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茜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04)
近年来,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已逐渐成为外语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并提,并非因为思辨能力培养是外语教育的独特属性。事实上,思辨能力培养乃是整个高等教育的终极核心目标之一。
在中国英语教育领域,不少学者认为,国内英语专业过于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思考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训练。因此呼吁继续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分析、推理、评价等思辨能力薄弱的问题同样适用于作为中国第二大外语语种的日语专业。日语专业学生每天忙于背单词、记语法、理解课文,几乎没有闲暇去思考分析问题。长期下来,也就失去了思辨的习惯与勇气。虽然掌握了语言的知识,学会了单词的运用、语法的组织等,但当需要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辨析时,则言辞苍白,言而无物。
在国内的英语教育领域,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构建思辨能力测量工具;探讨在不同英语课程中如何培养思辨能力等研究层面。而在日语教育领域,关于培养思辨能力的研究成果极少,只有方海燕、杨峻、王润芳以及魏然等四篇成果。
方海燕从学生思辨能力薄弱的现状、成因以及提高思辨能力的可行办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而杨峻则是以语言生态学这一理论作为背景理论,明确了日语学习者的生态问题,从社会领域和心理领域两个层面分析了日语生态环境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思考。王润芳是从专业课程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在商务日语课堂上提高学习者的思辨能力。魏然则是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中高级日语精读课培养思辨能力教学模式及其效果的评估,并针对教学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由于日语教育领域的相关论文较少,因此本文对于高年级日语视听说课程的设计可以为思辨能力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课程模式,并且可以为日语教育中有关培养学习者思辨能力的理论构筑等提供参考。
黄源深文中提到的“思辨缺席”,指的是学生“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这种思辨缺席指的是思辨技能的缺席,本文中提高学习者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是指思辨技能的培养。文秋芳探讨的层级模型援用了特尔斐项目组的双维结构模型中的核心思辨技能,即分析、推理和评价三个主要类别。其中,分析技能包括归类、识别、比较、澄清、区分、阐释等分项技能;推理技能包括质疑、假设、推论、阐述、论证等分项技能;评价技能是指对假定、论证过程、结论等的评判技能。本文根据池田、馆冈中提到的“学习者通过和他人互动,自己产生变化,也就是互动可以促进自己的理解或思考,产生新的思考”这一论述,设计了学习者在互动中提高分析、推理和评价等思辨技能的课堂环境。同时,援用馆冈中的互动框架设计课堂的各个环节。
图1 对话产生的学习过程
本文的课程为日语专业三年级的视听说课程,三年级学生属于中高级日语学习者,视听说课程的授课频率为每周一次,授课周期为一个学期。班级容量为40人左右。在授课初期,可以将班级全员分为两人一组的小组并固定下来。
本文中设计的授课流程如下:
表1 高年级视听说课程的设计流程
学习者B①在教师分发的表格上填写自己事先所看新闻的概括内容及评价②让学习者A观看录好的新闻③学习者A将新闻的概括内容写在学习者B的表格上。④学习者A将自己的评价写在学习者B的表格上⑤学习者B将自己的概括内容和评价与学习者A填写的内容对比,找出异同点,并思考原因。⑥提交表格学习者A①在教师分发的表格上填写自己事先所看新闻的概括内容及评价②让学习者B观看录好的新闻③学习者B将新闻的概括内容写在学习者A的表格上。④学习者B将自己的评价写在学习者A的表格上⑤学习者A将自己的概括内容和评价与学习者B填写的内容对比,找出异同点,并思考原因。⑥提交表格
首先,关于第一个环节——使用教材的问题,本课程没有使用现成的教材,而是紧密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形势,尊重学习者个人的喜好和意愿,允许学习者自己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市面上现存的视听说教材不在少数,既有利用日剧或日本动漫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教材,也有一些使用新闻节目的教科书。但日剧或日本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高于生活的,某些内容和日常生活比较脱节。同时,新闻节目的时效性较强,更新较快,若以新闻节目作为教学内容就需要较快地更换教材。因此,在设计视听说课程的时候,要从贴近生活、重视时效的角度出发,允许学习者自行确定自己需要了解的新闻内容。同时,大学生对于新闻的选择可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例如,大部分学生可能对娱乐圈的新闻较为敏感,而对于政治、经济等专业内容较为疏离。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每次选择不同领域的新闻类型。
第二个环节是学习者在课前需要进行的准备。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当代大学生都开始使用智能手机,为了避免网络对授课的影响,可以要求学习者找到自己要看的新闻之后,用智能手机将新闻录下来。这样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展示给同桌观看,省去了上网或者网络不畅的影响。
之后,学习者需要听写自己选择的新闻内容,并在新闻内容中找到新的单词或者表达方式,查明释义和用法后逐条列在内容之后。由于每个学习者在日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层面都会有微妙的差异,因此,对每个人来说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新的生词或者表达方式。学习者可以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中习得日语的语言知识,扩充词汇量以及理解日语的某些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这一环节是学习者在语言知识层面的习得。在此基础上,学习者用简短的表达来概括新闻的内容并思考自己对此条新闻的评价。这两项内容需要学习者在课前准备,上课时教师会逐个检查完成情况。
第三个环节是正式授课中的具体流程,也是本文关于视听说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教师会分发给每位学习者一张表格,上面清晰地记录着学习者需要填写的每一步内容。
第一步是填写课前准备好的对新闻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也就是表1中的3-①和②,同桌AB两人同时进行这一步。这一步完成之后,学习者将自己录好的新闻视频展示给同桌观看,自己则观看同桌的新闻视频。因为每个人准备的新闻长度都为1分钟左右,因此这一步也可以同时进行。
第二步是学习者在观看过同桌的新闻视频之后,将自己对新闻内容的概括和评价写在同桌的表格里,也就是表1中的3-③和④。这样一来,每个学习者的表格上都会有自己对新闻的概括和评价以及同桌的概括和评价。
第三步是学习者将自己对新闻的概括和评价与同桌的内容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并思考产生这些异同点的原因,即表1中的3-⑤。
上述第三个环节中的三个步骤,正是本课程设计的核心所在。学习者A/B针对自己选择的新闻内容,首先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这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前提。学习者A/B观看新闻之后,对新闻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根据对内容的了解可以进一步分析新闻的内容。这段新闻属于什么领域、什么类型,出现了什么人、他/她做了什么事、他/她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如果不做这件事会有什么不同等等。学习者A/B通过上述一连串对自己的提问和回答,可以逐步提高自己分析、推理和评价的能力。形成了自己的思考之后再和同桌同学互动,学习者B/A在观看过同桌的新闻之后,首先自己对该段新闻产生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形成自己对新闻内容的自我认知,然后在同桌的表格中填写自己对这段新闻的概括和评价,并交回给学习者A/B。拿回表格的学习者A/B可以看到自己和同桌针对新闻内容的概括和评价,进一步对比两人在认知上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达到思辨的目的。
本文的课程设计具有如下优势:第一,可以提高学生在语言层面的技能,也就是实现表层学习。“表层学习是一种依靠记忆,并且以记忆为最终目的的学习”。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需要听写所选新闻,通过听写,学生可以自己找出并熟悉新的生词或者新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在语言层面的能力。第二,学习者可以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培养主动思考、辨析的能力,从而实现深层次的学习。“深层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深入探究、寻求意义、学以致用和注重反思的学习,学习者批判性地检视事实和概念”。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辨能力。
同时,本设计也有可能存在某些问题。首先,学习者的关注点具有一定倾向性。比如日语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比较关注日本的音乐、动漫等娱乐内容,而对社会、政治及经济问题了解不多,这可能导致他们所选择的新闻内容会比较单一。但是,正是他们关注较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才有可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使学生实现深层学习。第二,学习者在课堂上能否实现相互之间的积极互动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研究来检验。一直以来的外语课堂,往往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等学生的个别学习为主流的。如何使学生针对某一问题使用目的语讨论起来,是本设计的难点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设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就很容易会出现言之无物甚至无话可说的局面。
本文以提高学习者思辨能力为目的,尝试设计了日语专业三年级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模式。本文的研究突出了课堂外习得语言知识和课堂上学习者互动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外语课堂上重视语言知识的输入,普遍认为教师对语言知识的讲授是重中之重。但是,随着近年来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开始倡导转变外语教育模式,如文秋芳提出的“产出导向型”教学法,注重以语言产出为导向,进行顺应产出的输入。因此,为了让学习者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有效的产出,笔者让学习者在课前进行输入,也就是课前的新闻听写环节。第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在外语教学中尤为重要。随着社会建构主义在外语教育中作用的凸显,很多教师和学者都意识到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对语言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习者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提高学习者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中的课程设计符合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期待可以为外语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