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七大类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资助的策略分析

2018-01-25 10:26梁家琪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策略

梁家琪

摘 要:现今,各高校的“精准资助”已成共识,多元化的新资助体系及全覆盖面的国家资助政策正逐步建立和实现。然而,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精准资助机制和全面性的资助对象界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效果不甚明显。为此,基于精准对象、精准形式及精准效能三个层面,提出关于科学界定七大类困难学生,创新资助工作形式及建立合理有效的资助工作评价方法等精准资助策略,从而实现高效对七大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精准发力”,不断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精准资助 七大类 困难学生 策略

一、精准对象:科学有效的精准对象识别方法

科学界定七大类困难学生。精准对象即科学界定资助对象,找准应当资助的家庭困难学生,这是精准资助的前提和基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发挥。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精准对象认定范围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然而致贫的原因是多样化的,致贫的对象比较普遍。因此,应充分关注精准对象的全面性问题和精准对象的材料界定标准。一方面,全面化的精准对象应涵盖七类资助对象。这七类资助对象分别包括: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家庭;烈士子女;遭遇自然灾害家庭及遭遇突发事件家庭。基于这七类资助对象的范围,其基本涵盖了高校应资助人群,确保了精准资助对象的全面性,继而为精准资助效能确立了科学基础。另一方面,应合理界定精准对象的材料并确保其材料的真实性。就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登记在册的扶贫手册和户主材料是十分有必要的。

运用层次分析法认定。目前,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出现了“伪贫困生”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及资助价值的实现。针对这一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认定资助对象,则能很好突出资助的精准性。层次分析法主要包括目标层、规则层及细化层三个方面的认定指标体系。其中,对高校七大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属于目标层体系。对家庭经济情况和学校生活消费的认定则归于规则层体系以及对家庭结构、父母职业类型、人均家庭年收入、家庭欠债总额、主要社会关系经济情况、学生月消费情况、学生消费心理、习惯等综合认定则属于细化层体系。并且,在整体认定中规则层和细化层的每个指标还应细化到所占的权重百分化。由此,基于三个层次的认定指标,可以构建一份科学合理的高校七大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表。最终使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得到量化考察,从而提高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大数据理念下的精准识别。精准识别的程度决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效,而当前,针对我国高校七大类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程度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合理借鉴国外科学有效的精准识别方式方法至关重要。当前,世界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来自美国。就精准识别而言,其所倡导的大数据理念为高校七大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提供支撑。一方面,由于大数据理念所掌握的海量数据信息及能够智能化的对有意义数据加以专业化处理等功能,即政策制定构成科学有效的七大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主要基于国家、高校以及社会三个层面,包括形成对七大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和多个部门合作的数据信息服务技术平台、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七大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分类指标体系,为精准识别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构建社会层面整合七大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联系的“云空间”,强化资助者和资助对象的沟通交流,确保资助对象的真实信息,促成资助者认定方式的完善,基于数据开放为精准识别提供动态评价。上述三个方面的大数据理念模式能有效确保认定对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二、精准形式:多样化和实践性的资助工作形式

精准形式旨在通过各种多样化的资助形式,提升资助对象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确保精準资助过程的顺利进行。精准形式是实现精准资助的有效方法。具体而言,创新精准形式,主要涉及多样化和实践性的资助工作形式。

多样化的资助工作形式。目前,我国高校针对七大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形式主要包括奖、贷、勤、助、补等形式,其基于“分级资助”原则,但规模偏小,结构单一。由此进一步提高资助匹配的精确性则需要构建细化分级和多重指标的“新分级资助”模式。此模式的运用以美国高校最为普遍。致力于提高对困难学生资助资源配置效率,美国各高校普遍采取“资助包”制度的方式,将所有七大类困难学生的资助方案整合打包并对学生提供组合式的资助供给。其“资助包”的基本内容涉及面广,不仅包括奖、贷、勤、助、补等常见资助形式,还涉及校园工读等新资助形式。这种资助包通过协调有序的操作步骤,能达到协同资助的效果并协同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实践已证明,资助包所采取的分步骤、多因素的计算标准共同推动美国联邦资助实现“因人资助”的精准匹配。

实践基础上的资助服务形式构建。实现精准资助的育人价值,脱离不了实践活动的作用。实践富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基于实践基础,丰富资助服务形式,应涉及学习实践活动和能力实践活动。在学习实践活动上,建立学习帮扶平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以助其走出困境。比如,“结对子学习”、“专业学习培训班”、“学习主题教育活动”、“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能力培养课程教学”等学习帮扶计划。在能力实践活动方面,创建实践服务平台。通过健全勤工助学制度服务体系及增加“学习型、创新型”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和自强精神,提升精准资助效能。

三、精准效能:科学的资助工作评价方法

精准效能是资助工作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充分发挥资助的实效性,实现资助价值的最大化。精准效能具有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也是对精准资助最直接的评价。因此,提升精准效能,应当运用科学的资助工作评价方法。

“全方位评估”机制的构建。实现精准效能的最大化,离不开全方位的资助评估机制。全方位评估又称360度绩效评估,是指从全方位、各个角度去评估人员的一种方法,全方位评估模式针对于申请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既保证了学生个人接受统一领导,又能够监督评价上级工作及其他受助学生的真实性以及审视自己各方面条件。这种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以及平级之间的相互评价机制以及结合制度规范监督评价,最终促成学生资助工作质量的提高。

明确“育人目标管理”,一种精准评价的有效方法。育人目标管理是一种既能体现社会效应和资助公正性、又能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生活条件,提升其心理健康素质的有效资助评价方法。由约翰斯所提出的美国学生资助“育人”的目标管理认为,高等教育的成本应该由纳税人、大学、企业、家庭和学生这些高等教育的获益者分担,这一理念直接推动联邦政府调高贷学金占所有资助项目的比例。如此,在使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到来自纳税人和政府对他们的帮扶同时,也使他们承担起高等教育费用的部分经济责任,这是一种强有力且目标明确的教育[3]。这种精准评价方法,有助于强化受助对象的责任意识,实现了扶贫又扶志的资助效果,充分体现出高效资助工作的“育人”价值和精准效能的有效发挥。

针对七大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国高效的精准资助应以精准对象为前提、精准需求为目标、精准形式为方法、精准效能为保障、综合运用,互相作用,共同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谢浩然.辅导员在高校“精准资助”中的角色定位及角色扮演[J].法制与社会,2016(22):237—238.

[2]刘风萍.高校精准资助的制度育人研究[D].长安大学,2016.

[3]谢浩然.美国联邦政府学生资助体系对我国高校“精准资助”的借鉴价值[J].法制与社会,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刍议
“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