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小红
入职以来,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教研活动几十次,其中一部分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忘,但这学期的“小学、初中、高中同课异构”六年级上册 《麋鹿》教学研讨活动,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回想与王祥连老师 (特级教师,下文简称 “王特”)和其他几位团队老师共同经历的备课、试教时光,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深入解读文本,是上好一节课的第一要务。
还记得王特通知我教学内容是《麋鹿》时,我一时不知是喜是愁。因为之前他说有可能是 《鞋匠的儿子》,让我很是忐忑。虽然 《鞋匠的儿子》我已教过四个轮回,也听过很多公开课,但总觉得似乎都不尽如人意。文本是开放的,解读也是多元的,而学生的体验却无法达到老师所企及的高度。相比之下,《麋鹿》一文却浅显流畅得多。这是一篇关于动物的说明性文章,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肯定要比 《鞋匠的儿子》简单。但是,面对如此浅显的说明文,问题又来了——如何将说明文上得有情有趣,却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呢?
在反复研读文本后,我发现,为了更好地把麋鹿这种奇特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作者煞费苦心,通过巧妙的编排,把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画面语言传递给了我们,就像一部略带神秘色彩的科幻电影,持续不断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在遣词造句上少了一份过于理性的 “硬”,多了一份略显感性的 “柔”,大量运用了四字词语,语言精湛,引人入胜。同时,还能注意到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放养”和“饲养”,“陆续”和 “相继”等,虽然看着相似,但仔细咀嚼,“语”味顿生。
鉴于上面的解读,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二类字认读即可。理解文中的四字词语,通过辨析词语的细微差别,感悟说明文用词的准确。
2.通过细读文本,了解麋鹿“奇”在哪些方面。
3.学着讲解员的样子介绍麋鹿的各个方面,学习有条理、有趣味性地介绍某一事物。
4.在教学中渗透喜爱动物的情感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读懂这篇文章并不难。但是,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而又不至于使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呢?最后,我决定简单文章简单教,不搞花架子,就从课后习题和配套的 《补充习题》入手,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琐问转化为学习活动。
于是,第一次试教,我按照“开门见山,导入课题”“检查预习,辩词析句”“整体感知,感悟选材”“学做讲解,巧用方法”四个板块进行教学。特别是 “检查预习,辩词析句”环节,我请学生打开 《补充习题》,完成第一、二、三大题,巧记 “沛”字,结合默写介绍“姜子牙”,讨论“颠沛流离”和 “漂泊不定”的区别,辨析 “放养”和“饲养”、“陆续”和“相继”……上得非常扎实。然而,由于对各板块平均用力,且过多地关注了细枝末节,结果教学时间远远不够,刚刚涉及2-4小节的内容,下课时间就到了。
下课后,我一脸茫然:教学内容这么简单,我怎么就教不完呢?“是的,你的目标看似定得不高,教学过程也很扎实,但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需不需要这样面面俱到地处理呢?”“那么我该如何取舍呢?”我的语气中透露着焦虑。“目标不能太全,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段特点,抓住‘独特的那一个’。”这是第一次试教后,我们团队达成的共识。
第二次认真备好课后,我把王特和团队成员请到了通济校区。这次我紧紧抓住课后习题3进行教学:“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已经了解了麋鹿的哪些知识,然后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教学设计如下:
一、开门见山,借题导入
1.(板书“鹿”)在你心目中,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今天来学习一篇跟鹿有关的课文 (板书 “麋”,读课题)
3.如果要你来介绍麋鹿,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呢?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课文,思考:关于麋鹿,作者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学习生词,重点点拨:“悄”和“潜”的读音,“沛”和“跋涉”的写法
3.学生交流:关于麋鹿,作者介绍了哪些方面?教师适时板书并点拨:有些内容是我们想得到的,有些是我们想不到的。
三、对比,走进 “想不到的部分”
1.作者将生活环境放在文章的开篇是我们想不到的,现在就不妨先走进 “生活环境”。默读第一小节,从中你捕捉到什么重要信息?
2.交流:
*借助图片了解黄海滩涂
*为什么黄海滩涂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理解: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请你读出这个意思 (生朗读后半段内容)
3.既然最重要的信息在这一小段话中已经交代清楚,为什么作者还要在前面加上这样一段内容?(红显前半段描写)交流点拨:在介绍麋鹿的生活环境时,来这么一段场景的特写,给你什么感受?(神秘,引人入胜,板书:有情趣)
4.以后我们在介绍某一事物时,也可以学用这种方法。
四、对比,走进 “想得到的部分”
1.这么神奇的麋鹿,想不想看看? (出示麋鹿图片)
2.今天我们有幸认识了麋鹿,那是不是应该把这种珍稀动物介绍给更多的人认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介绍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惯。好的讲解除了要有情趣,还要做到什么呢? (交流,相机板书:有条理、有重点)
3.课文有没有做到呢?
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2-3小节,看看课文是怎样有情趣、有条理、有重点地向我们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把印象深刻之处做上记号,并简单批注。
4.交流,出示2-4小节中相应语句,点拨引导讲解技巧
五、讲解,欣赏麋鹿世界
1.请同学们来当一回讲解员,向大家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出示图片)
2.指名讲解,适时追问。
然而,“想象很美好,现实却残酷”。设想很好的教案实施起来并没有那么顺利,学生虽然对讲解员这一身份感到新鲜,但在讲解环节,他们似乎并不感兴趣,参与面很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看了我的设计后,团队其他老师也和我一样充满困惑。
王特再次拿起书看了一遍课文,意味深长地说:“你们真的认为这就是一篇普普通通的说明文吗?你把它当作说明文来教,把‘学做讲解员’作为贯穿始终的一个手段,带着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这固然没有错。但是,这种类似 ‘写作本位’的教学因为过多地注重方法和技巧,学生一直处于对文本理性的分析之中,学习过程当然枯燥无味。”听了他的话,我们都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是啊,如果这只是一篇介绍麋鹿的说明文,那作者为什么要花一半的笔墨写麋鹿的传奇经历,还写得那么煽情?如果这只是一篇说明文,那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同《青海高原一株柳》 《草原》这两篇课文编在同一个单元呢?看来,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对文本的文体进行定位。
夜深人静,我在班得瑞的 《晨光》声中,轻轻地吟诵着课文,没想到文字与音乐配合得恰到好处,这再次验证了王老师的话——这决不是一篇普普通通的说明文。那它到底是什么文体呢?读着读着,我仿佛感觉麋鹿正从遥远的地方朝我渐渐走来,由模糊变为清晰,由神秘变为亲切,由传奇变为感叹。
课文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其实,何止于经历,麋鹿的一切都充满传奇。
麋鹿的历史悠久而神秘。它仿佛是从神话中走出来的,《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坐骑就是它。科学考证也告诉我们,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让人惊讶的是,自汉朝以后,麋鹿数量逐渐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了。然而,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竟又发现了120头麋鹿。这不禁令人好奇:汉朝以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麋鹿数量减少乃至消失了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麋鹿究竟到哪里去了呢?这120头麋鹿又是怎样生存下来的?
麋鹿的传奇色彩还在于天赋异形。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奇异而不古怪。虽属鹿科,但种种构造都有别于其他鹿种。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麋鹿蹄子宽大,行动却轻快敏捷。印象中,鹿是与水绝缘的,而麋鹿恰恰喜欢生活在沼泽、滩涂地带。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印象中,鹿科动物应该没有繁衍难题,而麋鹿恰如熊猫,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超过9个半月,每胎仅产一仔。
坎坷的遭遇,是麋鹿最大的传奇。1865年发现120头之后,先是陆续被盗运到国外。再后来,八国联军入侵,麋鹿惨遭厄运,直至在中国消失。命运似乎注定要麋鹿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流落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它们成了现有的逾千头麋鹿的始祖。1986年8月,经多方努力,来自英国的39头麋鹿终于踏上回家的路,来到了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
试问,又有哪一种动物有着这般传奇的经历呢?麋鹿的经历也留给我们一个难以解答的命题。当年,侵略者盗运麋鹿固然可耻,但对于当时以及之后的中国来说,盗运者是不是在无形中又保护了麋鹿的种群?如果没有他们的盗运,我们现在还能看到麋鹿吗?传奇,似乎历来都伴随着争议。
这就是从传奇中走来的麋鹿。如此解读,课文就不再是普通的说明文,而应该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形散神聚,开篇的场景描写、《封神榜》内容的引用、外形特点、繁殖能力、传奇经历,看起来内容繁多而又散乱无章,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字——“奇”来落笔成文的。这样,无论是作者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还是编者的单元组合、习作编排,也都顺理成章了。有了这样的解读,文本不再无情,教学不再无味。
下面摘录两个教学片段,以示说明。
片段一:
师: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几遍读下来,麋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麋鹿长相太奇特了,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生2:麋鹿是珍稀动物,它需要生活在专门的保护区里。
生3:麋鹿的经历太有传奇色彩了!命运很坎坷。
生4:它很神奇,连 《封神榜》里都提到了它。这也能看出,它的历史很悠久。
生5:麋鹿的本领很大,它的蹄子虽像牛一样宽大,但是行动却很敏捷,而且还能在水中跋涉、潜游和觅食。
……
师:听出来了,同学们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奇”(板书:奇),哪些方面奇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一下。
(出于对麋鹿之奇的探究,学生的阅读期待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变得不亦乐乎。)
片段二:
师: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表现出麋鹿外形和生活习性之 “奇”的呢?默读2-4小节,做记号,简单批注。小组讨论并分组汇报。
(小组合作讨论得很热烈,学生的交流面广,积极性高。)
生1:第二小节中写道:“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 ‘四不像’。”这个别称很有意思,很形象,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麋鹿外形奇特。
生2:除此之外,这一小节还写到它是神话小说 《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坐骑。姜子牙是神话中智慧的象征,太有传奇色彩了,这样更显得麋鹿的神秘。
师:你们俩说得太好了,无论是引用别称还是传说,都是为麋鹿之奇增添了更神秘的色彩。请你们读出这份神秘感。
生3:第三小节具体写了麋鹿奇特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作者处处都是都把麋鹿和其他鹿科动物作比较,写出麋鹿的独一无二。
师:很好,能请你们小组联系相关的语句具体说说吗?
(在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充分感受到比较的背后是作者对麋鹿之奇的赞叹和喜爱)
生4:我想说说第四小节。第四小节写了麋鹿的繁殖力很低,我注意到了作者列出了很多具体的数据,请大家找到“九个半月”。我们都知道人类不过怀胎十月,麋鹿怀胎超过九个半月,堪比人类。更何况它每胎仅产一仔,人类还经常有双胞胎呢,这说明它的繁殖能力还不敌人类。还有,后面的 “两岁时长角分杈”“六岁时杈角才发育完全”,可以看出麋鹿生长缓慢。
师:你抓住这些数字,还联系人类怀胎十月谈出自己的见解,真棒!那么,你从这些数字中读出了什么?
生4:麋鹿太珍贵了,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该生回答时激动得辅以手势,听课老师送上掌声)
……
正因有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正确定位,才能以学定教,才能从“奇”字入手,暗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乐此不疲,而我在课堂上也显得得心应手。老师们课后都评价说,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 “语用”课堂,才是真正的言意兼得。
执教 《麋鹿》,我三进三出,每一次备课、试教都有不同的收获。经历了全程的磨课,我深深地认识到:无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是实现语言文字运用,备课永远都是前提。特别是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为了避免人云亦云,备课更有其重要意义。而深入解读文本、钻研教材当然仍是备课的首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