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卫华
[摘 要] 学生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更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储备深入开展以生为本的教学行为,真正全面而深入地通过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
[关键词] 教学策略;高效课堂;初中数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推进,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广泛运用在教学过程当中. 为了让初中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应当在教学时注重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主要学习知识的地方,因此课堂的构建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 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学
习提供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随着初中学生知识储备的积累,学生的兴趣开始由外在表象兴趣转向内在深层兴趣. 再分析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我们发现,初中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显得枯燥、单调,因此很多学生对数学并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 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当从源头解决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内在需求,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教学策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等概念的时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图片. 这些图片上的图形都是由线条和面所构成的. 人行横道的斑马线、修建楼房时的钢筋有哪些特点?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和手电筒射出的光线有哪些特点?笔直的铁轨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图片的呈现,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直线、射线以及线段的特点,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人行横道线和音乐指挥棒的长度都是已知的,有两个端点,于是就构成了线段;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和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只有一个端点,另一个方向无限地延长于是形成了射线;而直线指的是没有端点的线条,比如说铁轨,我们看不到它的端点在哪里.
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如同一個无形的泵,不断地涌动和喷发着动力,而教师则需要为学生创设这种氛围与情境,结合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在趣味中生长动力. 当学生能够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时,便可以迅速地沉浸在自主研究的境界之中,这样一来可以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础.
提高学生参与度,发挥初中生
的主体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采用灌输式教学,也就是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一味地向学生讲解课本中的数学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失去了主体作用,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影响学习效果,扼制思维生长. 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真正将学生的参与度放在教学策略优化的首位,以此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认真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
在带领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时,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 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并思考它们是否全等. 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将两个三角形剪下叠在一起,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在画第一条边的时候,已经定好了两个顶点,再画两个角,这两个角也已经确定,那么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也就确定下来了,所以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通过这一环节的探究,能够培养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探究的结果反映出这样的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主动探究,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般而言,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所得出来的数学知识,往往比教师直接讲解印象更加深刻,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讲究提问的技巧,让问题引导
学生探究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大多数情况下,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也是驱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动力和方向.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之后进行回答,共同探究新知. 而且,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锁定思维的目标,能真正迎合学生思维生长的需要. 因此,问题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能够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提问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相反它是一门艺术,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高效课堂的一种策略. 因此教师应当讲究提问的技巧,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主动探究,以此带动课堂效率的真正优化.
以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特点,笔者先在课堂上出示了提前剪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顶点为A,底边为BC. 随后把边AB叠合到边AC上,这时点B与C重合,并出现折痕AD,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提出问题:△ADB与△ADC有什么关系?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经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得到了这样的结果:△ADB与△ADC重合,∠B=∠C,∠BAD=∠CAD,∠ADB=∠ADC,BD=CD. 通过这些结果,笔者再引导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特点进行猜想: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2.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随后,笔者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三线重合,如何用数学语言证明?以此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的时候,需要注意把握技巧,提问要以引导学生作为主要原则. 问题不可以过多,太多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问题不可以过难或者过简单,难度适中才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改变教学的方式,彰显数学教
学课堂的魅力endprint
教学方式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教学方式的选择,对教学效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好的教学方式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因此想要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应当从教学方式着手,不断创新改变,彰显数学课堂的魅力.
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内容,笔者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确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利用对比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首先,笔者给学生一个二次函数“y=a(x-h)2”,并让学生对a>0和a<0两种不同的取值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无论a大于0还是小于0,二次函数y=a(x-h)2的顶点坐标均为(h,0),并且对称轴都是直线x=h. 当a>0时,抛物线的位置在x轴的上方,抛物线开口方向向上,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h时,最小值为0. 当a<0时,抛物线的位置在x轴的下方,开口向下,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h时,最大值为0.
通过对同一坐标系中作出的两个函数图像进行对比,能夠让学生明确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并找出二次函数的规律.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种简单高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法等等. 这些方法巧妙合理的应用不仅满足了学生对课堂的需要,还将方法慢慢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同的方法引领下促进思维广度的达成,促进思维深度的递增,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促进数学思想的渗透.
注重作业的布置,帮助学生巩
固所学知识
作业是为学习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利用作业来帮助学生加强课后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也通过作业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是很多教师通常把作业与练习题画等号,也就是说每次布置的作业都是很多的习题,将作业打造成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 因此,这种作业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敏锐的数学思维,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丰富作业的形式,优化作业的精准度、分层性.
比如说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时候,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了一项讨论型的作业. 具体内容是这样的:现在有一块形状为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碎成了两块,并且是拦腰截断摔碎的. 现在如果我们要到玻璃店去照原来的形状重新配一块玻璃,需要把两块玻璃都带过去吗?假如只允许带一块玻璃,应该选择哪一块?这个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非常的新鲜,也很有趣,于是大家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有的学生说应该带两块,有的学生说不需要,只带一块就可以. 在笔者的引导下,大家最终确定了带那块包含两个角的碎玻璃即可. 此时笔者顺势向学生渗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式. 显然,这种类型的作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作业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加以思考和运用. 合理的作业,不仅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
打造高效的课堂是帮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同时也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责无旁贷,因此更加要将数学高效课堂真正地落实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