和信息推送等人性化、个性化的支持服务。目前,微课程资源总量达到4000余讲。
(六)以练促学,碎片测试。平台配置了涵盖智能组卷、即时评卷、提卷亮分、即时解答、实时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移动测试系统,方便学生利用细碎时间掌握学习要点、知识点,以练促学,实现时时练习、随时测试,创新在职学生移动测试方式,提高成人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解决成人学生工学、工考矛盾。同时,该系统也实现了实时在线移动考试功能,学校可开放权限,符合条件且准予预约考试的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行移动考试。
(七)激励机制,有效推动。为鼓励学生登录移动学习平台,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学校设计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同电信、联通等单位合作推出入学免费送手机、大流量亲民话费套餐,以及学生用手机登录学习、练习、提问、解答、互动等可获得学习积分,用积分可兑换话费或奖品等。
(一) 实现职业教育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泛在学习”理念。创设移动学习环境,解决传统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获取滞后的问题,进一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泛在学习”理念,让社会弱势群体以及农村、边远山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二) 助力成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无时空限制、真正的开放学习;建设覆盖城乡的成人中职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移动学习网络,实现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地培养适应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农业劳动者和中等职业技术专门人才。累计为农村培养了40813名涉农专业人员,为农村劳动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促进成人中职教育现代化。从项目设计到各环节推进都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习、考试、服务和管理等教学工作各环节移动化、无缝化进行,有效推动了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学校移动学习平台是国内首个面向成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移动学习平台,集“教、学、测、考”于一体,解决成人中职学生工学矛盾,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在全省238个乡镇、街道,371家企业、合作社的6.2万多名远程中职学生中广泛应用,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及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今后,在成人中职移动学习平台的创建和实践基础上,学校将计划搭建开放性“中等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移动平台”。通过平台,实现数字资源建设和流通,实现办学网络搭建和覆盖,满足社会不同年龄和层次人群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需求。一是依托多家中职院校、企业联合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课件资源,通过平台开放共享给用户,实现优秀教学资源校际共享,解决师资不对等和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二是将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减少中职院校实操环节的投入。三是通过教材多种表现方式(视频、文档、动漫、游戏等)立体化融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