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项成东):
“隐喻研究”专栏
主持人语(项成东):
自1980年Lakoff和Johnson发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国内外隐喻研究风起云涌,已经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有些学者把认知隐喻研究称为当代隐喻学。认知隐喻理论为语言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思维格,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可以解释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等。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映射并非任意,而是受人的体验性制约。体验性假设强调人的身体在物理语境下对人的认知基础和构造所产生的作用,这与笛卡尔身体-心智二元论恰恰相反。该假设认为,身体影响心智,心智具有体验性,因为身体特征(包括感知系统、动觉系统以及物理世界和文化世界之间的互动)对心智的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隐喻基于身体经验和文化经验,同时又受身体经验和文化经验的驱动。因此,对隐喻进行跨语言系统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认知模式中存在的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
近40年来国内外隐喻研究成果出现井喷式增长,每年成果日益递增,形成一股隐喻热潮。为了顺应并推动这一研究趋势,本期特别推出“隐喻研究”专栏,为研究者提供发表真知灼见的平台,以期为国内隐喻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专栏选取了三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探讨隐喻研究关注较少或关注不够的领域,从涉身体验、文化认知、政治话语等不同视角对隐喻进行深入研究。孙毅和张瑜的《汉英植物隐喻管轨的“同”博观与“异”微探》通过对意象的对比从涉身体验和文化特异性的双重视角分析人们对植物认知的趋同与分歧,弥补了国内对植物隐喻研究的不足。项成东和姚磊的《隐喻解读与文化认知——以政体的跨文化解读为例》从文化认知的接受和解释层面探讨隐喻解读的跨文化变化以及文化认知的分布模式,拓宽了国内对隐喻研究的广度。张蕾的《政治话语中建筑隐喻的未来建构》以中美领导人代表性政治话语为语料,探讨建筑隐喻如何在政治话语中构建未来,如何传递交际者的交际意图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作用。这三篇文章既有理论思考,也有实例分析,彼此互为补充,互为参考。希望本栏目能引起同行的关注,引发更多的相关话题讨论,以推动国内隐喻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