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文体品剧本 读写相融学唱词
——《去年的树》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2018-01-26 07:45何夏寿执教王玲芳整理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树儿押韵唱词

□ 何夏寿 执教 谢 青 王玲芳 整理

【课堂实录】

一、比对阅读,认识剧本

师:同学们,去年我们学了童话《去年的树》,是吧?还记得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

生:讲了小鸟找树的故事。

师:记性真好。小鸟去找树,找了几次呢?

生:找了三次。

师:还记得是哪三次吗?

生:第一次问的是树根。

师:第二次?

生:第二次问的是工厂里的大门。

师:嗯,第三次?

生:第三次问的是小女孩。

师:请坐。这是一个鸟儿找树泪花流的故事。小鸟找树,找得执着,找着找着,把我们都找成了她的朋友,让我们感动得不行。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投影出示剧本《去年的树》)

二、品读剧本,把握特点

师:谁能发现这两个《去年的树》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当然,你不要像低年级小朋友那样告诉我:“老师,这两个题目都叫作《去年的树》。”除了题目,你还发现哪些是一样的呢?

生:人物是一样的。

生:内容是一样的。

师:题目一样,人物一样,内容一样,可能带给我们的感动也是一样的。什么都一样,我们还来学,是不是我们今天的脑子不一样了?(生笑)

师:那就是说它们肯定还有不一样的地方。谁发现了?

生:第二个是戏曲版本。

师:我替你改一个字,叫戏曲剧本。对了,你还没告诉我,第一个呢?

生:第一个是童话。

师:没错,第一个是我们经常读的童话。今天学的是我们不经常读的戏曲剧本。谁知道什么是剧本?

生:演员演出要说的那些话都写在剧本里。

师:没错。简单地说,剧本就是演戏的文本。演员要根据这个文本进行表演。大家预习过剧本了吗?

生:预习过了。

师:其实利用剧本讲故事,方法很简单。只用三招。(投影出示)第一招,像这样,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就是剧本讲故事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来蒙一下,这种方法叫什么来着?你说。

生:我觉得是对话。

师:对话?(出示童话里的对话)那么这个呢?

生:也是对话。

师:这个也叫对话,那个也叫对话。那就没区别了。

生:对词。

师:不叫对词。这个呢,叫对白。这是第一招。第二招叫什么呢?谁再来猜一下?

生:唱词。

师:你怎么知道这叫唱词?

生:猜的。

师:她猜对了。这就叫作“唱词”。还有这一个呢?(指向剧本里带括号的部分)

生:动作。

师:演到这里的时候,小鸟要做一个什么动作啊?

生:小鸟要做“哭”的动作。

师:这个不叫动作,叫作说明,说明一下。用括号括起来的,都叫说明。你数一数,这个剧本里有几个括号?

生:三个。

师:这三个都叫作说明。有的说明环境,有的说明演员要做一个动作,有的说明要注意表情。这就是剧本讲故事的三招。好,现在我要问问大家,你会读剧本吗?有些同学被我一问,心里在想:说不会实在觉得太不服气,我都已经读到四年级了。但是说会,又想老师不会问得那么简单。我说得对吧?

生:对。

师:二选一,会还是不会?

生:会。

师:很勇敢啊。(笑)读剧本啊,的确和我们平时读课文不一样。读课文的时候,人家写了什么,我们就读什么。不能够多一个字,也不能够漏一个字。是吧?但读剧本就不是这样了。有些地方,你不但要读,还要读得很好。最好还有点表情、动作。但是,对于不应该读的部分,如果你傻乎乎地读了,人家就会笑话你。

师:现在我来问问大家。剧本讲故事的三招,你认为哪些是要读出来的?哪些不用读?

生:说明不用读。

师:要读的呢?

生:要读的就是对白和唱词。

师:那就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来读一读,试一试。会不会读?开始吧。要跳着读,不要傻乎乎地都读了啊。就读这一部分好了。(生读)

师:刚才老师让你读到哪里?读好了没有?

生:读好了。

师:那是小鸟的第几次寻找?

生:第一次。

师:好。谁愿意来读小鸟,谁愿意来读树根?我们请两个人来读。一个读小鸟,一个读树根。这只“小鸟”举手了。这是一只有分量的“小鸟”。还有同学吗?谁来读树公公(树根)?我就请你来做树公公吧。我们反串一下。

生:树哥哥,你在哪里?

生:谁这么吵呀?

师:我们先停一停。给他们定一个朗读的基调。(面向读小鸟的胖男生)我感觉你不是小鸟找人,你是小鸟依人。男生么,不要娇滴滴的,再说你的朋友树不见了,你这个时候心里——

生:着急。

师:是啊,着急啊。把这种感情注入读里面去。

生:树哥哥,你在哪里?

师:树哥哥在你隔壁吗?

生:不是。

师:那你着急地喊呗。

生:树哥哥,你在哪里?

师:好,就这种感觉。继续——

生:树哥哥,你在哪里?

生:谁这么吵呀?

生:对不起。树公公,我是小鸟。

生:小鸟?

生:不认识了?

生:想起来了。你是去年那只小鸟。去年啊,你天天来这里和树儿玩耍,给树儿唱歌。

生:是的,是的,树公公记性真好!树公公啊!我和树儿友情重,相约春来歌一曲,寻遍……

师:慢慢来。找不到下文没关系,你心里啊,一定要清楚。开口叫声——

生:开口叫声树公公,我和树儿友情重。相约春来歌一曲,寻遍不见忧心忡(zhòng)。

师:这个字念“chōng”。

生:忧心忡(chōng)。

师:这三个字,你为什么把它们分开读?

生:忧心忡。

师:再来一遍。“开口叫声树公公”,预备起——

生:开口叫声树公公,我和树儿友情重。相约春来歌一曲,寻遍不见忧心忡。

生:小鸟啊!小鸟真是重情义,我把实情告诉你。伐木工人把它锯,运到山谷工厂里。

师:读完了。下面听的同学怎么像木头一样无动于衷?(生鼓掌)这就对了。我们应该懂得表扬人家。第一次读嘛!而且读的不是一般的童话,也不是一般的课文,读的是剧本。读成这样了,很好!尤其是读树公公的同学。你们发现了没有?从头到尾,她没有一处读错,而且注意到了树公公的感情变化。是吧?

生:是。

师:谁也发现了这个变化?

生:开头树公公有点没心没肺,冷冰冰的。后来,读着读着,树公公有心有肺了。因为他被谁感动了。

师:被谁?

生:小鸟。

师:体会得真好啊。没错,尽管我们这只“小鸟”读得有点生疏,但一点也没有影响树公公的感受。为树公公点赞。(面向胖男生)你想不想再来读一遍?由你来挑一个新的树公公。

生:我要读树公公。

师:好!你就做树公公吧。那小鸟我们再换一个。好,你做。(指名一生)开始吧!

(生读)

师:此时,我觉得应该有掌声吧。(生鼓掌)现在,我要问一个问题了。读剧本的时候,哪些语言读起来,你觉得特别好玩有味道?

生:唱词。

师:唱词好玩在哪里?

生:可以唱。

师:我们都没有唱啊。(生无语)我们再试一下,就读唱词吧。“开口叫声树公公”,请男生来读。预备起——(男生读)

师:女生来读树公公,预备起——(女生读)

师:好。你觉得这跟我们读过的哪种东西最相像?

生:诗。

师:就是跟诗歌最相像。它们的形式像诗歌,一句一行。读起来有没有诗歌的那种味道呢?

生:有。

师:都有哪些味道啊?

生:它每一句的字数都是一样的。

师:字数相等。还有吗?

生:还很押韵。

师:是的,押韵。还有吗?你想说吗?

生:停顿也一样。

师:停顿也一样,这其实就是诗歌里的——

生:节奏。

三、聚集唱词,加深感受

师:字数相等,很有节奏,还押韵。这就是唱词最大的特点。是不是所有的唱词都有这样的味道呢?我们来看小鸟第二次找树的部分。(投影出示)自己读一读,品味一下,看看有没有那一种味道。

师:读好了没有?有那个味道吗?

生:有。

师:我们暂时不说。先一起来读读唱词——

生:“门先生,别生气(师:速度快一点),小鸟有话问问你,树儿哥哥我好友,你可知道在哪里?”“昨日门前人声沸,春来开业喜上眉。树儿切成火柴条,运到村里莫伤悲。”

师:现在说感觉了。你找到了哪一种味道?

生:还是跟诗歌一样。

师:一样什么?

生:有节奏,押韵,字数还一样。

师:确实,唱词非常讲究节奏和押韵。那是因为唱词唱词,顾名思义,是用来——

生:唱的。

师:是的,其实古时候诗歌也是用来唱的。唱词要是唱起来会怎么样呢?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唱。全场掌声)

师:唱得比读得好吧?(生笑)一唱,我们就看出小鸟对树的感情有多深。现在,我要来问问大家,这个剧本是根据童话改编的,那么,这个唱词是从哪里来的呢?(生思考)

师:(同时出示童话和剧本)大家来读读这两句:“树儿哥哥我好友,你可知道在哪里?”你能够从童话中见到它的影子吗?(生思考)

师:有人找到了,两个,三个,六个,举手的多起来了。好,你说。

生:就是童话里这句:“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是的。这两句唱词就是从这句话里变出来的。将故事中的重点句改成唱词,这是写剧本的基本方法之一。这叫改编。你发现改编以后的唱词跟童话里没改编的话有哪些不一样?

生:语句缩短了。

师:唱词语句更简洁。童话里的语言和我们平时讲的话一样,很平常,很自然。

生:只有感情。

师:主要不是感情。感情在唱词里也有的。唱词的语言更简洁、押韵,有节奏,因为要适合演唱。那是不是所有唱词都是根据故事语言改编的呢?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句话。(出示:门先生,别生气,小鸟有话问问你)你能从童话里找到吗?

生:童话里没有。

师:那这又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生:这是自编。

师:有点沾边。确切讲,叫“联想”。你想象一下,一只小鸟无缘无故地落在门先生的头上,害门先生一惊。写唱词的人根据这一内容联想开去,就有了这两句唱词。读——

生:门先生,别生气,小鸟有话问问你。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童话到剧本,其实就用了“改编”和“联想”两种方法。再看门先生的回答,也是一样的道理。(出示门先生的唱词)读——

生:树儿切成火柴条,运到村里莫伤悲。

师:这叫什么?故事当中原来有的,我们进行提炼概括,叫——

生:改编。

师:对的,改编。(出示改编的内容)那这一句呢?“昨日门前人声沸,春来开业喜上眉。”这个叫什么?

生:联想。

四、体式转换,写评唱词

师:学会了这一招,我们以后自己就能尝试着把童话改编成剧本了。老师发到大家手上的这一张课文纸上有写小鸟的第三次寻找吗?

生:没有。

师:是的,这个写剧本的人真贪玩,剧本都没写完,就去玩了。这个人是谁?我们来看看。(师出示自己的照片,生笑)

师:冤枉啊!我可不是贪玩,我是——(投影出示)

生:(读)脑筋用尽,无法再写。

师:可怜可怜我吧,我事情太多,写不下去了。现在呢,我要请大家来帮忙。你应该明白要帮什么了吧?对的,把小鸟第三次找树的那部分写成剧本。课堂时间有限,大家就直接写唱词吧。就用刚才的方法,还记得什么方法吗?

生:改编、联想。

师:好,真好。我们可以从小鸟和小女孩当中任选一个角色来写。想好了没有?对于写一个角色的同学,老师会送给你一个奖。

生:什么奖?

师:先看要求。各写四句,每句几个字?

生:七个字。

师:一、二、四句最好押韵,实在押韵不了那也没办法,不要硬押。你写完了以后会获得的这个奖是什么呢?(投影出示)

生:好鸟奖。

师:是的。不想做好鸟的小鸟不是好鸟。现在还有一个挑战,你如果把小鸟和小女孩两个角色都写了,那奖就不一样了。老师送你金鸟奖。你是选好鸟呢,还是选金鸟?

师:实惠一点选好鸟,冒险一点选金鸟。好,不管是好鸟还是金鸟,时间都是5分钟。5分钟以后,我们来看看哪一个是真鸟,哪一个是假鸟。好,开始!(生写)

师:好,时间到,请放下笔。游戏的规则是一样的,大家要遵守。小鸟那么讲诚信,我们也要讲诚信。现在我问问你们,已经写好一个角色的,把手举一下。(生举手)

师: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写好了一个。

师:写好两个的把手举一下,还真有。

师:我们来看看。(选出一个以小鸟为角色的学生作品,投影出示。请该生读)

生:我与树儿好伙伴,今日飞入你家中。不知火柴在何处,请你快快告诉我。

师:有人说,一个好的作品三分写七分读。我感觉你写得真不错。能不能再好好地读一读,读出唱词的什么来?

生:韵味。

师:还有节奏。

(生读)

师:掌声响起来。

(生鼓掌)

师:我发现我们班级的同学有一个特点,都非常吝啬掌声,不愿意送给别的同学。这是一种自信呢,还是一种自负?我希望大家啊,一定要学会懂得欣赏别人。好,谁来说一说,她哪些地方写得好?

生:语句很通顺。

师:这是没法挑剔的,还有吗?我们刚才说,写好唱词要达到哪些标准啊?

生:押韵。

师:除了押韵还有什么?

生:要有改编,有联想。

师:有吗?

生:有。“我与树儿好伙伴,今日飞入你家中。”这是一种联想,后边两句是改编。不但意思表达得非常好,而且还写出了唱词的那种韵味、那种节奏。(掌声)

……

师:(投影出示另一个以小女孩为角色的学生作品)你读吧。

生:小鸟真是重情义,我把实情和你说。火柴早已用光了,可火还在油灯里。

(全场掌声)

……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用打节奏的方式来读吧。

(生边打节奏边读)

师:如果把这个“和你说”改成“告诉你”,大家会不会觉得更好一点?

生:“和你说”感觉像是在读童话。

生:“告诉你”更押韵。

师:哦,没错。好的,好鸟奖就发给这两位。那么金鸟奖的获得者在哪里?

(一生举手)

师:首先我们来点掌声。全班就他一个,他是今天唯一冲击金鸟奖的。金鸟先生,你读吧——

生:(写小鸟)我有急事告诉你,今日飞进你家里。我把大树到处找,不知他身在哪里。(掌声)

生:(写小姑娘)小鸟小鸟你别哭泣,我也有话要告诉你。其实树儿化成了火,躲在那一团灯火里。

师:掌声要送给他,因为他是我们班里唯一一个全部写完的同学。我这儿想采访一下,你写小姑娘的时候干吗不用七个字,而用了八个字呢?

生:因为,嗯——我想这样更新奇一点。

师:再次给他掌声。唱词一般用七个字,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体现我们自己的写作意图,写成八个字、九个字、十个字。只要注意节奏,押韵,方便演唱就行。你看,他一会儿用七个字,一会儿用八个字,显得有变化,很新鲜。最关键的是,他不仅写了,而且能够讲得出变化的理由。他无疑可获取我们这次写作的——什么奖?

生:金鸟奖。

……

师:这节课,我们读了一个剧本,学写了唱词。下次班级里搞课本剧表演,大家干脆自己来写剧本,写唱词,那样味道会更好。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反思】

2015年以来,我在全国多个城市开戏曲剧本教学课。虽说教的均是传统(经典)的戏曲剧本,但所到之处反响良好。戏曲这种传统的文学样式,居然能让现代的学生产生兴趣!我像一个老农,无意中锄到一块金子,又惊又喜。

为此,我曾经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中做过“你喜欢读剧本吗?”的小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说喜欢。喜欢什么呢?我概括为三点。

一是剧本讲故事,里面全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干脆直接,一目了然。故事紧凑,矛盾集中,情节多变,富有动感。

二是戏曲剧本中的唱词,跟古诗一样,读起来有节奏,朗朗上口,听起来很顺耳。

三是新鲜,这样的课上得少,有的学生是第一次上。对于第一次的东西,他们自然觉得十分新鲜好奇。

“要是故事再有趣一点,我们更喜欢。”学生如是说。

学生的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没错,戏曲之类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可是,“有趣”这样的儿童立场也要坚守。戏曲不应该全是太师椅上的讲述,也可以成为小凳子上的故事,甚至是动画片。文化的新陈代谢是永远不变的规律。也只有变化,才能让戏曲这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当代学生的生活。

那么,什么内容是学生喜欢的呢?童话。可是童话怎么和戏曲搭边?我决定自己改编童话剧本。我首先锁定了童话《小猫钓鱼》,改编的戏曲剧本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对于《去年的树》,从孕育到诞生,我有了更为清晰和明确的教学目标。

1.通过童话和戏剧的对比阅读,了解戏曲剧本独特的表达形式。

2.通过学习唱词的特点,懂得童话改写成唱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改写,初步产生阅读戏剧文学的兴趣。

从设定的目标中不难看出,我对童话戏曲的语文性(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等)做了充分的放大,体现了语文教学就是凸显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这一课程性质。

一是建立文体图谱。课堂设计把童话《去年的树》与剧本《去年的树》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比较、分析,进行互文阅读。其实际是要让学生知道,同样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讲法,而每一种不同的讲法最终造就了不同的文体,通过剧本学习,进一步拓展文学疆域,在“文”的范畴里增加“剧”的概念。

二是了解认识剧本。引导学生学习戏曲剧本的基本知识。对白、唱词、说明是剧本的三个要素,这是学习戏曲语言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语文知识。只有了解这些基本要素,学生才能对戏曲有比较清楚而全面的把握,因为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三是进行文体转换。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体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消除学生对戏曲这种“不经常读”的文体的神秘感和陌生感,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体式感”,为将来小说(叙事性作品)改编剧本或剧本改编小说(叙事性作品)做好铺垫。同时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地阅读剧本,更加自觉、主动地去积累戏剧文学语言。

设计永远比不上课堂的现场呈现。从听课现场的几次掌声来看,这节课应该是成功的。但作为设计者,我清楚地知道,让学生试着将“小鸟第三次找树”的部分改编成戏曲,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当时,我规定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四句七字唱词的写作。事实上,真正能完成的只有部分学生,可能他们本身就是班里写作基础较好的。说到底,这也并非是我教学的增量。事后,我在想,这一环节主要的问题出在对于唱词的写作特点,没有在前一个环节时进行小结并强调。学生缺少唱词写作的经历,教师又没有及时提供写作支架。光有故事内容,缺乏形式感,还是无法达成教学所希望的语言转换目标。这一环节,成了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一个星期后,我在一个大型的语文活动上再次上《去年的树》。由于已有之前的教训,这次在将童话改写成剧本这一环节,我加强了“前写作”指导,对唱词的表现手法做了小结并进行了板书,强化了这一语文知识的落实。同样是5分钟,同样是四年级学生的写作实践,对于这节课上投影呈现的学生习作,全场听课教师给予了5次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学生写作的肯定,也是对我用童话叩响戏曲大门的认可。

猜你喜欢
树儿押韵唱词
唱词(外一首)
押韵押出韵味儿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春来了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小鸟和树儿
我给小鸡起名字
树儿
Watch Out
窗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