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婷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030)
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做出统一的解释,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定义为:指的是从业人员的敬岗爱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这与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的高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内容高度一致。
爱岗敬业精神指的是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职业保持高度的热爱,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工作,这是职业道德中最基本的精神内涵,是我国各行各业所有在岗工作人员都应具备与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也是每一个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最首要的学习内容;从古至今,精益求精都是我国“工匠”不断追求的中华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创新人才为其添砖加瓦,创新精神要求工匠们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技术,冲出固有思维,站在多样的角度思考问题,勇于探索新兴规律,并能够取得一定成效。
国家要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匠”,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学校德育教育无疑是最主要的手段。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虽已步入成年,但是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与职业观,未来的选择与发展都存在许多的迷茫与未知,无法依靠自己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品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学校生活中不断渗入工匠精神,由专业的师资队伍进行合理引导与教授,开展各式各样的德育活动,加强每一位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品质,帮助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受到有关工匠精神的浸润式教育。
工匠精神的再次提出引起了国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德育中,有利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输入专业人才;有助于完善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多样化的方式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校德育中。
高职院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结合自身学校发展特点,不断改善并丰富德育课程体系,经过自我内化后将工匠精神内涵以多元的形式贯穿其中,以此宣扬正确的职业理念,帮助学生树立个性化的职业理想。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要阵地,可以以教师讲授、学生自学为主要方式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引导学生将敬业爱岗、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精神品质与自身的职业追求相契合,并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开设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领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提早规划未来发展,为未来进入社会、上任岗位、创新创业作好准备,课堂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为学生介绍国家大匠,让学生自行感受大匠的精神品质,并以其作为未来职业发展标杆,同时可以与其他院校、企业相合作,以企业文化感染鼓舞学生,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行业并找到自己中意的职业。
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我国传统礼仪,谨记社会规范以及接人待物的社会准则,增强学生职业道德,提升人文素养。礼仪教育可以贯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包括学校严格执行校纪校规、学生自觉遵守社会法纪、尊敬师长。学校可以按照本校特色及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各色德育活动,让学生成为德育课程的主导者,发挥自身特长,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在全校形成和谐的师生氛围。
高职院校应该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推广工匠精神的内涵,以浸润式培育为主要途径,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自觉领悟并学习工匠精神品质。比如在课余时间,在公共电视中播放“大国工匠”宣传片,张贴相关故事内容及人物介绍,培养学生兴趣并吸引学生的眼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了解相关事迹;举办各色职业技能校园比赛,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领略工匠精神的真谛;让学生自发组织设计有关“大国工匠”宣传海报或宣传单,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搜寻资料中耳濡目染,自觉了解相关文化知识,开展相关的评比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在整个校园中营造向大国工匠学习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最好的传播工匠精神的隐性课程,渗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让学生能够跨出书本,自行思考并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观。学校需要根据学校特色及学生特点合理规划相应活动方案,在师资队伍的积极带动与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培养学生敬岗爱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不仅仅依靠高职院校,同样也需要各大企业的协同参与配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企业达成良好的沟通,定期请一些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到校园中开展相关讲座论坛或者开设相关的社团活动,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校企合作同样有利于帮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实践岗位,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走访各大企业,参与企业实习,感受不同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中一些资深的工艺大匠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以自身职业精神感染学生。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学生通过在企业中切身体会,增长各自的职业素养,使其成为一名敬业爱岗、认真执着、富有创造力的职业人。
这就要求以相关政府部门为主导,能够出台相关政策或采取一些措施充分调动起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校与企业双方的沟通与合作的质量,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共同的发展目标,以此达到共赢的效果。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其行。”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学习道德规范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教师自身拥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懂得无私奉献、关爱学生,则很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职教工作者唯有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将其付诸于自身的行动中,在知、情、意、行方面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才能实现自我职业价值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加强师德教育,定期开展教师培养、以讲座论坛、小组讨论等形式丰富职教工作者的精神境界与道德素养,力求为学校打造一支优秀的“匠师”队伍,引领全校师生共同发展。
学校开展德育科研,有助于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德育科研的支持力度较低,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较少且普遍质量较低,形式主义较为严重。德育科研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及科研水平,是检验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石,支撑并推动学校德育的发展与进步。将“工匠精神”注入到德育科研中,帮助德育工作者正确把握学校德育科研方向,创新科研内容,使德育教育内容步入一个全新的台阶。
学校可以鼓励职教工作者多参与到国家及市级的课题项目中,抓准科研大方向,向教师们贯彻工匠精神品质,定好课题研究的每一个步骤,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与讨论,在教育者内部形成一个积极良好的科研氛围,发挥教育者的主动性与专业性,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助推,紧跟时代的潮流,开创学校德育教育新局面。
经济文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迫切需要我国培养出富有国家特色的“大国工匠”。职业人的职业技能已不再是当下社会的重点关注,培养职业人的“工匠精神”是我国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国家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场所,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校德育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培养方式,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国家、社会、尤其是各大高职院校经过长期的探讨与系统规划下而成,希望能够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