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谢久莲
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为子计深远”,劝说赵太后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以有功于国。在南北朝时期,为缓和与北齐的关系,南陈高祖也曾派他最宠爱的侄儿陈昙朗到北齐做人质。但不幸的是,在南陈和北齐关系紧张时,陈昙朗为北齐所害。欲知昙朗生平,请阅读下文。
南康愍王昙朗,高祖弟忠壮王休先之子也。昙朗少孤,尤为高祖所爱,宠逾诸子。有胆力,善绥御。侯景平后,起家为著作佐郎。高祖北济江,围广陵,宿预人东方光据乡建义,乃遣昙朗与杜僧明自淮入泗应赴之。齐援大至,昙朗与僧明筑垒抗御。寻奉命班师,以宿预义军三万家济江。高祖诛王僧辩,留昙朗镇京口,知留府事。绍泰元年,除中书侍郎,监南徐州。
二年,徐嗣徽、任约引齐寇攻逼京邑,寻而请和,求高祖子侄为质。时四方州郡并多未宾京都虚弱粮运不断在朝文武咸愿与齐和亲高祖难之,而重违众议,乃言于朝曰:“孤谬辅王室,而使蛮夷猾夏,不能戡殄,何所逃责。今在位诸贤,且欲息肩偃武,与齐和好,以静边疆,若违众议,必谓孤惜子侄,今决遣昙朗,弃之寇庭。且齐人无信,窥窬不已,谓我浸弱,必当背盟。齐寇若来,诸君须为孤力斗也。”高祖虑昙朗惮行,或奔窜东道,乃自率步骑往京口迎之,以昙朗还京师,仍使为质于齐。
齐果背约,复遣萧轨等随嗣徽渡江,高祖与战,大破之,虏萧轨、东方老等。齐人请割地并入马牛以赎之,高祖不许。及轨等诛,齐人亦害昙朗于晋阳,时年二十八。是时既与齐绝,弗之知也。高祖践祚,犹以昙朗袭封南康郡王,奉忠壮王祀,礼秩一同皇子。天嘉二年,齐人结好,方始知之。世祖诏曰:“夫追远慎终,抑闻前诰。南康王昙朗,明哲懋亲,蕃维是属,入质北齐,用纾时难。皇运兆兴,未获旋反,永言跂予,日夜不忘。齐使始至,凶问奄及,追怀痛悼,兼倍常情,宜隆宠数,以光恒序。可赠侍中、安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谥曰愍。”乃遣兼郎中令随聘使江德藻、刘师知迎昙朗丧柩,以三年春至都。
初,昙朗未质于齐,生子方泰、方庆。及将适齐,以二妾自随,在北又生两子:方华、方旷,亦同得还。
(选自《陈书》)
陈昙朗是不幸的,少年时英勇善战的父亲战死沙场,早早地承受丧父之痛;但昙朗又是幸运的,他得到叔叔高祖的疼爱,其受宠程度竟超过高祖诸子。他胆量勇力双全,善于安抚人心;他英明睿智,孝敬双亲;他是国家的屏藩,到北齐做人质以解除国家危难。在两国关系恶化时,被北齐杀害。其虽死犹生,虽死犹荣,他的形象可与日月争光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四方州郡并多未宾/京都虚弱/粮运不断在朝/文武咸愿与齐/和亲高祖难之
B.时四方州郡/并多未宾京都/虚弱粮运不断/在朝文武咸愿与齐和亲/高祖难之
C.时四方州郡并多未宾/京都虚弱/粮运不断/在朝文武咸愿与齐和亲/高祖难之
D.时四方州郡/并多未宾京都/虚弱粮运不断在朝/文武咸愿与齐和亲/高祖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祖”,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太祖、高宗、文帝、武帝等。
B.“起家”,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C.“著作佐郎”,官职名,属中书省,掌编撰国史。
D.“礼秩”,指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
3.下列选项全都直接表现昙朗“尤为高祖所爱”的一组是( )
①绍泰元年,除中书侍郎,监南徐州
②今决遣昙朗,弃之寇庭
③高祖虑昙朗惮行,或奔窜东道,乃自率步骑往京口迎之
④犹以昙朗袭封南康郡王,奉忠壮王祀,礼秩一同皇子
⑤凶问奄及,追怀痛悼,兼倍常情,宜隆宠数
⑥赠侍中、安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谥曰愍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昙朗少年时丧父,深受高祖宠爱,受宠的程度超过高祖的儿子。他胆量勇力双全,善于安抚人心。
B.陈昙朗初任著作佐郎,绍泰元年,任中书侍郎,代管南徐州。
C.北齐要求以高祖子侄为人质,满朝文武都愿同北齐和亲,让陈昙朗到北齐做人质。
D.陈昙朗被害后,高祖厚加追赐,追赠他为侍中、安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谥号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在位诸贤,且欲息肩偃武,与齐和好,以静边疆。
(2)南康王昙朗,明哲懋亲,蕃维是属,入质北齐,用纾时难。
1.C (时四方州郡并多未宾,京都虚弱,粮运不断,在朝文武咸愿与齐和亲,高祖难之)
2.A (“文帝”“武帝”是皇帝的谥号)
3.D
4.C (让陈昙朗到北齐做人质的是高祖,而不是大臣)
5.(1)现在在座的各位贤臣,都想休战,与北齐和好,让边境安宁。
(2)南康王陈昙朗,英明睿哲孝敬双亲,堪称国家之屏藩,到北齐为质,以解除国家之危难。
南康愍王陈昙朗,是高祖的弟弟忠壮王陈休先的儿子。陈昙朗少年时丧父,尤为高祖疼爱,受宠程度超过高祖诸子。他胆量勇力双全,善于安抚人心。侯景之乱平定后,陈昙朗初任著作佐郎。高祖渡江北伐,围攻广陵,宿预人东方光据乡举义旗,高祖便派陈昙朗和杜僧明从淮水入泗水接应。北齐援军甚众,陈昙朗与僧明筑垒抗御。不久奉命班师回朝,带宿预义军三万家渡江至陈。高祖诛杀王僧辩,留陈昙朗镇守京口,主管府内事务。绍泰元年陈昙朗任中书侍郎,代管南徐州。
绍泰二年,徐嗣徽、任约率北齐军进攻逼近京都,不久讲和,北齐要求以高祖子侄为人质。当时四方州郡多未归附,京都财物空虚,粮草不继,满朝文武都愿同北齐和亲,高祖很为难,但又不想违众议,便对朝臣说:“我辅佐朝政不得力,导致蛮夷一齐扰乱华夏之朝,没有能力戡乱,又怎么能逃脱责任。现在在座的各位贤臣,都想休战,与北齐和好,让边境安宁,我若违众议,必定说我怜惜子侄,现我决定派昙朗去北齐为人质。不过北齐人不守信用,常伺隙而动,认为我朝虚弱,必当违背和约。如齐寇来犯,诸君应该背水一战。”高祖担心陈昙朗惧怕为人质,也许取东道出逃,他便亲自率步骑赴京口接陈昙朗,带他回京师,接着让他入北齐为人质。
北齐果然背约,再派萧轨等人随徐嗣徽渡江,高祖与之交战,大破之,俘获萧轨、东方老等人。北齐人要求割地和给马牛牲畜赎回萧轨、东方老等人,高祖没答应。等到萧轨等人被杀后,齐人也在晋阳杀了陈昙朗,他时年二十八岁。南陈那时已与北齐断交,不知道陈昙朗已被害。高祖即位,还让陈昙朗袭封为南康郡王,继奉忠壮王之祀,礼数俸禄一概同皇子。天嘉二年,南陈与北齐人和好,才知道陈昙朗已被害死。世祖诏曰:“追远慎终,先朝诏诰中多有所见。南康王陈昙朗,英明睿哲孝敬双亲,堪称国家之屏藩,到北齐为质,以解除国家之危难。国运昌盛了,君却未能返国,我常常想念,日夜不忘。北齐国使臣初到时,噩耗才传到,追思痛悼,在我是加倍地伤情,应该厚加追赐,以光大历朝惯例。可追赠为侍中、安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谥号愍。”接着派兼郎中令随出访使江德藻、刘师知接陈昙朗灵柩,三年春返回京都。
当初,陈昙朗还没去北齐做人质时,生了儿子方泰和方庆。等到将要去北齐时,让他的两个妾跟随,在北齐又生了两个儿子,方华和方旷,也(和灵柩)一同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