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适能理论下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发展综述

2018-01-23 09:23程志豪
读天下 2018年16期
关键词:健康体育教学发展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健康体适能”理论下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体适能融入了学校体育教学领域。旨在加强体适能与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更加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体育的终身化、个性化和健康化进程。

关键词:体适能;体育教学;发展;健康

随着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适能教育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是教育提升广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组成。引入并实施体适能教育,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锻炼,发展学生的体适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体适能概念形成的社会背景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体育界提出终身化、个性化、健康体适能的教育计划,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一方面,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在急剧下降:(1)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人数从1991年的42%下降到1995年的25%;不能有规律的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学生约占该群体的一半;(2)体育课每周时间不到1.7小时;(3)体育课常常由对体育不感兴趣(或不合格)的学科教师任教;(4)在许多州,体育必修课在不断减少。

另一方面,社会变迁给整个美国人的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1)工业化、信息化社会使得人们深感日常生活和工作充满了竞争,人们不断承受着强烈的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2)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运动机会越来越少,产生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运动不足”或“肌肉饥饿”症;(3)以肥胖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病正构成美国人健康的主要敌人。(4)国民医疗保健费用大幅增加,使国民经济背上沉重的负担。据资料介绍,1982年国民医疗保健费用是2,866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9.8%,1996年达1万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8%。(5)老龄化已经到来,如何使老年人健康、快乐地度过晚年,是老龄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1990年美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2.2%,1996年达到12.8%。(6)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水污染、空气污染、环境破坏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社会对健康和体育的渴求向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成员对体育的需求就成了现代美国学校体育面临的新课题,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台的。而我国也面临着以上的各种情况,因此,体适能计划也应提上日程,并尽快加以实施。

二、 体适能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适能定义为: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体适能因个人的需求不同分为运动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前者主要包括:速度、反应、爆发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等,这是运动选手为在竞技比赛中夺取最佳成绩所追求的体适能;后者主要包括:心血管耐力、体脂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及柔韧性等素质,这是一般人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并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所追求的体适能,基本涵盖了学校体育追求健康的目标。

显然,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健康体适能。要维持活跃的生活方式,经常运动。因此,不分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每个人最基本的关注和目标,就是要达至合理的体适能程度。构成体适能的要素包括:(1)心肺耐力:指心脏、肺部和循环系统为运动中的肌肉提供氧气和养分的效能,又可称为“有氧能力”。亦指大肌肉或全身的运作,可在长时间内作中等强度活动的能力。(2)肌力耐力:肌肉的適能是肌肉组织的最佳活动功能:肌力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产生高度力量的能力,肌耐力是指肌肉在长时间内不断产生出低至中度力量的能力。(3)身体组合:身体组合的意思是全身重量分成两部分:净脂肪重量和无脂肪重量。当人体体脂百分比过多时,我们的健康和机适能就会受到相当大的威胁。(4)柔软度:指肌肉关节能移动至最大的伸展范围的能力。促进柔韧性最好的运动方式是伸展。(5)神经肌肉松缓能力:指能减低或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或收缩的能力。(6)抵抗疾病的能力:它取决于遗传因素、卫生习惯、合理的饮食、适宜的体育锻炼、充足的休息和放松。

三、 “体适能”概念对运动锻炼的影响

运动健身或称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是体育运动领域中的两种境界。其目的、方法、手段都有所不同,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提高健康水平,其运动负荷和运动形式都与运动训练有着很大的不同。既然衡量健康水平的标准不能局限于没有疾病,那么“体适能”的概念就由此而产生。对维持生存活动的适应是体适能的最基本状态。而对体育竞技和运动竞赛活动的适应是体适能的高级状态。运动健身所追求的体适能则是以适应运动锻炼和娱乐为目标的。在我国,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时所关注的是身体三围的变化和肌肉的某种改变,而美国人更注重他们体适能水平的提高。美国人从事体育锻炼时也经常给自己设定目标,如一月份跑了50英里,二月份则要努力跑到70英里等等。这体现了他们不同于我们的体育观,即以体适能概念为代表的运动生物学观点。科学的运动锻炼就是利用合理设计的运动刺激,突破身体维持恒常性的机制,诱使身体产生抵抗力以对抗和适应身心受到的强烈的运动刺激。此种情况一再反复就会使身体产生较强的对抗运动刺激的适应能力,这就是体适能的提高。同时,科学设计合理的运动刺激本身就要求对运动主体的体适能水平进行估计和测量。

四、 发展学生“体适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我国正处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即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体适能教育计划,是为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设计的。因此,发展学生体适能在体育教学中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学生体适能必将引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变;有利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进程;也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顺利实施。

(一) 发展学生体适能是学校体育教学新的发展方向

1. 对体育教学对象和教学分类的影响。依据学生自身条件及体适能的划分,我们目前所需的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运动(提高)和健康(促进)两大方面。而前者又应分为:(1)高水平运动队。这一部分其实可以理解为是理论上对体育课程的拓展活动;(2)专修班或提高班或俱乐部。这是针对那些对某项运动有天赋或有兴趣并在运动素质方面高于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这类学生也可分为数个层次,而划分的基础应来自刚进校时的(或许是每年度的)体检和身体素质测验;所以我们在划分时应该注意到一些特殊人群的划分,例如肥胖、残疾等心理、身体疾病。

2. 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影响。发展学生体适能给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目标:即帮助学生发展有助于形成体力充沛、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通过教授和应用健康体适能概念达到终身体育活动的目的。在发展学生体适能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的价值,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懂得怎样设计和实施个人健康体适能计划,充分体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 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影响。健康体适能教学着重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其特点是突出知识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增加发展健康体适能素质的基础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对改善有氧体适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作用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营养与体育活动健康的知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健康体适能的概念、重要性、运动原则和锻炼方法。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是以要发展的具体健康体适能内容而定的,多是一些具有终身锻炼价值的有氧活动,比如慢跑、舞蹈、自行车、器械健身以及一些经过改造过的竞技运动项目小场地足球、篮球、排球等。

4. 对教学方法的影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发展学生的体适能则以学生为主的自主锻炼,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兴趣促进终身体育能力和健康行为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角色,在自由开放的活动与学习中转变成了学习的“媒介”之一,成了学生的运动伙伴或健身、健康的指导者。从而对教师收集外界信息补充教学和分析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5. 对教学评价的影响。传统学校体育的评价,是通过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评价主要强调与技能或运动技术相关的体适能,采用统一的标准,對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这种评价的弊端表现在只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发展的评价,使学生看不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对自主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发展学生体适能的教学在评价的目标上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学习为主,强调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价和过程评价,评价的内容主张多元评价,包括认知、情感和健康体适能三个方面,在权重分配上向学习态度、健身知识的掌握和努力程度倾斜。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终身体育活动态度和习惯。

(二) 发展学生体适能有利于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就是在坚持常规体育课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自主锻炼的空间,但如何吸引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进行自我锻炼,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只有在学生充分认识到健康对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时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而这种认识取决于学生对健康体适能教育本质的认知程度。

(三) 发展学生体适能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

发展学生体适能和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指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中身体成分指标(身高/体重)、心肺功能指标(台阶实验)、坐位体前屈、肌力、耐力都是健康体适能的要素。因此,大力发展学生体适能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基础。

(四) 健康体适能理论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独立体育锻炼态度、能力等进行培养。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在体适能教育的影响下,让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体育能力、增强体质,还可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五、 小结

“体适能”概念是由西方运动生理学界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衡量人体体质健康水平的一个指标,也是运动训练新思想的一个指导性的概念。“体适能”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在追求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效果的过程中能够站在更加科学、客观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和处理问题。发展学生体适能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更好地解决了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价值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健康要求的主动性和对社会健康的责任感,为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源泉和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乔畅.“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作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02).

[2]李辉,侯雪菲.农业院校体适能课程建设路径优化研究[J].山西农经,2017(24).

[3]王放.基于体适能教育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

[4]谢佩娜.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5).

[5]黄兴华,李小娟.研究生体适能拓展课程对应用型人才综合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19).

[6]关克,王学筠.高校体适能课多元化模式教学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09).

[7]陈天霞,等.高校体育教育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思考.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3).

[8]高翔.广州市3~6岁幼儿技能体适能模型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6(06).

[9]刘磊矗.论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重心的转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02).

[10]颜昶.论培养“行动能力”的学校健康教育[J].体育科学研究,1999(01).

[11]黎雅菊.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

[12]崔久剑.体适能理论与量化管理协同创新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6(03).

[13]杨晓艳.高校应急体适能课程设计思路初探[J].体育风尚,2017(05).

[14]张健忠,等.美国高校“体适能与健康的原理与应用”探讨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作者简介:

程志豪,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健康体育教学发展
区域发展篇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