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信 达 雅”的教学境界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教学赏析

2018-01-26 14:59:10江苏无锡市育红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湖心亭雾凇

江苏无锡市育红小学 石 瑶

“信”“达”“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严复先生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的,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教师手中的一篇篇教材都是中文,不需要翻译学生就能读懂,但教师在带着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是否能做到“信”“达”“雅”呢?“信”是诚实,不欺骗,在教学中指教学目标清晰,不偏离,不遗漏;“达”可以解释为通、到,四通八达,教师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外面的世界。“雅”是指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

有幸观摩了“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让人如沐春风,教师们感受到诗意语文的无穷魅力,感受到“信 达 雅”的教学境界。

一、信——字词教学 目标清晰

很多公开课因为学生课前预习充分,教师可以避过词语直奔课文,或者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字词教学绝不能只是走个过场,看似微不足道的字词教学包含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教学使命的担当。让我们来看看王老师是怎样做的。

师:自由朗读《湖心亭看雪》,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所有带“一”的句子。

(生自由朗读,画句子)

师:如果你足够认真仔细,你标出带“一”的句子应该正好四句。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带“一”的句子,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生: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特别让我惊喜的是,文中有一个非常生僻的字眼,他读得非常准确,一起读。(拏)什么意思?(驾驶)驾驶什么?(驾驶船)简单地说,就是撑船。继续读第二句带“一”的句子。我想你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估计会特别留意这个第一次遇到的词——雾凇沆砀。什么意思?

生:冰花一片弥漫。

师:简单地说,雾凇就是(冰花),沆砀就是(弥漫),冰花弥漫就是(雾凇沆砀),雾凇沆砀就是(冰花弥漫)。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雾凇沆砀吗?(看大屏幕)你们现在看到的画面,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雾凇沆砀);这样的场景如果用一个词表达,就是(雾凇沆砀),让这个场景进入你们的脑海。

(生齐读)

生: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长堤一般不说一痕,说什么?(一条)湖心亭绝对不会是一点,是什么呢?(一座)这才是标准的说法。张岱还说余舟(一芥)。舟怎么会是一芥呢?应该是(一艘)。舟中人(两三粒),人怎么可能一粒一粒?应该说(两三个)。短短的一句话,四个量词竟然都跟我们日常所用的不一样!

师:看最后一句带“一”的句子,哪位同学来读?

生1: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生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师:有没有听出什么地方不一样?我们习惯读“酒炉”,但是在这儿得把它们分开,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生齐读)

师:文中带“一”的一共是四句话,知道吗?这篇短文当中,所有难读的字、难懂的词几乎都集中在这四句话中,所以当你能正确朗读这四句话,那么读好全文就不在话下了。

“一”是小学语文中最简单、使用却最广泛的一个字,它既可以表示数量,表示顺序,又表示一定的语气,它的读音也需要注意。本文中,“一”有六个,读音不完全相同,意思也略有差异。王老师重点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无论是对生僻字词“挐”“雾凇沆砀”的解决,还是对“烧酒∕炉正沸”停顿的提醒。字词教学一定要扎实进行,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想当然。

二、达——天人合一 通达透彻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初中二年级课文,将其用作小学六年级的文言启蒙课也未尝不可。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最早是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构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一个小天地。”天人合一”大约是小学生第一次听说。在品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时:

师:就这样,我不带家人,不带朋友,只想独自一人静静地去湖心亭看雪,于是船儿出发了,出现在我眼前的是这样的景象……

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与)几次?(三次)几个?(三个)文言文讲究精炼,能省则省,能少则少,这个稀松平常的“与”字竟然一口气出现了三个,我很不以为然,于是我对这句话痛下决心,动了“手术”。

生: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师:你看,少了三个字,是不是更整齐了?同意我修改的请举手。你为什么不同意?

生1:我觉得有了这三个“与”有停顿,读起来有韵味。

生2:加了“与”显得雪更大,湖上更寂静。

师:当第一个“与”出现的时候,仿佛谁和谁连在一起了?(天和云)当第二个“与”出现的时候,仿佛谁和谁连在一起了?(云和山)当第三个“与”出现的时候,仿佛谁和谁连在一起了?(山和水)如果连在一起,换一个词,谁能说?

生:融为一体。

师:好极了!三个“与”字连续出现的时候,仿佛天、云、山、水都融为一体了,还有谁仿佛也和他们一起融为一体了?

生:张岱。

师:说得好,还有张岱这个人仿佛也和天、云、山、水融为一体了。知道吗?当一个人和天、云、山、水融为一体的时候,这是一种境界,用一个词来形容,谁知道?

生:人天合一。

师:掌声!习惯的说法是“天人合一”。

寥寥几笔描绘出景物的渺小和大自然的苍茫,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教师带着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古文的独特魅力,也许学生未必能立即领悟“天人合一”这四个字,但课堂带给学生独特的感受和启蒙,恰似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外面的世界,这样的教学才是通达的,有生命力的。

三、雅——意境深邃 雅俗共赏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是一首情境交融、意境深邃的诗,是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心灵交汇。

上课伊始,王老师做了个调查:游过西湖的同学请举手。杭州的小学生们无一例外地举起了手。

师:凡是游过杭州西湖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杭州西湖只有一个,但是游完以后留在每个人心中的西湖却有千万个,比如,这是留在白居易心中的西湖,谁来读一读他替西湖写的诗?

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师:看得出,留在白居易心中的西湖就像那个早春一样充满生机。继续看,这是留在杨万里心中的西湖,谁来读一读他替西湖写的诗?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在杨万里笔下,西湖的莲叶是一望无际的碧,荷花是一尘不染的红。所以他劝他的朋友林子方别这么早离开西湖。留在杨万里心中的西湖和留在白居易心中的西湖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这是留在苏轼心中的西湖,谁来读一读?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在苏轼的笔下,西湖的水光是好的,山色是好的,潋滟是好的,空蒙是好的,晴天是好的,雨天也是好的。

师:这就是留在苏轼心中的西湖,跟白居易心中的西湖一样吗?跟杨万里心中的西湖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天下西湖只有一个,但留在每个人心中的西湖却有千万个……我们再来看看留在绍兴人张岱心中的西湖又会是怎样的?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游览过西湖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晴天的西湖,雨天的西湖,夕阳西下的西湖,大雪过后的西湖……每个人眼中自然也有不同的西湖。作者张岱为何独爱这大雪过后湖心亭的西湖呢?在挥洒自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已然迫不及待走进大雪之后的西湖,沉浸在这雅致至极的《湖心亭看雪》中,天地之间,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正如作者张岱在另外一首诗《西湖》中的两句“问谁能领略,一往有深情”。

王崧舟老师在《好课的境界》一文中说到,一堂好的语文课,有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也许大多数语文教师未必能达到王老师这样厚积薄发、挥洒自如的境界,但在教学中,力求目标清晰、通达透彻,方能雅俗共赏。“信”“达”“雅”不仅是译者的信念,也是教者的追求。♪

猜你喜欢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雾凇
雾凇岛的“繁花”
湖心亭看雪
青春(2022年2期)2022-02-09 00:46:04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湖心亭看雪
雾凇奇观
消防界(2019年5期)2019-09-10 15:13:50
雾凇岛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窥张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如何理解《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