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课是中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对于初中音乐教学来说,“节奏教学”是其中较为核心的部分,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的提高是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关键因素,音乐节奏感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演唱水平和乐器演奏水平。因此,教师应重视音乐课中的节奏教学,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文就结合初中音乐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初中音乐中的“节奏教学”策略,希望对相关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中学音乐;节奏教学;理论研究
一、 引言
音乐节奏是指,把一段无序的节拍流组合成不同的模式,对长短不同,经常重复的不同部分进行整合,包括音乐旋律进行中音阶、音符或者音节的长短和强弱等。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是音乐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音乐知识。
二、 节奏教学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骨架”,要想学好音乐,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节奏感。目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的歌唱能力以及乐器演奏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的“节奏感”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综合音乐水平的提高。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节奏教学”的重要性,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
三、 关于中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教学策略探讨
(一) 节奏教学要注重“循序渐进”
对于非艺术特长的初中生来说,通常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节奏训练,对于他们来说,“节奏”是比较陌生的一个“专业词语”,并且在进行“节奏练习”的时候,因为不能够把握每一个小节的时间,分不清楚“强拍”和“弱拍”以及“休息符”等而出现紧张和畏难的情绪。这是学习“节奏”的正常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太过“急于求成”,对于学生的“节奏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
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行进之歌》中的《一二三四歌》,是一首节奏感非常强的曲子,节奏比较活跃,速度也比较快,非常适合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这首歌的节奏特点是附点音符和四分休止符以及口令的巧妙运用,在教学中,应首先让同学们多听几遍曲子,让学生反复的感受乐曲中的情绪,对曲子中附点音符和四分休止符出现的位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再一句一句的教唱,直到学生把节奏音准唱好;最后再由学生自己演唱,有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判。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使学生在理解乐曲的基础上,掌握“节奏”方面的知识。
(二) 结合“身体律动”来进行节奏教学
音乐的三要素为节奏、旋律及和声。节奏和韵律往往是分不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节奏”和“韵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中“节奏”与“韵律”的关系,提高“节奏教学”的效果。“节奏”最开始是在人们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这说明“节奏”与身体的运动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初中生活泼好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学生的“身体”律动,来进行“节奏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节奏”和“律动”中蕴含的美感。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中的《大海啊,故乡》这首曲子时,可以让学生手拉手、背靠背、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摇曳,体会音乐中表现的大海的意境,另外可以再创作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小碎步、波浪手等),或者让学生做出缓缓划船的动作,对学生进行舒展、轻盈的韵律训练,使学生结合乐曲的内容以及自身的身体律动来体验“三拍子”节奏的特点。
(三) 结合对歌曲的“聆听和演唱”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节奏通常都是与具体的歌曲分不开的,在音乐教学中,应当注重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在对音乐的聆听中,感受优秀的乐曲中蕴含的节奏特点,提高学生的节奏分辨能力。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欧洲风情》的欣赏课中,可以让学生对《友谊地久天长》的“四拍子”和“三拍子”两种风格进行欣赏,感受节奏的变化对于音乐情绪表达的影响。
另外,通过对歌曲的演唱,也是训练学生“节奏感”的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在歌唱过程中,可以教会学生通过运用气息、轻咬字头、增强音量等来强调节奏的歌唱技巧,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强烈地体会到乐曲中隐含的节奏,并增强学生的歌唱表达能力。
四、 总结展望
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音乐对于一个人的重要作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节奏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循序渐进”,结合“身体律动”来进行节奏教学,结合对歌曲的“聆听和演唱”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对于节奏的掌握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音樂能力,提高初中音乐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进.针对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18,38(05):185.
[2]李萍.论律动在中学音乐教学课堂上的有效应用[J].高考,2017(36):264.
[3]李秀红.中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随感[J].现代教育,2012(08):88.
作者简介:
徐璐,吉林省延边市,图们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