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忠豪
于永正老师在《对“儿童的语文”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大声疾呼:“各位老师记住,要让孩子朗读!读出声音来,这不但容易记住,而且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可惜,我们好多老师都没这样做。”于老师为什么这样重视朗读?因为他认为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保底工程”。他说:“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在初读中,我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多鼓励,人人都可做到。”于老师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上语文课,第一课时除了让学生学会生字词语,就是花大把时间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课文、读熟课文。无论是低年级语文课,还是中、高年级语文课,他都把学生朗读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于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反复朗读。他的朗读指导适时、精巧、得体,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下面我们研读于老师朗读指导的一些课例,一起来感受于永正的朗读指导艺术。
学生初读课文,教师一般提出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要求。于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不是这样空洞地提要求,而是根据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给学生具体而又明确的指示。请看于老师在《新型玻璃》(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这一课上的朗读导语。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这一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好,现在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生放声朗读课文)
这段导语简洁明了,提出了三点要求:朗读时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看拼音读准记住;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以后再往下读;在内容理解方面,要求通过朗读读懂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不少学生朗读课文时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怎样朗读才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于老师提出的这几点朗读要求就将读书“三到”具体化了,对学生朗读课文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不仅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具体要求和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朗读的习惯。
对于不同的课文,于老师在初读时提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记叙了这首曲子是如何谱成的。教学这篇课文时,于老师的朗读导语是这样的。
师:请打开书,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大家听听。读的时候,要字字入目,把内容记住,能过目不忘才好呢!(生自由读全文)
(板书:字字入目,过目不忘)
读书要“字字入目,把内容记住,能过目不忘才好呢”。大家都知道朗读能帮助学生记忆课文中规范的书面语言,但是怎样朗读才能有效保障学生记住语言?于老师给出的办法是“字字入目,记住内容”,这样才能过目不忘。过目不忘是朗读记忆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但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佳的年龄,教师经常做这样的提示,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忆课文语言。这对培养学生认真朗读的习惯,促进学生记忆,都有积极的作用。
这些导语看似随意,信手拈来,其实透露出于老师指导学生有效朗读的良苦用心。
语文课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精心设计了各种教学方法,把图片、投影仪、音响一起搬进课堂。教师手舞足蹈,学生眼花缭乱。这样的课虽然热闹纷呈,但是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并无实质性的效果。因为语文课要培养的是学生透过汉字符号解码文字意义的能力,而通过其他非文字阅读途径或手段,虽然也可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但是消解了训练学生解码文字符号能力的过程。于老师在语文课上提倡的是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不是靠教师讲懂或靠各种其他媒体看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记叙的内容不易理解,怎样帮助当代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当然是先让学生自己朗读。
师: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了脸上。现在我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的!
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
师:同学们读出难过、痛心、恨。(板书“恨”字)注意“恨”这个字的写法,竖心,先两边后中间。同学们一恨英法联军,二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同学们,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
生:第5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再把第5自然段读一读,把你的恨读出来。
(生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指名读)请你再读第5自然段。
师:请坐。看黑板,(板书:掠、搬、毁、放火)价值连城的国宝被统统掠走,这个“掠”活化了侵略者的嘴脸,这是第一可恨。第二可恨,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第三可恨,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同学们,任意破坏的是无价之宝呀!最可恨的是,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行是活的东西,销毁得了吗?同学们再看书,这是帝国主义的嘴脸,一齐把最后一段读一读。
生:(齐)1860年10月6日……
于老师没有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是让学生自己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读懂课文,感悟课文中蕴含着的“恨”的情感。于老师没有抽象地指导朗读的技巧,而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悟出情感,读出感情。学生读得很到位,理解得也很到位。
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第2、3自然段?
(生自由读)
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
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3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开始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非常好,真是非常自豪。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
(生读第3自然段)
师:真好。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读——
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都在告诉我,你们心中燃烧着恨。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情读第2、3、4自然段?
(生齐读第2、3、4自然段)
师:很好。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月10月6日,这是中国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1860年,读——
(生读第5自然段)
师: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于老师巧妙地让学生比较朗读课文中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内容,体会感情,再通过诵读表达这种感情。当学生读不好时,他提醒学生:“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一遍读好了是超常,三遍读不好是正常。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再读一遍。”这个学生仍然没有读好。于老师说:“我给你拿着,再读一遍——”学生终于读好了,于老师让全班学生用掌声鼓励他一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读出了对掠夺圆明园珍宝的强盗的恨;通过反复朗读,理解了圆明园建筑的宏伟。这堂课里,他没有借助其他教学手段,主要采用的是最传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
在于老师看来,语文教师的朗读示范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就朗读教学而言,很多小学生只满足于对课文的一般了解,读了一两遍之后,就没有兴趣再读了。于老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示范——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激情激趣。我们有这种体会,当学生听了老师的范读之后,立刻激起了强烈的情绪,读书的劲头马上又来了,而且,这种积极性比较持久。”请看于老师《爱如茉莉》(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检查预习情况,理解“嗔怪”“眸子”“袅袅”等词。
第二环节:指名轮流读课文,教师即时评价。
第三环节:1.教师范读全文;2.学生练习朗读。
第四环节:1.指名读第1~4自然段,即时评价;2.学生再朗读;3.尝试背诵人物对话;4.师生分角色朗读,读得声情并茂。
第五环节:1.指名两个学生读第7自然段;2.自由读;3.指名读;4.教师范读;5.自由练读;6.指名读作者走进病房的那一幕。
这节课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都用于学生练习朗读,朗读贯穿整堂课的全过程。第一环节检查预习,结合上下文理解“嗔怪”“眸子”“袅袅”这几个新词的词义,同时也为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扫清障碍。从第二环节开始就进入了朗读训练。第一步重点纠正学生语音方面的讹误,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得“像说话那么自然,听了很舒服”。第二步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于老师示范读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于老师有感情地范读全文,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也为学生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树立了标杆。接下来学生再次朗读,自觉地尝试完成有感情朗读这一新任务。第二次是在指名读、自读第1~4自然段中人物的对话之后,于老师指定一名女生与自己两次合作分角色朗读,读得声情并茂,让学生体会怎样才能读好人物的对话,怎样读出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内心情感。第三次是指导读课文中的“我”走进病房的那一幕,这一段最难读,在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但还是读得不到位的情况下,于老师再次做了示范朗读,为学生理解并读好这段话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在朗读过程中,于老师没有刻意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而是通过自己的示范朗读、有针对性的朗读点评,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自己体会怎样读好课文。
于老师说,教师朗读示范的时机很重要。他选择的范读时机都是在学生尝试朗读之后。学生经过自己朗读,再听教师的示范朗读,就能通过比较,很具体地发现师生间的朗读差异,这样就能有效激发他们尝试再次朗读的内在动机。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听了于老师的范读以后,以极大的热情练习朗读。那种认真,那种投入,让听课教师都感到震惊。
教师范读要真正起到示范作用,自己的朗读基本功就显得特别重要。于老师在《爱如茉莉》的课后自评里说:“美文要美读。我体会到,教师读好了,就会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富有生气。不但使教学有成就,而且省力气。”
于老师经常利用儿童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以朗读比赛的方式组织学生练习朗读。可以让学生与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赛,也可以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比赛。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朗读练习的效果。请看《全神贯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中于老师设计的朗读比赛。
【第一课时结课阶段】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比赛,请小朋友读第2、3、4自然段,全班四组各选一人进行比赛。选谁呢?我现在不说,大家先做准备。(生练习朗读,准备比赛)请中队长到我这儿来。
(师跟中队长讲了几句悄悄话,中队长点点头。等大家读好了,中队长在四个小组中分别挑选一名朗读能力最差的学生)
师:参赛选手已经选定了。各组组长可以组织本组同学对选手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他的朗读水平,让他为你们小组争光。
(各组组员迅速围住参赛选手,采用示范读、读中纠错等方法帮助选手提高读的水平,气氛十分热烈)
【第二课时课始阶段】
师:请四名小朋友到前面来。
(四生上台)
师:比赛现在开始。
(参赛队员逐一朗读课文,十分投入,都读得正确、流利,除一生外,其他三人都比较有感情)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各组同学评一评自己组的选手。
生(第一组):虽然我们组的同学读得不太好,但我们知道他已尽了很大的努力。而且他比平时读得好,我们也为他高兴。
生(第二组):他读得比平时好多了。
生(第三组):我们为他的进步而高兴,而自豪。
生(第四组):他刚才读得很好,和平时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师:噢,现在在天上,平时在地下。
(生大笑,气氛更为热烈)
师:既然四个小朋友读得都比平时好,都很棒,那么都是第一名,并列第一,好不好?
生:(鼓掌)好!
师:请参赛的小朋友每人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生说话略)
这次朗读比赛可圈可点。第一,朗读比赛的时机选择得非常合理,在学生花了大半节课练习朗读感到疲劳之时,用比赛形式为课堂注入了一针兴奋剂,激活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其以积极的姿态投入新一轮朗读练习中。第二,选择朗读能力最差的四名选手代表小组参加朗读比赛,目的是让各组学生对选手进行手把手的朗读指导和帮助。此举巧妙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迅速进入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状态。第三,淡化比赛结果,强化增值性评价,最终呈现的不是“一个胜利者”,而是所有参赛选手乃至全班学生都是胜利者,都是合作共赢者。
于老师说的“儿童的语文”,就是朗读的语文,熟读成诵的语文。“古人教儿童就是吟诵,有腔无调。儿童学语文,哼出腔儿来容易记忆,默读记不住。朗读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方法和学习语文的方法。”“所以我说‘儿童的语文’就是朗读的语文。朗读好了,一切都在其中;反之,课文没有读好,什么都是空的,语言留不下,语感留不下,情感留不下,理解也留不下。朗读好了,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体会出课文中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