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用实践为指引,解开文本读写的奥秘

2018-11-06 06:43沈建方倪潮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人教版导图习作

□ 沈建方 倪潮红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正从“学习课文思想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从以“教师讲读课文”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师生围绕已有和生成的问题,平等对话、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此理念指导下,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借助思维导图、导学单等课堂操作要素,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促进阅读和习作的相互融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凸显“以生为本”的理念。

一、关注文本特色,把握教学价值

凡是选到语文课本里的文章,无论长短,在内容上必有其独到之处。换言之,就是在写作上有独特之处。教学时,教师要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关注精巧的词句表达。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表达各有特点。不同作家,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课前,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列出知识点,发现作者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根据思维导图,教师确定教学重点是感受作者自由快乐的语言风格。

二是关注典型的段式结构。有的文章中,多种段式结构同时出现,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研读教材,合理地进行取舍。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出现三种句群,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善于分析:之前,学生接触过什么段式?之后,又有怎样的段式积累?只有厘清段式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取舍教材。

三是关注特别的谋篇布局。谋篇布局是文章表达的重要手段,是能否写好作文的关键。不同的文章讲究不同的谋篇布局,或前后呼应,或巧设悬念,或详略得当。它们是最具语文性的教学内容之一。

四是关注合适的描述方法。一篇文章,为了能更好地表情达意,需运用恰当的描述方法。具体包括烘托反衬、借景抒情等表现方法,以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习作意识,有意识地在阅读内容和写作内容之间,找到彼此的对应点,对教材文本进行准确开发,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二、诊断课堂学情,丰富阅读方式

教学要“对症下药”。在小班化的背景下,诊断学情,把握教学要点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摸清教学的切入点、兴奋点和生长点,才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情,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力。

(一)勾画式阅读——摸清切入点

课文的切入点在哪里?这是教学设计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将心比心》是一篇略读课文,情感丰富,浅显易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勾画式阅读。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第一段略写第一个事例——陌生阿姨替奶奶推门(听说);第二段详写第二个事例——母亲去医院输液(亲身经历);第三段表明启示——将心比心。借助勾画式阅读,文章“事例列举+启示”的构段方式,定格在学生的心中。由于结构非常清晰,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时容易模仿,便于迁移运用。勾画式阅读可以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地变换导读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习得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评说式阅读——激发兴奋点

评说式阅读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评说的机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在阅读中体验成功。

如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一课时,教师围绕“爱与温暖”这个主题,首先以学生最感兴趣的“爸爸的话”为切入口,进行自由阅读:“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光滑点;番茄很好看,圆圆的……”然后由学生评说爸爸的语言特色。有的说抓住了事物的形状,有的说抓住了触觉……爸爸的语言为盲女孩打开了认识世界、热爱生活的窗户。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拓展想象,练习表达。“那位年轻的父亲还可能带着盲女孩来到哪里,为她介绍什么?”学生在评说爸爸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在言语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因而兴致盎然。

(三)赏析式阅读——把握生长点

赏析式阅读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进一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师要找到学生学习的生长点,顺学而教,让学生反复研读文本,体会表达的妙处。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迷人的张家界》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研读重点段落后,出示学习单(见下图),让学生比较第2、3、4自然段,想一想同样都是写山,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借助思维导图,通过小组合作,概括出:相同点都是用了总起分述的结构段式,语言优美且使用恰当的表达方法。不同点是第2自然段是概括介绍,第3、4自然段是具体介绍。教师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张家界的山,学习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提笔写景,把读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三、借助思维导图,构建表达支架

教学要想取得实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借助思维导图,构建表达的支架,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元素多边互动,能实现效用最大化,最终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

(一)深化情感体验

教师要让学生沉下心阅读,提炼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读懂内容的同时,把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例如,很多高年级学生在描写心理活动的时候会犯难,觉得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有“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一课时,尝试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读懂人物心情。学生在阅读赏析中,思考、顿悟,交流,真正掌握了写好心理活动的“妙招”。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步,自由读母亲的语言,想想母亲的心情,完成作业纸上的“心路历程图”。

第二步,交流反馈,根据“心路历程图”,读好母亲的语言。

第三步,合作探究:如果你是母亲,你愿不愿意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完善“心路历程图”。

(二)发现表达秘妙

紧扣思维导图,设计导学单,引导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习得方法,提升能力。导学单内容包括“自己独立做”和“和同伴一起做”两部分,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使用。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彩色的非洲》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勾画本文的骨架(见下图)。

然后聚焦“树”,训练学生朗读,发现本文的写作秘妙是“罗列+特写”(见下图)。

接下来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出示练习单,让学生以三人为小组,选择文中一处合作学习。一人提取关键信息,完成表格;一人读好关于特写的句子;一人解说这样写的妙处。

动物世界 日常生活 艺术 妙处(说)罗列特写

最后,联系生活,进行表达。

整个教学过程以思维导图贯穿全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多边交互活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运用语言,提升能力。

(三)拓展延伸阅读

拓展阅读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加文化积淀,拓宽视野,培育创造力。教师完全可以在不增加任何负担的情况下,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拓宽习作的思路。

例如,在学生赏析了《学会看病》中母亲的语言后,教师可以让他们拓展阅读毕淑敏的《剥豆》,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教学设计如下。

●这个片段抓住了()和(),描写了母亲矛盾的内心世界。

●圈一圈母亲的动作,想一想母亲的心情,完成“心路历程图”。

再如,学习了《彩色的非洲》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选学课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从中再次感受“罗列+特写”这一写作手法的巧妙。

(四)转化习作能力

习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将课堂阅读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将阅读教学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习作能力。例如,在阅读《彩色的非洲》后,借助思维导图,学生罗列了南浔小吃的种类,特写了南浔熏豆茶,写出《舌尖上的家乡》《家乡的土特产》《南浔古桥》等一系列文章。在学习了《学会看病》《剥豆》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心路历程,写了《站在领奖台上》《考试成绩出来以后》《争吵》等反映心理变化的文章。思维导图有多精当,学生的作文就有多精彩。

为了让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融合,让阅读指向习作,笔者结合思维导图,做了一些尝试,抓住课堂本质和核心,实现课堂模式、课堂行为、课堂要素的转变,根据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使各环节、各模块、各要素的组合更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人教版导图习作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第6章 一次函数
习作展示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