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内容摘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质量,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就能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考,尽快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境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设置疑问来驱动历史教学,从而创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历史 课堂教学 疑问 有效性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下,如何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有效性,无疑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关键问题,朱熹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问题驱动教学的作用,巧妙地设置疑问,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建高效课堂。
一、引趣设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而导入语的设计,在一节课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语可以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引人入胜,激发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新文化运动》这节课时,针对高二文倾的学生,在导入语的设计上,我选择了学生最关注的话题——高等院校,并且用了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导入新课,设计如下:“同学们知道目前我国文科倾向排名第一的是哪所大学吗?——生: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有一湖一塔,同学们知道吗?(展示幻灯片图片)有哪位同学曾经参观过北大,可以讲讲你的感受吗?(生……);碧波荡漾的未名湖、独具匠心的博雅塔无不渗透着燕园厚重古朴的人文气息,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北大走在思想文化的最前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生:新文化运动时期;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教师善于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素材,巧设疑问,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
二、探究生疑
有效的教学问题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环节,帮助他们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甚至激励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并自主思考、自主解答,实现良性的教学互动与课堂生成。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探究讨论,小组之间合作并在教师的及时指导下很容易把这几个问题轻松解决,在探究过程中,我以“抛砖引玉”的形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的表现十分踊跃,如有学生提到“《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口号能贯彻下去吗?”“《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有了这么先进的方案,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还会失败?”等问题的提出既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也充分发挥了问题驱动课堂的功效。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力。
三、合作释疑
伴随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我校也积极开展了“自主 互助
展示”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且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互助互学,集思广益,合作探究,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这一环节,我以“审视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碰撞与冲突”为主题,设置三个观察,划分三个小组,通过出示材料和问题的方式,分配任务,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设计如下:
观察一:民主科学与专制愚昧之争
阅读课本并结合史料,思考:“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具体含义是什么(简练概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为什么陈独秀说只有这两位先生才能救中国?(结合背景思考)
观察二:新道德与旧道德之争
阅读史料思考,唐烈女为了名节而自杀,她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结合课本思考旧道德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打倒孔家店”?
觀察三:新文学与旧文学之争
阅读课本并结合史料,找出胡适、陈独秀、鲁迅对文学革命的贡献?思考推广白话文有什么好处?你认为该不该抛弃文言文?
本堂课学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尤其各小组结合所讨论的主题给自己起的名字,一组:德先生与赛先生组,我给简称先生组,二组:无形的杀手,特别有创意,也很贴切,旧封建礼教杀人于无形,三组:笔尖上的战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个名字起的更妙,由此可见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分享成果,学会共处,使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
四、拓展激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它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倡导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本学科强烈的时代特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问题为驱动,恰到好处的设置疑问,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探究生疑,并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合作释疑,当然缔造高效的历史课堂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教师积极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加强理论指导,总结经验教训,丰富教学实践,不断努力,再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7期.
[3]《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9期.
[4]
加里·D.鲍里奇,鲍里奇,Borich, et al.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5]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陈爱苾.多元智能理论与“问题解决”教学[M].开明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