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自主意识 提升学习效度

2018-01-23 10:37周亚美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教学思考

周亚美

【摘要】本文通过对《乘法分配律》三个片段的分析,提出教师应创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结构的教学流程,重视学习的策略性和承载性,通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 教学案例 教学思考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17)12A-0089-02

课堂是学与教的和谐体。教师的灵活引领和精准掌控是教学得以优化的核心,也是理想课堂的灵魂;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用自己的经验、认知储备以及各种思维方法促进学习的深入,强化学习的推进,使学习充满情趣,洋溢人性,流淌着智慧,进而极大限度地改善教学的质态,提升学习的效度。本文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学生多维度参与学习的益处。

【片段一】激活认知储备,明理模仿

师:请看投影,将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告诉你的小伙伴。

生1:夹克的单价是65元,裤子的单价是45元。

生2:图中的问题是“买5件夹克和5条裤子一共要用多少元”。

生3:也可以说“买5套衣服一共要多少元”。

生4:这个问题不科学,有两种方案。

师:是吗?是哪两种啊?请同桌交流。

生A:老师,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啊?

生B:这个我来告诉你,一般来说1件上衣和1条裤子合起来就是1套衣服。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那5套衣服的总价你们会算吗?试试看。

生1:65×5+45×5=550(元)。

生2:(65+45)×5=110×5=550(元)。

师: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的汇报,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我发现结果一样,说明这两种方法都是对的。

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65×5+45×5=(65+45)×5。

师:你的想法很有新意!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小组讨论研究。

生:一种是先算出5件夹克衫的总价,再算出5条裤子的总价,最后合起来就是5套衣服的总价。另一种是先算出1套衣服的总价,再算出5套衣服的总价。

生:我还可以不用衣服来说明。大家请看65×5+45×5,是不是可以理解为65个5加上45个5,就是(65+45)个5,这不就说明是相等的吗?

生:我也有新的思考,(65+45)×5表示5个(65+45)相加,也就是5个65和5个45相加。这样也能证明两个算式相等。

【教学思考】数学课堂不只是接受,还应该是自我的觉醒,更应该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再次交互与转化,并最终使学生成为获取认知的最重要的力量,让课堂充满积极思考的气息,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勃发的态势。案例中将部分问题的设计权、解释权都让位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与积累之中。

让学生解读主题图,使学生的学习焦点都集中指向问题,促使课堂走向高效,使学习更加有效。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解读“1套衣服”的意义,让部分学生能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补充,节约了时间,让学生在自我的群体中学会消化、学会吸纳。特别是案例中让学生解析算式的片段,对算式关系的新解读、新把握,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凸显了学习的能动性,优化了明理模仿功效的迁移,让学生在一种你追我赶的架构中使思维更加活跃,实现学习由“学会”走向“会用”。学生之间的经验和智能交汇,无形之中增强了他们的问题意识,激活了自主、合作等行为,呈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良好格局,使知识学习不再唐突,使课堂更具魅力。

【片段二】拓宽认知视角,仿中生悟

师:前一阶段的学习很有成效。你能模仿写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一组算式吗?试试看。

生1:28×5+38×5=(28+38)×5。

……

生2:老师,我有一个等式,爱×数+爱×学=(数+学)×爱,可以吗?

师:大家快看,你们认为可以吗?

生3:不行!我们应该是写算式,要有数字,这个全是文字。

生4:可以!这也是一个等式。你看,假如爱=5,数=65,学=45,这不是和刚才的一样吗?

生5:对!看来我们也可以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生6:我想既然文字可以用,那么字母也可以用。比如(X+Y)×H=X×H+Y×H。

生7:▲×☆+□×☆=(▲+□)×☆。

生8:(甲+乙)×丙=甲×丙+乙×丙。

……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灵活,一下子写出这么多等式。它们所反映的特征是一样的吗?在小组中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相互交流对等式的解读,逐渐梳理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思考】问题意识、研究态度、创新精神,是人类智慧的灵光,以此渗透到学习中来,能改善我们求知的心态,提升学习的状态,让小学数学课堂绽放出智慧的光芒。课堂因学生的积极主动而倍加精彩,学法因逐渐内化而愈加有效。引领学生心驰神往地投入学习中,让学生全力参与学习竞争和比拼,是数学课堂的理想追求,也是打造人性课堂的有力举措。

案例中给学生自由的时空,给学生尽情表演、解说的权力,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精彩,更重要的是学生那份自尊和自信的存在。因为放手,我们领略到学生求异思维的光彩,学生不同视角的解读让乘法分配律不再抽象和空洞,也不再模糊和混沌,它会永远存在学生的鲜活例子中,文字、符号、图形、字母等不同表达方式,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把握更加深刻。在那一个个奇妙的等式中,实践是扎实的,感知是丰富的,印象是深刻的,记忆也一定会长久。

【片段三】拓展知识运用,创新升华

师:经过学习,你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吗?请思考后解答:①(125+7)×8,②(125×7)×8。

生1:(125+7)×8=125×8+7。

生2:这种解法是错误的。因为算式是求125与7的和的8倍,而变化后只有125的8倍,所以正确的是(125+7)×8=125×8+7×8。

生3:是的。我们在分析这类题目的变化时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每一个数字都要乘共同的因数。

生4:(125×7)×8=125×8+7×8。

生5:又错了。括号内是乘法,而乘法分配律的括号内是加法。

生6:你看得很细。这个应该化成连乘,应该用乘法结合律。

师:刚才大家的研究很棒,其中暴露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也要多吸取教训,避免在以后的运用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教学思考】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领悟认知,并在运用中发展认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加速建构,实现知识的有效储备。案例中将练习变成学生的实战场,让学生自己交流,自主反思和解读,并将评价的话语权让位给学生,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集中精力审视同伴的思考和解答过程,学会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去解剖成因,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把握,促进认知的升华。

总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从学习的“观摩者”变成实践者、活动的承载者、过程的生成者,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架构的课堂流程,为学生快乐学习、和谐成长增添活力。教师要高度重视学习的“策略性”“承载性”,通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

(责编 林 剑)endprint

猜你喜欢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教学思考
基于学情,把握本质,深层建构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小学阶段《乘法分配律》的有效教学策略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乘法分配律》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