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勇
(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近年来,受到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抓住对口援建机遇,充分发挥全国19省市资源优势,更好地因势利导,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新疆高校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更关系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
由于少数民族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新疆区域内就业,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近几年民汉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差距一直在8%左右。南疆四地州就业率一直停留徘徊在50%左右。例如2015年新疆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5742人,就业率为88.57%,而占总毕业生人数近四分之一的维吾尔族毕业生仅为79.92%,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难以破解。
对口援疆进一步推动就业工作。例如:天津市援疆资金13.1亿元,实施高效设施农业、手工编织和地毯织架援助项目,促进5万多名妇女就业。吉林省援疆资金3.3亿元,开展“长白计划”培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971名和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613名。上海市援疆资金33.8亿元,累计培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县乡村三级干部等2.3万余人次。山东省援疆资金19.5亿元,新增就业1万多人。广东省援疆资金14.7亿元,带动就业9.8万人。
从以上数据中发现,援疆投入大量资金、项目,随着企业进入确实推进了南疆四地州当地就业,但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作用就不太明显,分析其原因:
一是进疆企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精准扶贫方面作用显著,但专业技能岗位较少,在吸收大学生就业方面极为有限。
二是援疆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方面,建设过程中资金及专业技术人才大多由援助方派入,对当地相关行业发展带动力微乎其微,对口援疆促就业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依然较为落后,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层次低、产业链短,经济拉动推进就业的能力较小,大学生就业机会较少。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企业极少,经济效益差,经济发展仍以农业为主,基本不具有吸收高技能技术人才就业的能力。
新疆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汇聚。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尤为突出,某些人对本民族文化抱有狭隘的自负心态,轻视甚至歧视、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拒绝与其他民族合作发展,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中自信心降低,更容易导致就业障碍,极大地影响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向内地就业流动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就业的范围。
新疆宗教氛围浓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以及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深受宗教影响。“三股势力”在南疆一些地区利用宗教作掩护,在少数民族青年人中煽动敌视、仇视情绪,以宗教为借口进行分裂活动,是对新疆稳定的重大威胁。尤其是宗教极端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较为突出,如生活习惯泛清真化,日常生活中从事宗教活动、穿戴宗教服饰,人际交往中以是否是教徒划分交往,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及就业区域、行业的选择。
少数民族大学生乡土观念重,由于受生活习俗、语言表达、恋土情节等因素影响,大多数愿意选择留疆工作,出现在文化伦理的引导下普遍回流到生源地“扎堆”就业现象。由于他们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常遇到各种非制度性的就业排斥,导致心态失衡,形成了对主流社会的抵触心理,认为就业困难是汉族学生造成的,把对主流社会的抵触情绪演化成为族群之间的对立情绪,给国家及整个社会的安全及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受到语言障碍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大学阶段的学习质量,除少数优秀学生外,综合素质与同类专业的汉族学生、民考汉学生相比差距较大,因而在就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
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依赖性强,缺乏就业危机感、竞争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惯于“等靠要”,欠缺迎接挑战的自信心和面对错挫折的心理准备。他们不仅不能主动创造就业机会,甚至企业专门招收民族学生这样的就业机会也难以抓住。
1、研究制定对口援疆促进就业的专项政策,实现嵌入就业、精准就业。把对口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纳入对口援疆项目规划,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到内地对口就业。
2、在援疆省市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见习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开展针对性对口见习、实习和实训,打通与内地学生交流障碍,既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实习难的问题,又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3、在援疆省市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培训基地,设立援助培训基金,每年定期选派即将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对口培训培养,使其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掌握专项技能,为就业做准备,打基础。
4、用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及困难补助等政策,施行对接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达一定比例的企事业单位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措施。
1、充分利用新疆地缘资源优势和对口援疆大好机遇,根据新疆具体的区情,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此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弹性,进而促进新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
2、提升援疆企业对口促进就业的能力。把对口援疆省市企业接受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当地就业列入省察内容,发挥对口援疆建设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与当地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加快新疆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借助援疆建设给予的资金支持,结合各民族地区具体实际,壮大工业群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吸引更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返乡投入建设。
1、探索建立援疆高校对口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对口援疆高校预科学习的有效机制。在援疆省市院校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基地,尝试开展新疆高校与对口援疆高校分段联合培养或交换生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模式。
2、加快新疆高等教育专业调整进程,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工科学生人数在新疆高等教育总人数中的比重,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
3、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除继续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外,继续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坚持办好“内初班”和“内高班”,逐步扩大规模,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4、大力推进国语教育,扫除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及发展的语言障碍。建议实行“三个计划”即汉族大学优秀毕业生下乡汉语支教计划、师范类汉族大学生下乡毕业实习计划和高校教师上岗前下乡支教计划,支教期间予以补助、计算工龄并予以配套优惠政策支持。
5、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去极端化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新疆就业形势,培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6、创新新疆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发挥网络平台优势,与对口援疆省市(包括援疆高校和企业)对接就业平台,共享就业信息。
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及家庭等全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就业促进民生,民生促进和谐,和谐促进发展,以此推进新疆社会安全稳定和长治久安社会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