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兴文
[摘 要]深度时政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教师应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标准,避免走进误区。教师要推进时政教育走向深入,就要精选材料,提升时政话题的价值性;合理引导,提升时政解读的思辨性。这对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时政教育;高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4402
引导广大高中生深入了解重大时政的本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师的应有担当,对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对深度时政教育的认识。
一、搭建推进时政教育走向深入的平台
近年来,笔者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高一年级开展了深度时政教育实践,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时事开讲
形式是两位学生一组,轮流上讲台播报时政。播报内容为2~3条近期的重大时政或有影响力的事件,所播报的内容无须相关也无须解读。此阶段以2~3个月为宜,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挑选有价值的时政,并渗透选择重大时政和热点话题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筛选重大时政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信用卡、支票、外汇”时,学生播报的时政是:“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将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人民币初始权重为10.92%,超越日元与英镑,紧随美元和欧元,成为其中第三大储备货币。”学生播报之后,教师适当介绍人民币加入SDR面临的风险,以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
(二)时事评讲
形式是两位学生一组,一位学生播报,一位学生评点。播报内容为1~2条近期的重大时政或有影响力的事件,一位学生播报事件后,另一位学生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两位学生分析后还可以邀请对该话题感兴趣的学生做进一步解读或者补充。此阶段以2~3个月为宜,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剖析事件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有选择地对学生的点评进行再点评,引导学生辩证、理性地看待事件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比如,有小组选择播报的时政是:“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点评的学生进一步解读:“特朗普表示,美国将开始协商新的条款,可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甚至缔结新的气候协定。但条件是,必须‘对美国公平。特朗普抨击了《巴黎协定》对发达国家每年筹资1000亿美元支援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并进一步指出为了将美国的经济增速提升至3%~4%,美国需要一切形式的能源。”教师通过对学生观点的梳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三)时事串讲
形式是将多个时政事件通过一定的关键信息串联起来。多位学生结成时政小组开展专题研究并形成相关报告,张贴在宣传栏供其他学生学习,选派本组1~2位学生上讲台介绍主要研究成果,并进行答辩。此阶段应不少于3个月,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学生专题研究的方向,并对学生的答辩环节进行现场评估和调控。比如,食品安全、污染、贫富差距等阴暗面是学生容易感知的社会现象,也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串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事件本身,要进一步分析事件出现的多方面原因,通过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思路比较,引导学生从生产者、消费者、监督者,制度、法律、道德等多角度探究问题解决的办法。教师此时的作用是,通过对相关事件的再分析,引导学生增强政治使命感和政治正义感。
二、推进时政教育走向深入的措施
深度时政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精选材料,提升时政话题的价值性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选的时政话题是开展深度时政教育的源头活水,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依托。学生在时政选择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针对性差。时政材料的选择既不联系教材知识,也不联系生活实际,缺乏逻辑主线和整体安排。结果通过对时政材料的学习,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对时事的认识,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时政的困惑。二是材料过泛。把大量的时政材料罗列出来,统统在课堂上播报或者在宣传栏中张贴,没有对材料的有效性、实效性做出分析,学生在阅读学习时不但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三是缺少思想。部分学生选择的时政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其他学生已经播报过且没有新观点的内容,这种时政材料营养不高还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笔者认为,时政材料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重大性原则。要选择国内外的重大时政,如国内部分应选择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新的法律实施、政府的重要举措、重大科技成果、重大外交活动等;国际部分应选择对眼下人类发展困境和未来发展方向有影响的事件,或者事关全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发展问题和全球治理难题的突破等。二是针对性原则。时政材料的选择应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一点”就是要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面。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坚持将“一点四面”作为时政材料选择的标准,才能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三是时效性原则。时政材料的选择既要注意时间,注重新鲜度,又要把握好时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整体效果,尤其是要处理好时机和效果之间的关系。
(二)合理引导,提升时政解读的思辨性
王夫之说:“意尤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时政本身的“意”,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学生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然而,不少学生在时政解读的过程中不能反映其本质,对于提供的时政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抓准。学生在时政解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解读材料偏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往往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能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立意往往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二是立意先入为主,不顾情况已发生了变化。受时间、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及阅历等的限制,一些学生对时政材料解读的立意有的已经陈旧,论证的观点已经不适合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三是分析材料欠理性,偏执一端以为全局。这一现象尤其是在对国际时政中的国家利益摩擦、国内时政中的社会阴暗面解读时更加突出。对于这些问题,学生解读的观点往往缺少思辨性,不仅提炼的观点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
因此,在开展深度时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在讲前、讲中、讲后做好指导。我们认为,教师在指导和参与点评的过程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方面:一是“稳”——牢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提高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时政解读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准”——追求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准确表达时政的本意、理性探寻事件的背景或原因、客观推断事件的影响,是时政解读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达到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准”字才有可能得到保证。三是“深”——坚持核心素养引领。通过深度时政教育,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养基础。四是“新”——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高中生必须学会面对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的新挑战、新问题,时政事件的解读要体现时代特征和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和實践,提升分析和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时政教育的浓厚兴趣是开展深度时政教育实践的有利条件,但任课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通过科学备课,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以获得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为开展深度时政教育赢得时间和空间。
(责任编辑 袁 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