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俗和倦怠中突围

2018-01-26 06:30杨大忠
师道(人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倦怠感职业倦怠青年教师

杨大忠

2017年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落下了帷幕,凭借 “精妙的课堂设计、精深的文本解读、热烈的师生互动以及娴熟的教学技巧”,我以无可置疑的优势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全国第二名)。自2010年博士毕业进入桐乡市高级中学以来,七年磨一剑,在全国语文同人面前实至名归地拿到这个代表最高教学成就的奖项,不禁感慨万千。毕竟,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阵地。领取奖杯后,一位来自北京某中学的博士走到我面前:“杨老师,观摩了你的公开课,非常震撼。你我都是身在中学的博士,鉴于你在教学科研上取得的成绩,之前我对你一直比较关注;本次大赛你又不负众望地获得了一等奖,可敬可叹。与你相比,我自感不如。我是2012年以博士的身份进入中学的,至今已经五个年头。这五年,虽然自己也力求积极上进,但取得的成效似乎并不明显,而且我还发现自己现在竟然有了一丝职业倦怠,更怕自己今后将碌碌无为地‘堕落’下去。我想请教杨老师,你是如何始终保持进取之心一步步获得眼前这些成就的。对进入中学的年轻教师尤其进入中学的博士与硕士来说,我想你的奋斗历程与人生感悟肯定会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有益的启示。”

他的话使我陷入了沉思,也使我反省:我真的像这位博士所说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我能保证说这七年始终没有产生职业倦怠感?我在中学的奋斗历程真的可以作为青年教师发展的借鉴?我不知道真实的答案。但是,任何人的任何进步,只要能够从中总结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使他人获得前进的动力甚至少走弯路,我想这也是有意义的。鉴于此,我非常乐意对自己在这七年教学生涯中的成长过程作个总结,更希望这个总结能够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所裨益。

2010年8月,我以博士的身份进入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在当时,虽然博士进入中学任教已有先例,但几乎都集中在大城市的某些重点中学,在桐乡这样的县级市,中学里的博士的确算得上稀罕之物。于是,许多同人感叹:博士进中学,简直就是大材小用、暴殄天物,可惜了!

这种观点,我绝不认同。我认为教师不管获得什么层次的学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首先就要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与认识。对硕士或者博士来说,既然进入了中学教育,就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本科层次的学历就足以胜任基础教育的教学工作,你留在基础教育的意义何在?

在许多人眼里,备备课,教教书,改改作业,考考试,这就是中学教师的全部生活。不可否认,不少中学教师就是这样生活的。这里有应试教育强大的惯性力量在发挥作用,也与这些教师缺乏职业激情和理想,安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式劳作有关。环境的同化力量是强大的,硕士博士在知识层次上的优势,并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对于环境同化的免疫力。实际上,这不关乎知识与学历层次,更关乎人生定位、职业理想、成长心态和自律意识等精神因素。如果缺乏明确的人生定位和职业理想,缺乏自觉的成长意识,以及严格的精神自律,硕士、博士同样不可避免地会被环境所同化,不出两三年即“泯然众人矣”。硕士、博士阶段取得的学术成果不仅会丧失用武之地,而且到头来连自身的学术能力也会慢慢退化,那的确就是人才资源浪费。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许多名校的本科、硕士、博士,一旦进入中学,不仅之前的学历优势和科研优势几乎全部丧失,教学能力也落后于其他教师。所以,每一个进入基础教育系统的教师,不管是何种学历层次,都要经常反躬自省:你愿意做个做一个仅仅只会照本宣科、得过且过的教书匠,还是教学科研两不误的全能教师?

当年博士毕业决定当一名中学教师的时候,我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是相当明确的:我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当一名教书匠,我的课堂必须要精彩,更要发挥自身的学术能力优势,让科研与课堂教学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如果我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还有人会说博士进中学是大材小用浪费学术资源吗?很显然,那些在我刚进入中学就断言这是人才浪费的教师,他们对博士进中学这一现象全然不了解而妄加揣测,当然,他们的身份往往也仅局限于纯粹的教书匠这一角色。

人生定位明晰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具体实施的问题。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课堂与科研是相互排斥的,搞教科研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以此为借口,他们往往将自己不愿意搞科研的原因归结为时间不够。这些人显然忽视了一个事实:那些著作等身的名教师,哪个不是教学能手。你能说黄厚江、曹永军、余映潮、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能力很槽糕?他们不仅是课堂研究专家,更是课堂教学专家。

课堂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反过来对课堂教学又起着滋润深化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有时候,课堂上的灵光一现,就是很好的科研素材。课堂发现,课后总结,就是科研的基础。教学科研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深奥,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思考、挖掘、总结、归纳,然后将其付之成文。将科研成果贯穿于课堂,就是对文本的深化,这样的课堂,是真正有深度的课堂,而不是对教参内容的简单复述。一个合格的教师,对待教学与科研必然双管齐下,不可偏废。出众的教学能力体现出教师精深的文化素养,科研又促进了课堂的拓展延伸。青年教师进入中学,强调科研轻视教学,科研对课堂就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强调教学轻视科研,必然会出现贫血浅薄的课堂。唯有将科研与教学置于平等的位置,才能在收获深度课堂的同时,又培养出教师独到的教学思想。

进入中学七年来,立足于课堂,依托于思考,诉诸于文字,我的科研能力突飞猛进,在 《语文建设》 《中学语文教学》 《明清小说研究》等各类著名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 (约120万字),参编教材3部,主持、参与各类省级课题5项,获得浙江省首批精品选修教材1门。就课堂教学而言,我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我往往创造多条路径将学生从课内文本引入到更为广阔的课外名著,使他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文本与名著的深刻联系,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怀。本次 “圣陶杯”大赛获得大奖就是对我的课堂最好的证明与肯定。

教育本就是容易使人灵魂结茧的工作,时间长了,往往会使人产生职业倦怠感。对于有一定教龄的青年教师来说,应付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再像刚入职之初那样捉襟见肘,开始能够享受从容而有余裕的教书日子,但问题往往也是在此时产生。在危机感消失、业余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有些教师禁不住社会的诸多诱惑,逐渐丧失了书生情怀,最终变得停滞、无生气、无活力。而更多的青年教师,则在由“轻熟”向真正的成熟转型过程中,遭遇了职业倦怠,原先的教学激情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中或日常琐事中被逐渐消磨掉。可以说,如何避免职业倦怠感的产生,是大多数青年教师迟早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的一大表现,就是逐渐丧失了对教学与科研的热情。课堂对倦怠者已经没有了吸引力,他们纯粹是为了糊口而教学,浑浑噩噩,提不起任何热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青年教师在教学生涯的各个阶段,要经常反省自身的处境和精神状况,进行自我拷问:我是否为流俗所同化,成为流俗的一部分了?在此基础上,努力为自己设立一个个全新的目标,然后在教学工作中循序渐进地逐渐实现这些目标。奋斗目标决定了价值追求,在实现新价值的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必然取代职业倦怠。

就个人来说,我已经在基础教育待了七个年头。表面看来,七年的发展一帆风顺,但期间也有过心理的激荡与波折。前五年属于立志与践行阶段,经过对他人课堂长时间的观摩、模仿和借鉴,我的课堂逐渐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激情四射,深度拓展,互动激烈,机智幽默。积极教学之余,我一直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上,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这些成果都以课题与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起初,随着文章一篇篇发表、课题一个个结题,成功的喜悦充盈于内心,但这种劲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蚀,总感觉生活像这样周而复始没有多大意思。有时,竟会无端羡慕身边一些同行无所作为的 “闲暇”。我明白,职业倦怠感的前兆出现了。如何避免倦怠感的加深,是我不能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怎么办?是继续开掘另辟蹊径,还是墨守成规半途而废?从硕士、博士阶段形成的研究思维不允许我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前取得的可怜的 “成就”与我的理想蓝图还相距甚远。此时出现职业倦怠,停滞不前,无论如何都不甘心。于是,我果断决定,再接受一次新的挑战,重新开拓一个研究方向,寻找新的突破口。我不再局限于语文教学研究,而是以一种挑剔但理性的眼光审视生活中的种种教育现象。我吃惊地发现,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开掘,别说教学生活中隐含的各类信息可以成为研究对象,就是我以博士身份进入中学的心路历程与人生感悟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教育教学的研究视域原来如此宽广而辽阔!可惜的是,许多人对此却熟视无睹。这些题材与其中蕴含的教育真谛,浪费了实在可惜。于是,我在不放弃文本解读研究的同时,围绕教育动态和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积极撰写德育和教育类论文。以发表在 《师道》 2016年第8期的 《博士坚守中学课堂的心路历程》一文为开端,一发而不可收。毋庸置疑的是,研究领域的转型有时真的很痛苦,但转型成功后看到新论文接二连三地刊载出来,喜悦感和成就感就逐渐消解了之前产生的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的拓展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情感,让我的目光变得更加敏锐犀利,也使我加深了对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挑战新领域的成功,完全扫除了职业倦怠感带来的阴霾。我不能保证我今后不会再出现职业倦怠,但我也深信,只要我继续以研究领域的转型来积极应对,职业倦怠将会永远远离我的教学生涯。

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青年教师由最初的青涩,到成长为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学名师,这个过程将充满人生的酸甜苦辣。如何使教学生涯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浑浑噩噩,如何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专注于教书育人,是青年教师走向讲坛之时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而正确的人生定位、严格的精神自律、在教学与科研上的双向发展以及为避免职业倦怠而及时开拓新的教学研究领域,这几个方向可作为青年教师始终如一地保持教学热情的永动力。衷心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已经进入教学领域或即将进入教学领域的年轻教师一些有益的启示,使他们不至于失落和迷惘。

猜你喜欢
倦怠感职业倦怠青年教师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