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

2018-01-25 09:15张春影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孝德国学家乡

张春影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而语文教学承担着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努力在教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一、紧密围绕语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认真阅读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就會发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篇章占有很大的比例。由此可见,编者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小: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打好中国底色。

整套教材中涉及的古诗文达到一百多篇,古诗词、寓言、传说、神话等选文覆盖了《论语》《孟子》《晏子春秋》《三国志》《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朱子家训》等多部经典。

其中古诗词在教材中出现的篇章最多,《回乡偶书》《赠汪伦》《题西林壁》《山行》等众多优秀诗篇多年来一直保留在语文教材中。这些诗词言简意赅却意境深远,或情真意切,或富有哲理,历经千锤百炼,可以说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品格精神,这些内容的学习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春望》《示儿》等古诗所展现出来的忧国忧民、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写照,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最好素材。

古代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坐井观天》等是从先秦诸子百家的典籍文献中选取的最有代表性的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精悍,但是所传递出来的发人深省的哲理至今仍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不由得让人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中列入的《鲁班造锯》《曹冲称象》《大禹治水》等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都是世代流传,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出现过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历程。这些民族人物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品质,让我们不得不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

教材中选人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节选篇章都出自原著原文,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极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到我国璀璨的文学成就。

此外,每个单元还安排了大量的名言警句、对联、成语、俗语等内容,其中浓缩着爱国、明志、自强等丰富的思想内涵。

应该说,语文教科书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紧紧围绕教材,引领学生通过品读、理解、思考,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真正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二、开发国学诵读课程,开拓传统文化视野

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国学是最核心的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增加经典国学内容,可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精神的提升。

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诵读水平,我们选取了适宜的经典诗文,开发了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学读本,力求通过诵读,让传统文化慢慢浸润学生的心灵。为了更好地开展诵读活动,学校坚持“晨读、午诵”,利用吟诵等形式,用好校内的每个“小时间”。同时,请教师做好诵读指导。诵读中,不要求学生必须把诵读的内容弄懂,理解透彻。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提倡书声琅琅、快乐感悟。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学生就会逐渐理解和吸收其中的精妙。

在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看到了学生在品行上的一些变化。学生吟诵“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先,幼者后”,在吟诵中,懂得孝道必须从细节做起,从自己做起;吟诵“凡出言,信为先”,在吟诵中懂得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吟诵“过能改,归于无”,在吟诵中懂得有了错误不怕,但要敢于承认错误。应该说,学生在吟诵这些国学经典中,心灵受到了滋养。润物无声中,明礼、诚信、感恩等良好的行为品质也逐渐养成,可见国学在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校开展了多项有意义的传承国学的活动,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知礼仪、孝父母、敬长辈的良好习惯,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国学经典诵读,孝德阳光惠泽”教育活动,形式丰富多彩,读“孝德”国学、开“孝德”队会、画“孝德”之画、写“孝德”之文、唱“孝德”颂歌、讲“孝德”故事、做“孝德”之事、评“孝德”之星等。活动努力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力量,力求把“孝德文化”传递给每位学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及时行孝、学会感恩,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有孝心、懂礼仪、知感恩、有责任心的当代好学生。

三、丰富语文实践活动,拓展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还需要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打开思路,拓宽渠道,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语文课堂延伸出的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学生学习了课文《草船借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延伸阅读《三国演义》,通过讲三国、评三国、演三国这些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了解古代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语言魅力、人物智慧;透过作品,了解国家的兴衰,认识那个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

建议学生观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从中感受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热播,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不同的人都吸引到屏幕前,使人百看不厌,充分显示了传统文化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与魅力。看起来平常的汉字却字字有来源,耳熟能详的成语竟包含着一个个有理有趣的小故事,古诗词传达出那么精妙、极富感染力的表达,从中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教师引领学生去接触、感受,去了解、认识,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根植于学生心中,使其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得以传承。

开设传统节日课程,认识传统文化。利用传统节日的节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走访交流、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并结合少先队开展系列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生活中,如“妇女节”鲜花送给妈妈的“孝德”教育,“五一”“劳动最快乐”的教育,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的革命传统教育,“十一”的爱国主义教育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祖国文化,浸润传统教育。

走出校园看古城,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由于我们学校地处文化古城,利用这样的有利资源,我们把课堂搬进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军校纪念馆、冉庄地道战旧址等家乡的“名胜景点”,带领学生探究古城风貌的变迁,触摸家乡文化的厚重。成立学生志愿者团队,参与到家乡历史文化、文物史料、民俗特色、红色之旅、名人传记的宣讲中来,给学生带来课本上难以学到的“乡土文化”。“说家乡”“唱家乡”“画家乡”“民间故事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让教育教学变得生动具体,易于接受。学校还在网站、校报开辟了《家乡文化》专栏,《小保定游古城》《小记者访保定》《寻找南城符号》《志愿者名录》等栏目,及时传递文化活动信息。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走出校园,对家乡的一景一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家乡”这个字眼也在孩子们心中丰满起来、真切起来,真正实现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文明传承与品格养成的完美结合。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是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要立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我们的教育教学为学生搭配好精神食粮,提供更多的正能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孝德国学家乡
“垂”改成“掉”,好不好?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润物细无声”
弘扬孝德文化,倡导校园新风
小学“外养内构”孝德教育模式的建构及思考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