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经营伦理中“单纯”理念探微

2018-01-23 01:46刘庆红
伦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稻盛经营

刘庆红

引 言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企业经营之中,充分吸收传统的东方文化的精髓并将之运用于企业实践,取得了非凡的成果。不仅形成了自身的人生哲学体系,而且形成了企业独特的经营伦理思想。究其经营伦理思想,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单纯”理念,也即“细微处有神灵”。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细节体现着整体,整体又寄望于细节。在企业的实践上,较之于抓全貌,更倾向于从非常细微处的地方着眼。着眼于细微处的精益求精便是对企业的生命的责任。这是基于企业经营中稳定、发展与创新的目的,是以企业的“经营”为前提而对企业的要求。没有“经营”便谈不上企业的存在。但只注重“经营”,即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似乎并不构成真正的企业。所以,稻盛和夫提出了“敬天爱人”“利他”的经营伦理思想。在其经营伦理思想里,“经营”是前提,但伦理思想是经营的制约和目的。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其伦理思想的范围内展开,而其伦理思想又是企业发展的最高目的。他的经营伦理思想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企业多年来一直处于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态势,呈现出蓬勃生机。

一、稻盛和夫经营伦理“单纯”理念的内涵

稻盛和夫经营伦理中的“单纯”理念贯穿整个企业的发展。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便是“细微处有神灵”[1](P18)。“细微”是“神灵”的前提与基础,“神灵”是“细微”的必然结果与目的。“神灵”在此有两层意思。一是绝对力量与绝对意志,即神圣(holy);二是品质与价值,即神妙(excellence)。绝对力量与绝对意志,是通过对事物的永不放弃、冥思苦想,努力钻研、不断实践而得以体现,其结果是获得某种高尚的品质与得到极大的创造性的价值体现。

“单纯”理念在企业的经营中,从内涵上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品与企业的关系;二是人与产品的关系;三是人与企业的关系;四是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从产品与企业的关系来看,产品是企业的最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创新与发展,必须得不断地朝着完美的技能、完美的产品、完美的服务跟进,呈现匠人的技术和完美的品质。产品对于公司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决定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从人与产品的关系来看,产品的设计、生产、改进、服务等等主导的因素是人,而追求匠人之技术、完美之产品,关键在于人的认识程度与实践行动。稻盛和夫推崇“神奇宿在细节处”,认为细节往往决定着事物的本质,美好事物的产生决定于注重细节的严谨的态度。完美的产品必定是在美好的细节中产生,这便要求人对于产品要有审慎的敬畏之心。而美好的产品,一方面是对客户的承诺,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神圣的责任与使命。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稻盛和夫再将其渗透到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中,并以“爱人”“利他”的伦理思想作形而上的指导。在稻盛和夫的经营伦理思想里,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不仅仅是追求企业的品牌与效益,而是“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作贡献”。且经营企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是要维护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在个体的心里装着他人,在企业的观念里装着社会,这便是典型的“爱人”与“利他”的理念的具体化。所以,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人与企业的关系。在稻盛和夫的“单纯”理念中,人与企业的关系,不仅仅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而是个体与个体并列成的整体,整体中又赋予个体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并”是日本文化里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要做到在细微的个体的人中包含整体,也就意味着从一开始在所有的个体当中已经考虑到了整体。在与公司的关系中,是一个懂得珍惜、在意公司前途与命运的人。如果个体只是靠公司实现自己某种外在的欲望,如财富、职位、名誉等等,则构不成整体的一部分。就如建房子,初建时就会考虑到将来与周围的邻居房子之间应该保持的舒适间距问题,而不是将整个宅基地占得满满的。这个“间”便体现着“单纯”理念,在日语中,表达人与人的关系的词叫“间柄”,这个“间”不仅是人与人的距离,而且体现着人与人的相互在意、体贴、关怀与感应。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公司的关系,皆是建立在此“间”的理念上。以“爱人”“利他”为前提,又各自保有审视性、自主性与独立性。虽然具备了独立性,却又能很好地考虑到与整体之间的必要关联。以“爱人”“利他”为前提,在企业的整体氛围中,人与人之间,因为是相互在意的、体贴的,所以即便大家都平等,没有主从关系去约束或强制某一方服从,也能够实现相互间的和谐。当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了对整体的理解后,他们所形成的企业自然而然也就能够保持和谐,进行团队协作。由细微的个体组成的整体,是一个“并列聚合”状态,绝非是从集团领导者到公司中层再到组织到个人,这种垂直管理的组织状态,是一个聚合体的状态,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保持着对等关系。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来说,当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企业都拥有对整体社会的理解后,所形成的社会自然也就能保持和谐,进而打造理想的社会环境,提升社会的创新力。稻盛和夫将“为社会、为世人作贡献”作为体现公司存在价值的出发点,亦是公司经营的最高善的目的。而确立这一核心思想的基础是“微”,即“作为人,何谓正确”。稻盛和夫认为公司经营也要贯彻正道,自始自终要做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要做好事善事,而且,为了让好事结出好的成果,必须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必须不间断地钻研创新。他将企业的经营与人的生存相互融合,从伦理的高度去确立企业经营的目的。在稻盛和夫的经营伦理思想中,作为公司,对与错、善与恶的标准是以企业的最小单位“人”为认识的出发点来进行探讨。“作为人,何谓正确”首先以对人的认识的本体论原则作基准。稻盛和夫顺着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提出了一系列连续性的哲思,即心法(关于人的素养与品质的养成,也即“人的本体论”)、活法(关于人对良好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的获得的探索,也即“实践理性的认识论”)、干法(关于人对于人生目的及价值实现的实践路径,也即“实践经验论”),从而确定何为人的正确性,并从形而上学上将“敬天爱人”“利他”作为企业经营伦理思想。稻盛和夫认为,要发挥集团的功能,产生成果,前提是:这个集团瞄准的方向必须明确,集团全体人员必须顺着这个方向形成合力。在企业里,形成这种合力要依靠被称作“经营理念”和“社训”的企业基本规范来实现。其基础就是根本性的思维方式或哲学。

“天”,或者说“敬天”的概念很抽象,但在稻盛和夫的经营伦理思想里,却具体化为“人的行为正确性、有效性”。“作为人,何谓正确”正是对不可琢磨的“天理”的表述。这一哲学思想与孟子的“天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的思想不谋而合。那么,“作为人,何谓正确?”稻盛和夫得出,学习、友善、诚信、公平、正义、勤奋、谦虚、自爱、爱人等做人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并将此视为人应具备的良知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天理,即良知。人达到“天理”的途径便是认识与践行“爱人”与“利他”。而稻盛和夫对于“爱”的概念又不同于孔子儒家思想的“仁爱”、墨家思想的“兼爱”,及西方基督教的“上帝之爱”,也不同于佛教的普渡众生。他的思想,主要定位为“更好的利他即为更好的成就自身”。他的“爱”,是一种共爱共生、和谐共存的思想,具有一种良好的生态伦理发展观,亦是一种“社团主义”的伦理观。

“利他”是“爱人”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他将人的目的,定义为:利他——提升心性——完善自身。也就是说,提升心性,完善自身是“利他”的前提,也是“利他”的目的。“利他”,首先要求“自爱”,而自爱,就需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心性,不断地完善自身。这种思想,是建立以追求“共同善”以“共生共爱”为目的的“社团主义”伦理观之上。而对于作为人的存在的实践指导,他提出了“劳动的目的”。“劳动”是履行“利他”伦理的实践,劳动使人得以生存,劳动创造人生美,创造人生价值,提升自我在此世的存在价值。而“劳动的最高目的”,就是“对社会的责任,贡献于社会”。劳动,不仅满足人作为自身存在的基本需要,而且可以使人不断地超越小我的存在,从而获得社会意义上的大我,从而使人不断地超越自身,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创造性的价值与人生意义。

三、“单纯”理念的外延——中国传统文化

仔细分析稻盛和夫的“单纯”理念,实则深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人的本体认识论;对于企业实践的认识论;处理企业稳定、创新与发展的辩证法则。

1.从人的本体认识论来看,稻盛和夫的伦理思想里处处浸透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和而不争、家国思想

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2]。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美好品格由“文”和“质”两个要素构成。“质”指的是品德高尚。孔子“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2]。“文”指的是,高度的文化修养与知识素养,以及由修养而带来的优雅的风度仪态。所以,儒家思想认为,君子人格的素质应该是仁义道德(即质)与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提升的修养(即文)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可以大受”作为其社会责任与个人价值实现。孔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论语·卫灵公》[2]。儒家思想认为个人价值实现,便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体现。稻盛和夫认为只有“竭尽全力,拼命工作,不断反省”才能实现真正的完美主义。而不断反省则要求人抑制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思想,让“利他”之心活跃起来。这样便可以通过自我的修炼来净化灵魂,从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高尚[3](P15)。”他将人生的目标及企业的目标定位为“不断地为社会、为世人作贡献”。儒家思想倡导君子“和而不争”的处事态度。“不争”,一是指面对诱惑不争利欲;二是指处理人际关系时不与人争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一思想,在稻盛和夫的经营伦理思想中比比皆是。他的“利他”经营伦理便是最好的典范。他说:“在弱肉强食的商业世界里,我频繁地将‘利他’、‘爱’、‘同情’等话语挂在嘴上,于是,就有人质疑,其背后隐藏着什么目的。但是,我压根儿没有利用花言巧语谋取私利的企图,我不过是把自己的信仰如实表达出来,并且自己坚持认真实践而已。”[3](P33)

(2)以人为本、修己安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7]《易经》说的是人们要保持积极进取、发奋图强的竞争精神。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在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和经营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我们必须用理性把这句话灌输进自己的头脑中,即使感谢的情绪冒不出来,也要说服自己……只要实践这一条,就能提升自己的心态,走出幸运的第一步。”[1](P44-45)“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1](P50)稻盛和夫创办、领导的两家公司(京瓷,KDDI)在历次经济危机中屹立不倒,业绩一路飙升,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证明。

(3)义利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观作为人格善恶的评判标准。最早由孔子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的观念。之后孟子又提出了:“去利,怀仁义相接”(《告子下》)的观念。明朝时朱熹则提出了:“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4]在现实生活中,儒家的义利观要求人们克制对物质和欲望的过度追求,积极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稻盛和夫先生在讲述创办京瓷公司的经历中说过,创办京瓷公司“一方面要背负倾家荡产的风险,另一方面因为要光明正大地经营企业,所以在规定的工资之外没有其他收入,也没有什么特权或好处。”“为了让已经成功的事业长期持续地发展,就不能把‘只想赚钱’这一经营者的个人愿望作为事业的目的。”“我无论如何也奢侈不起来,一旦奢侈,就会傲慢,我一直这么告诫自己,我想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5](P12,15)稻盛和夫一直淡泊名利,在企业经营上时刻具有时代危机意识,由危机意识而不断促进企业的创新意识,个人崇尚简朴生活,反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和追求。始终强调自身,时时反省,不忘磨砺自己的人格。

2.从企业的经营理念、工作实践、经营谋略的认识论来看,则将儒家思想中的实用性及将道家思想中的和谐观有机结合

主要包含着以下几点:

(1)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指物自体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二是指宇宙本体与道德伦理之间的联系;三是指求知与修身相一致。就物自体与整体之间的联系来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就宇宙本体与道德伦理之间的联系来看,道家思想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与宇宙的“理”相互协调,应该实现现实生活中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与宇宙的规律的相互统一。就求知与修身之间的联系来看,道家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有为”。宋明理学则认“格物以致知”,既肯定了求知与修身的关系,也明确了两者的区别;强调从事物本身的实践,来认识事物的规律。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始终贯穿在稻盛和夫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的认识之中。比如,他将自然界植物与动物之间生存的规律解释为“共生循环”。他将这种规律引申到企业经营伦理中,形成“共生共爱”的伦理观。“爱”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他爱”,就是包容世间一切事物的普遍性的“爱”;另一个就是“自爱”。如果只强调自身利益的“自爱”膨胀的话,就会加害于他者,结果是导致自己也灭亡。稻盛和夫也强调,自爱是必要的。因为生存导致的竞争是必然存在的,缺乏自爱便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命,但是,这种自爱是应该纳入“共生”的范围之类。稻盛和夫深刻认识市场竞争存在的必然性和残酷性,他所谓的“自爱”便是企业要有竞争意识,这便是用“匠人精神与科学精神”不断地创新,严于律己,但是竞争的前提,不是“利己”,而是“利他”,只有大家一起共生,才能共同发展。这里面包含了典型的“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另外,“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还表现为企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责任。稻盛和夫认为企业活动必须在尊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的基础上进行,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知行合一

宋代陆九渊、明代王阳明心学派的哲学思想即:“心即是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其哲学思想阐明,物我一体论,即身、心、意、知、物是浑然一体的,不可以相互独立地存在。其间是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最高级的“知”,就是知行的统一[6]。稻盛和夫与其他哲学家不同,他同时是一名实干的企业家,他的经营哲学来自于亲身实践。这种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经营哲学,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平衡、完美统一。这便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知行合一”。2014年7月31日,稻盛和夫在杭州报告会上的演讲“经营者应该怎样工作”中指出:“京瓷在创立55周年间,有过各式各样的经济变动,遇到过无数次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解决的因难。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仍然拼命工作,坚持努力经营公司,才使得京瓷一次都没有出现过赤字[5]”。

(3)道法自然

老子宇宙观的核心是“道”。“道”指的是宇宙的自然规律。老子宇宙观的基础就是“道法自然”。这个在稻盛和夫的思想里有着深刻的体现,他说:“放眼自然界,植物也好,昆虫也好,没有哪种生物是懒惰懈怠的,即便是路边的杂草,无论盛夏酷暑,还是隆冬严寒,无不顽强地生长,那么,人也该不遗余力,不停努力才行,努力的目标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宇宙的意志促进森罗万象重生不息”[3](P37)。老子指出,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是遵循着“反”的规律运动变化的。“反”一是指相反的意思;二是循环往复的意思。在稻盛和夫的思想中,他认为,当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路恰好就在那儿。他说:从“不可能”的时点出发,拼死努力,最后神灵也出手帮助,事情便会圆满完成。稻盛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暂时寄存,一切都会归到社会,用于社会服务。稻盛和夫的“水库式经营”理念:让自己的经营有余裕;“阿米巴经营”:放空自己,重新获得灵感,等等。这些思想,无不是老子的“无与有”的思想的体现。而对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他认为,人生的道路、工作的创新、企业的发展等等,一切皆体现在对“细节”的完美追逐中。他说“神就寄宿在细节里”[1](P18)等等,无不又体现了老子辩证思想中“小与大”的理念。

(4)物我两忘

庄子用“疱丁解牛”[7]这个寓言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劳动观与人生观。尽管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在工作中,达到“物我两忘”便是最高的境界。劳动不仅创造美,而且,也提升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稻盛和夫的人生观与劳动观。他说:“人生和经营的原理原则以单纯为好”“劳动更能让人快乐”“人在工作中成长。为了提升心性,丰富心灵,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3](P36,38)。

3.从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创新发展上,在处理和谐与矛盾的问题上,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兵家思想及佛教思想的辩证法则

(1)重视将领的人格魅力

中国的先秦时期就出现的《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等反映兵家思想的著作。这些著作中蕴含的兵家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然被活用在商业竞争中。如《六韬》中总结了商纣因失去人心而失去天下的历史教训,指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稻盛和夫对企业人事管理的观念。《孙子兵法》中“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矢,金在前,羽在后,故犀而善走”,运用类比的方法,论述能否战胜敌人取决于士兵、将领和君主等各方的有效配合。这也影响到稻盛和夫企业经营管理中如何处理好“企业负责人—中层管理者—员工”之间的关系及工作管理中各自角色的责任与担当。且在这种关系中,他特别强调“将领”的责任感和无私精神。他认为“社长必须设置严格区分公和私的界限”“社长要对企业负无限大的责任”“社长必须将自己的人格、意志注入到企业中去”[8](P60)。

(2)万物有灵论

佛教思想所强调的“万物有灵论”深刻地影响了稻盛和夫。他将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出生之日到20岁)是独立迈步人生的时期;第二个阶段(20岁到60岁)是努力工作、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创造贡献的时期;第三个阶段(60岁到死亡)是为死亡做准备的时期。他认为,死亡是灵魂新的旅程。人死后,肉体消亡,灵魂永存。这是他的信仰。稻盛先生在69岁的时候,皈依佛门,成了一名在尘世中的修行者。他说:“我决定出家,就是为了再次学习人生的意义,为死亡做准备。”[5](P52)

(3)因果律

佛教强调任何事物都是必然性的存在,没有偶然性。偶然性的存在有两个原因:一是必然性的不充分;二是必然性太过复杂,人的智慧不能了知这个必然性。事物的存在都是关系的存在,不是片面和孤立的,无论做什么都要考虑“他者”的存在,必然性的存在就得考虑因果的关系,因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在稻盛和夫看来,因果法则成立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它遵循大自然的法则。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善而致恶、恶而致善这种错乱的情况不会发生。因为这就是天理,就是天意。稻盛和夫认为世间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原因在于,宇宙中存在着永生不灭的力量与意志。这种存在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朝“善的方向”牵引,从而使宇宙间充满“爱”和“慈悲之心”。因此,人如果想拥有慈悲的心与幸福的生活,就要做到将自己的意志与世间万物的意志相统一。

(4)精进

释迦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稻盛和夫将之铭刻于心。他说,在修佛的道上,要接近开悟的境地,就要实行“六波罗蜜”,这是菩萨道,是磨炼心志、净化灵魂不可缺少的修行[1](P37)。正是这种不断修行的思想提炼,稻盛和夫将之用于实践,在79岁的高龄义不容辞地接下了亏损严重的日本航空公司,使得公司在两年内便起死回生,并创下利润。仅用一年的时间,日航的服务水平便达到世界一流,创造又一经营奇迹。

四、“东方文化”对稻盛和夫企业经营的影响

“东方文化”(主要指日本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于西方文化的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文化。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人的自由权利及人的个体特性。其次,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是以其自身为目的,它使人为物役,使人变成了一个服务于他自身之外目标的齿轮。而东方文化强调的是恰恰是对“人作为自身”这一本质的精神的目的。强调人对自身的内在品质的不断修炼,强调人与他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日本文化中“细微”“间”“并”的理念,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在意、体贴、关切及匠人精神;儒家文化,对人的修炼,从内在来讲就是追求“圣”的境界,而达成“圣”的途径就是不断地修己成人,为人立己。从外在的表现及实践来讲,就是实行“王道”。以关怀和正己之心诚实处事,以大义的思想看清事物的结构和矛盾,包容并蓄,和合生物。在集团主义、社群主义的“共同善”里实现自我创造,及提升自我价值。我的价值不是以我自身的观照来凸显,而是以“利他”来凸显。道家和佛教思想强调“无我”,而这种“无我”恰恰是一个充满个性的自我在接触宇宙的奥秘之后的“真我”的脱颖而出,这个“真我”正是通过对他人,对自然界的万物的关照中得以扩展与提升,表现着整个宇宙生命的“天地之大美”的独尊。个体生命的多样性,正是通过整体性来表现,而整体性的创造活力、创新力正是通过尊重个体生命的多样性而得以体现。

稻盛和夫正是从东方文化里看出了“人的内在善”的无限潜力,注重从人的品质、人的精神、人的规则、人的社会关系、人的归宿等方面的修炼与提升,只有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了,企业才能有很强的生产力,再转化为企业的资本力。

五、结 语

稻盛和夫虽然通晓东西方经营伦理思想及管理手段,但他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与管理中,受到影响最深的还是“东方文化”。日本文化中的匠人精神及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照;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责任担当,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人生目的与企业目的。而“东方文化”中的实用精神与实用策略,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企业经营管理谋略与手段;道家哲学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又使他非常注重企业的发展与生态平衡,注重员工的发展与身心和谐。稻盛和夫将东方文化中的智慧,不仅提炼升华为自己的经营伦理思想,而且始终贯穿到企业管理与经营的方方面面。京瓷创建53年来,KDDI创建28年来从未亏损,利润始终保持在10%以上,企业从不解雇一名员工[9]。这充分说明,传统的“东方文化”是注重实践与实用的文化,是具有竞争力、人性关怀以及长远发展的文化,在现代性的进程中,非常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既需要借鉴西方经营管理先进理论,又需要从自身文化出发,寻求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思想指导。这一点,对于具有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企业至关重要。

[1]稻盛和夫.『働き方』[M].三笠書房,2009.

[2]陈晓芬 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稻盛和夫.私心なき経営哲学[C].京セラ株式会社編.稲盛和夫経営講演選集:第2卷1990年代(1).ダイヤモンド社,2015.

[4]朱文公文集:卷24[M].与延平李先生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稻盛和夫.『考え方』[M].三笠書房,2017.

[6]陆九渊.陆九渊集[M].理学丛书,1980.

[7]杨天才 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6.

[7]方勇 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8]稻盛和夫.『生き方』[M].サンマーク出版,2004.

[9]曹岫云.稻盛和夫的哲学[M]//稻盛和夫.心法.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稻盛经营
听稻盛和夫讲“感知幸福”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勇敢与小心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稻盛和夫:活力》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追溯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