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
摘 要:师生在活动中互为条件,相互补充,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表现是否成功取决于学生是否按教师的引导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思维,是否真正独立地解决了问题。
关键词:提问;课堂;基本原则
一、课堂提问概论
课堂提问即古时所说的“问难(nàn)”。就是师生间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对于疑义反复讨论、分析或议论。课堂提问最主要的特征是师生在问题情境中以具体问题为核心,有目的、有方向性地双向思维互动过程。对教师而言,这是积极的、有创建性的明知之而故问之。学生是这一过程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是活动的灵魂和心脏。疑问在学生的思维中产生,又在學生的思维中得以解决。课堂提问的实施通常有以下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产生;问题的提出;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是核心;问题情境是课堂提问赖以存在的土壤,是基础;提问时间和方式是提问顺利进行的催化剂;对所提问题的剖析和对思维活动的规范与引导是课堂提问成功、有效、高效的关键;问题的解决是提问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课堂提问的各环节、各过程是环环紧扣、相互渗透、互为作用而又相辅相成的。
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纽带,其核心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克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影响。只有长期坚持成功的课堂提问,才可以真正实现“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这一新的教育目标。因此,成功而高效的课堂提问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提问的基本原则
课堂提问的原则是课堂提问规律的反映。它是笔者根据课堂提问的规律、课堂提问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大量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笔者以为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实施课堂提问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课堂提问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关系的基本准则。
1.提问的需要性原则
提问的需要性原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提问必须是实施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训练学生思维的客观需要;二是课堂提问的被运用必须有良好的问题情境。
这一原则是根据课堂教学要求和学生思维及智能发展规律提出来的。一切方法和技巧都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为方法而方法,为技巧而技巧,而忽略了其服务对象的目的性和需要性,只会弄巧成拙。同时,良好的问题情境又是引导学生处于思维状态的最简捷途径。所以只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且根据客观需要组织课堂提问才能使提问收到良好的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必须理清知识脉络,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现状,准确把握运用课堂提问的契机,切忌张口就问,满堂进行简单机械的一问一答。
(2)教师在组织提问前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素材,着意揭示矛盾之存在,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矛盾之中,便于学生能瞬间就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2.提问的目的与方向一致性原则
提问的目的与方向一致性原则是指课堂提问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的完成这一中心而展开。
这一原则是由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性、时间的有限性和其结构决定的。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教师必须精心组织问题,确保问题内容要集中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抑或是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材难点而服务。
(2)在学生积极思维活动中,教师应随时把握学生思维走向,及时、巧妙地纠正学生在思维方向上的偏差,恰当予以点拨,以确保思维方向与训练目的的一致性。
3.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时,提问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必须设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来。但在全体学生同步参与思维的前提下,又要根据问题本身的层次和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检查,以使全体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4.提问的适时性原则
提问的适时性原则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单独回答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表情方面流露出的思维情况,选择适当的提问时机,以确保问题提得适时,学生思维过程全面充分,且回答及时。
以上有关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是笔者从大量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检验了的。笔者斗胆在各位先辈和同仁面前提出,抛砖引玉,也希望得到先辈的指导和同仁的批评意见。诚望各位原谅笔者的浅薄与无知,予以斧正。笔者还以为以上各原则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运用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它们,以便综合地加以运用。而且对每一条原则的运用都要从具体的对象、时间、地点和条件出发,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否则,活的原则就变成了死的教条,就失去了作为原则的精义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叶上雄.中学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1.
[2]陈安福.中学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endprint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