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萍
摘 要:在高中教育阶段,生物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生物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提升学生的生物水平有着较大的成效。主要围绕高中生物教学,就启发式教学在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生物教学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基础,继而采取不同的对策,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民主和谐,该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学生的生物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下文就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原则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若采用启发式教学,则需要遵守相应的教学原则,如此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否则会导致生物教学适得其反,难以达到提升学生生物学习水平的目的。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1]:(1)自主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中,生物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会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在这种被动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逐渐减弱,进而使得其思维能力逐渐下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2)独立思考的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使他们将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3)举一反三的原则。由于生物这门学科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书中的许多知识点都可以用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举一反三的原则,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二、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进行直观性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生物这门学科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该学科存在着抽象性的特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答,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加强直观性教学,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将一些复杂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2]。(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一门科目的喜好往往与该科目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較好,那么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大,反之,如果师生关系较为恶劣,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反感心态,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想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那么就需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意见与看法,多关心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地去给予帮助,这样就能够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往往是站在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上实施的,如果所设置的启发式问题脱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那么就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很难去解答这些问题。如,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一课教学中,教师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则需要对学生的已有生物知识水平进行考虑,通过初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大分子的知识概念有着初步的掌握,对于蛋白质的结构也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是这节课,对于学生而言,分子结构模型图是第一次接触,所以他们对核苷酸分子的组成就较为陌生。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DNA亲子鉴定,对于DNA指纹也有着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设置启发式问题时,学生可以充分联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以此来设置一些他们有所了解的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3]。在设置启发式问题时,如,在生物体中,蛋白质充当什么作用?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蛋白质的知识概念进行回忆,再通过语言将其引入到另一种生物大分子——核酸。接下来,教师可以将DNA与RNA的分析结构图展示给学生观看,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如,DNA检测为何能够确定人的身份?这样一来,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逐渐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对学生生物知识水平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该教学方法融入生物教学之中。而要使启发式教学法得到更好的运用,则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如此,才能够使该教学法的作用得到发挥,继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高红雷.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68-69.
[2]李燕.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学周刊,2015(19):60.
[3]齐国民.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学周刊,2015(31):35.endprint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