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木才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修改的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这是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需要科学回答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说:“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P169)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提供了科学依据。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价值表达,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每个民族、国家的价值追求,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既要从自己民族的历史传统中传承精神文化资源,从世界各民族中汲取优秀思想成果,更要不断赋予时代新的内涵,反映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与其他社会形态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有着自身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种本质属性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的价值导向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价值支撑。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不仅来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更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现代化建设成功之路,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给全世界奉献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西方道路模式的复制品,而是具有自身的独特品质和价值理念。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的实践基础。无论是作为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还是作为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需要有一套与其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提出和广泛实践,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思想理论、实践运动、社会制度层面,进一步发展到价值理念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延不断拓展,布局日益完善,内涵更加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前进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强中国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础和价值支撑。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它既需要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制度体制,也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既需要为人们描绘未来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愿景,也需要为人们指出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归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的,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必然也必须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体现在人们生产生活和日常交往之中,体现在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紧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题,结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从价值层面深入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价值遵循,为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法律制定提供了价值支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方针原则,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价值追求,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新探索和最新认知,其中许多已经为广大群众所熟知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那些最富有时代精神、最富有实践特色、最富有旺盛人气的价值理念挖掘整理出来,使其成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传统,形成了以“礼义廉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理念。这些价值传统和价值理念,成为我们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约,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世代延续的精神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精神层面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滋养的结果。习近平说:“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1](P171)
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1](P17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都有很多经典论述,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精华,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扶贫济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等,是一座瑰丽的宝库,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任何一种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所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作为重要源泉,从中汲取丰富营养。例如在国家方面,强调国家和民族大义,为政要清正廉洁、亲民爱民,崇尚“天下为公”“为政以德”“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在社会方面,强调诚实守信、互助友爱、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社会和谐,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在世界方面,强调民族之间要睦邻友好、以德服人、爱好和平,注重民族气节,崇尚“天下一家”“协和万邦”“讲信修睦”“和为贵”,等等;在个人品德方面,强调追求君子人格、圣贤人格,崇尚“仁者爱人”“见利思义”“见贤思齐”“浩然之气”“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在理想人格方面,强调追求至善至圣、刚健有为,崇尚“既仁且智”“从善如流”“知行合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思想结晶,展示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改革实践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启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启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积淀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果。例如,在一定的意义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以民为本”“以文化人”“以和为贵”等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等思想的创新性发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诚信”中华民族做人的基本要求,讲求天道至诚、真实,人性真诚、善良,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仁”的涵义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义”的涵义体现为公正、正义、道义、适宜,也延伸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高层次的社会价值观,其培育需要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些文明成果,既包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元素,也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融合、相互学习的发展史。我国历史上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思想和技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近代以来,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失去了吸收世界工业文明成果的机会,一度落后挨打,饱受欺凌。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习近平说:“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成果的大胆吸收、借鉴和提升。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各国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观念体系、理想信仰以及心理构造、国民素质、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差异性,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个性色彩的文明样式。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都应当具有人类共性和自身个性的双重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首先体现并保持了自身独特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将这种社会性质置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自觉追求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一致性。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登上历史舞台,本身就是在吸收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弘扬“五四”运动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都是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眼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反映了人类最美好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演讲时说:“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我们需要作出不断努力。”[1](P522)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理想、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成为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的共同价值准则,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治国理政、管理社会的共同价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重要来源和有益补充,既反对把西方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又不把属于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精神价值拱手让给西方。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凸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汲取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和“共同价值”,凸显了世界潮流、国际视野、全球共识,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吸纳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科学、效率、全球治理等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提出并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和“共同价值”的理想追求,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融入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又为推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高举起了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积极成果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大旗,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上,不断推进自身建设,又为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增添新内容,做出新的重要贡献。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代、地域和人群共同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精神的凝练表达。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历史上存在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无不体现了各自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3](P40-4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当今时代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融为一体,对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刻回答。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更需要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必须体现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时代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致力于倡导的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精华”,致力于把它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共识,成为社会和谐与发展进步的“稳定器”。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追求。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把中国梦承载的中华民族深厚的价值理念加以继承和创新,把中国梦蕴含的丰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加以提炼和阐释,把中国梦意味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推广、交流和传播,把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着眼点,充满了时代内涵、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要求。中华民族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进步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结合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以开放、互鉴、共享的姿态,学习借鉴、辩证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长补短,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择善而从,但又不奉行“拿来主义”,认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而是始终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N].人民日报,2013-03-03-0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