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医学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018-01-25 21:59刘晓燕
科教导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医学院校

刘晓燕

摘 要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评估模式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轻过程、重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在医学院校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有助于客观评价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质量,具备动态性和反思性。

关键词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医学院校 教学改革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mainly summative evaluation, but neglecting the process and focus on result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needs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system in medical colleges helps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learn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has the dynamic and reflective nature.

Keywords summative assessment; formative assessment; medical colleges; teaching reform

隨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形成性评价逐渐应用于高校课程评价体系,这是一种新兴的、科学的、人性化的教育评价方式。最初,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修正本身的运行轨道而使得活动效果更佳所进行的评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1]总结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狭义的定义:根据教学过程的中间成果来修正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补充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加注重教学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强调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实验结果证实,在医学教育中使用形成性评价,可使医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辨能力、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等都得到显著提高,所以,在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重中之重。

1 医学院校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医学教育是终身的教育,伴随医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这就需要医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所以,医学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并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目标,完善发展机制,关心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1.1 终结性评价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课程教学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将自己置于主体地位,将所准备的教学内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掌握、掌握到何种程度,则仅仅通过批改作业或期中、期末考试来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考定乾坤”。这种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和教学效果优劣的评价方式属于终结性评价,也是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评价方式。绝大多数的学生除闭卷考试之外,对面试、操作考试等其他的考试形式比较陌生,不能发挥自身的知识水平;很多学生在考场上由于紧张而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身体状况、考场的环境等很多外在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以上种种因素会导致有些学生平时学习很用功但考试成绩却不理想,而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仅仅靠考前突击却能拿到比较理想的分数,这样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态度做出正确的评价,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由于教师关注的仅仅是试题和考试过程,考试结束后没有或者仅仅对试卷进行简单的分析与统计,缺少具体的反馈,学生最终所知道的仅仅是每门考试的分数,却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学习中未掌握或理解错误的知识点。终结性评价对教育活动本身质量的提高收效甚微,已不能满足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2]

1.2 形成性评价的优势

1.2.1 更全面地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教师不断收集学生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判断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知识掌握及应用能力、创新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并及时进行反馈,促使学生能够及时进行修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展现出来,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动态的良性循环中,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并有意识地调控学习方式和方法。学生在完成设定目标的同时,能主动总结已有的学习成果,并积极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评价过程,并不单纯是在评价学生,而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同时完成评价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形成性评价体系还为学生提供团队合作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和切磋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发展。

近年来,PBL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PBL教学即采用形成性评价,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查阅国内外的文献、从各个方面收集和组织案例相关材料,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听讲者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和主动学习者;课堂发言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小组讨论不仅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充分展示和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作业和小测试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在PBL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评促使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向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报告上交后,教师及时进行反馈,一方面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尽快知道理解错误的地方和忽略的知识等,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卢方浩报道,[3]在PBL教学中使用形成性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一致认为:资料的采集和组织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获取知识、再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提出问题、科学思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团队沟通合作能力明显加强。endprint

1.2.2 更好地提高医学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自我反思,取决于是否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多,但学生能掌握的知识却很少,有时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很大的偏差甚至错误,但教师却毫不知情。故教师必须时刻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困难,并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因人而异的需求。形成性评价使师生双方均能得到反馈,有利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便于及时修正。教师在评价学生时,需要根据评价结果提供反馈意见,指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对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和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学生提出的反馈信息从客观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进度,了解教学时需注意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2 医学院校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需注意的问题

有的医学院校虽然已经开展了形成性评价,却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有所偏差,仅仅将平时成绩进行记录和综合,对学生的评价依然停留在平时作业、课堂测验和考勤等。只重视可测量的外在行为,但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权重不够,还是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能力。在学习内容、方式和目标等方面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对学生思维创新性和多样化的考虑,更谈不上个性化教学。因此,要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必须对目前医学教学采用的评价方式加以完善,建立并实施科学、规范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如下问题:

(1)如今,医学院校一般都是“重科研轻教学”,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为了晋升职称,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实验和论文之中,对形成性评价不够重视。[4]而且,医学院校的教师基本都是毕业于医学门类下的各专业,除了短期的岗前培训之外,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专业训练,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的知识素养相对缺乏。由于教师缺少相关知识的培训,导致形成性评价在使用上还存在着误解和误用,直接影响了评价的效果。所以医学院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和专业训练等,力求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评价方式。

(2)形成性評价的重点在于过程管理,与传统的考试方式即期中、期末闭卷考试相比,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过程要求任课教师积极组织学生互动,设计相关提问以及完成各种作业设计等,而且要求教师针对不同课程、不同学生主体,突出体现每门课程的自身特点,极大的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医学院校应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制度,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比如提高课时系数、改善教师待遇、设置奖励办法等,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3)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始终做到公平、公正。评价时,不同的教师掌握的标准可能不一致,即使是同一位教师,也可能因为学生的性别、外貌、性格特点、与教师关系的远近等主观因素影响判断,导致评价中带个人偏见。所以,教师进行评价时始终都要对评定的各要点进行明确的记录,如果学生对评价结果产生质疑,教师必须第一时间给出充足、有力的证据。形成性评价在医学院校的实施需坚持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内容具有发展性、设置弹性评价标准等基本原则,在评价中应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加强形成性评价制度建设。

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是目前一种新兴的、较为科学的系统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形成性评价体系在医学院校的建立、实施和完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因教学环境不同、教学硬件的差别、学生的群体差异、教师的个性特点等,医学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循序渐进地创新形成性评价方式。教学改革的扎实推进会不断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同时形成性评价体系也为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医学院校须充分发挥现有各种评价方式的优点,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考评制度,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Bloom B.S.Education to Improve Learning.New York:Mc GrawHill,1981:5-5.

[2] 郭晓霞,隋树杰,孙晶.形成性评价在我国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现状.护理研究,2007.21(11):2480-2482.

[3] 卢方浩,程志,李光等.形成性考核在医学院校PBL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4):438-439.

[4] 梅人朗.临床教学的进展.复旦教育论坛,2004.2(2):85-88.endprint

猜你喜欢
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医学院校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新形势下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比较研究
高校外语学习评价现状及改革研究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中药分析综合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实践
论形成性评价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形成性评价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效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