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 要: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教与学的法则,而在于学习历史对学生的成长,让每一堂课都立足于情感态度,立足于素养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育;核心素养;人格养成
要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教育就要通过各种方法,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呈现出来,历史学科在这方面承担的责任更大。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让每个学生在和伟大事物相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最终成就自己。
一、培养学生的发现之眼、理解之心、善待之情
1800年5月,拿破仑率领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圣伯纳隘道,突袭在意大利的4万多奥地利帝国军队,最终以少胜多,决定了意大利战场的胜利。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引入两幅都以此为题材的油画。一幅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在1800—1801年创作的《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另一幅也是来自法国的画家保罗·德拉罗什于1848—1850年创作的同名画作。
在这里我设置了四个问题:
1.这两幅油画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人物?
2.观察这两幅画上的主人公形象有何不同之处?
3.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4.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历史上的不同”?
雅克·路易·大卫的画面中年轻的拿破仑充满梦想和自信,他的手指向高高的山峰。红色的斗篷使画面激动。傲首挺立的战马与镇定坚毅的人物相得益彰。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凸显了英雄主义。而保罗·德拉罗什的画面中拿破仑手捂着肚子,身体稍许有些蜷曲,目光却坚定、充满自信。没有高头大马,只有一头疲惫的骡子。身边是一位步履蹒跚的引路人。
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这时就来介绍一下这两位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主张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为帮助某一个政治概念的胜利而存在。我们看到的这幅画是为了渲染其英雄气概和史诗般的远征。保罗·德拉罗什作为法兰西学院历史画派的领军人物,充分吸收了学院派精确写实的技巧,致力于扭转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大卫时达到顶峰的英雄主义。
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个“历史上的不同”呢?我们似乎有很充分的理由弃用大卫的。然而,把两幅画一起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中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他们虽然都生活在一个大时代中,却都有着自己的小宇宙。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另一方面也期待学生面对差异时首先不是评判是非,而是理解、体贴。
二、学会妥协,用包容构建和谐
美国早在1994年就明确提出对中小学生进行妥协教育,强调妥协是协调人际关系技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解决分歧、化解冲突中,学会参与劝说、妥协、争论和磋商,是公民必备的品性。而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有专家也提到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学习认识到“妥协”是珍贵的历史遗产。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复兴的起点,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闸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此时学生会疑惑,为什么说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呢?是袁世凯出面逼清帝退位,完成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这个发问正好帮助我在全班开启了一次关于“妥协”的教育。
辛亥革命发生后,各种政治力量以民族大局为重,通过相互妥协,实现和平,中华民族避免了一次刀光剑影,是中国历史的巨大进步。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民族妥协与和解,保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南方革命派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大范围、长时间的社会动荡和流血牺牲。
以上的“妥协”是多种現实因素的融合与凝结,更是以柔克刚的坦然胸怀,迂回取直的风格;是捍卫信念与原则基础上暂避锋芒的睿智,更是深谋远虑的历史洞察、慧思敏锐的未来目光。
对学生而言,学会妥协是一种必备的人生素养。历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没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就无法淌过国家和民族的深水区和激流区。
中学历史教育应该服务于人数占大多数的普通人的人性与成长,以良好的心态、健康的身体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苦难,培养平凡而幸福的快乐人,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养育人格,让他们的精神站立起来,帮助他们找到幸福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遭遇命运的反复无常或不公平时,他能笑着说:我依然能保持着美丽的心灵,继续追求着做一个善人,因为历史让我对未来不再恐惧!
参考文献:
[1]丁宁.西方美术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逸红.从实践看历史教学方式转变的方向[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