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小学生心理活动特点 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2018-01-22 07:09闵良艳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体育课堂小学教学积极性

闵良艳

【摘 要】体育课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文章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就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效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学;体育课堂;心理活动;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3-0065-02

优秀的体育课堂的开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但在目前我国部分小学中,由于学校及教师对其认识不够深入,经验也不足,教学效果欠佳,无法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帮助。其中,导致小学体育课程教育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方法不力,体育教师没有与时俱进,使得课程内容乏味,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较低。因此,开展趣味性体育教学,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及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教师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小学生体育活动心理分析

1. 对教师依赖程度较高

小学生由于年纪尚浅,还没有形成稳定、完整的价值观,其行为及想法均以模仿与跟从为主。入学后,一切学习与生活行为都是在相关的教师安排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所以在学校的生活中非常依赖教师。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养成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使其热爱体育活动。

2. 兴趣广泛但稳定程度较低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奇心较强,对新鲜事物都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故而非常容易被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所吸引。与此相对应的,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受年龄、性格等因素的限制,很难长时间对某一事物保持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开展体育课程的难度。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小学生一旦无法较好地掌握某项体育活动,或对某项自由度较低、规范性要求较高的体育活动进行反复练习,就会产生厌烦、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一旦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体育活动的开展就面临一定的困难。

3. 好胜心较强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往往会因为教师组织一定的比赛、训练等活动,自发加强对体育活动的训练。同时,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十分强烈,教师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措施,以表彰在体育课堂上表现优异的学生。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比赛等竞技项目活动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安全,在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同时,也需要鼓励表现存在一定不足的学生,鼓励其继续进步。

二、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措施

1. 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

在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目前我国使用体育教材《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编故事,让学生融入体育活动。

举例而言,长跑项目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耐力与不轻言放弃的品质,因而是学生较为惧怕的一类体育活动,而通过创设情境的模式,能让学生积极参与长跑,克服原本的恐惧心理。教师可以将班内学生进行分开组队,设计了“骑士营救公主”的故事。让女同学扮演被绑架的公主,让男同学扮演骑士,通过长跑竞赛的方式,“营救”女同学。教师可以设置跑步的时间,只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跑步目标,即可成功营救女同学。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

2.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

小学生年龄较小,专注度非常有限。为充分保障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确保学生得到更为周全的锻炼,势必会纳入一些较为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教师在进行此模块内容的教学时,往往会因为学生注意力不够、兴趣较低等原因,难以开展教学工作。因此,教师要转变策略,不能一味强制学生进行机械式的锻炼,而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在保障规定内容的开展后再进行个性化教学。

举例而言,广播体操的练习由于缺乏趣味性以及对学生的规范性要求较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低。为此,体育教师可采用制定目标的方式,在课程开始前规定广播体操的训练目标,只要学生达到了相应的目标,就能获得自由活動的时间。小学生为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训练。

3. 创设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教师在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竞技性较强的比赛,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同时,适度的比赛机制也能发展学生的体力与智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和技能。举例而言,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分组,接力进行跳绳和踢毽子活动,以计算总数的方式进行比赛,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制度,给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并做好对比赛失利的学生的心理安慰工作,鼓励学生继续进行体育活动锻炼,以提高自身的体育竞技水平。

总之,教师应当充分研究与考量小学生对待体育活动的心理特征,立足实际,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开展个性化体育活动、设立合理的奖励机制等方式,全面提高小学体育课程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天祥.分析小学生心理特点、总结常见心理问题、探究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35-235.

[2] 孔艳婷,张劲松,帅澜,王周烨,夏卫萍.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培训课程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危机知识的作用[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4,2(1):25-29.

[3] 李会明,尹明辉,闻忠波.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9):61-62.

(编辑:杨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育课堂小学教学积极性
激发兴趣,走出误区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