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小学低年级“智·趣”识字课堂

2018-01-22 17:37曹爱卫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曹爱卫 浙江省教坛新秀、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曾应邀到马来西亚、上海等20多个国家及省市执教公开课(讲座)120多节(次),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课例近百篇,部编《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一上)》的核心作者,著有《玩转绘本创意读写》,合著《夏令营中的故事》《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蛛网型”学习——让儿童在学习中变得更智慧》,等等。

【摘要】小学低年级,识字是教学的重点。统编教材一年级每册都安排了两个独立识字单元教授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可是不少老师并没有真正领会编写意图,也没有充分考虑识字课的识字与阅读课的识字之间的差异,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甚理想,对学生亲近汉字、理解漢字文化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立足低年级识字教学,探讨识字课中的识字策略,从教材编写意图、识字文体特质、汉字本身特点以及儿童学习心理等方面展开阐述,重构识字课堂,感受识字“智·趣”课堂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 识字教学 智趣课堂

识字教学需要“智·趣”

走进低年级识字课堂,我们会发现,不少教师仍沿袭着和儿童诗《乡村识字课》里描写几近相同的画面,概括起来就是十二个字“生字整板呈现,流程基本不变”:

第一步,整板呈现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拼读;

第二步,个别反馈读,难读的字正音;

第三步,去掉拼音按顺序认读生字(自由读、同桌读、全班齐读均有);

第四步,说一说记住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所指的方法,基本是“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机械识记字形的方法);

第五步,再个别认读生字(随机抽读生字或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且不说一成不变的流程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单生字的整板呈现,就违背了记忆的规律。据雅各布斯、艾宾浩斯、米勒等心理学家通过多方实验,对于无序的数字、字母、信息,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即一般为7个单位,在“5~9”个单位之间波动。教材里,每篇课文的生字数量一般在11~14个之间,一课生字整板呈现,远远超出了学生的记忆最高限值,识记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种缺乏智慧,而又了无生趣的生字学习模式长期使用后,其弊端不容小觑:

一是容易打击学生识字的兴趣与热情。这种强行灌输式的识字教学,带给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都是沉重的。学习负担,自不必多说,短时间识记那么多生字,本身就是强人所难。即时的抽查和回应,往往会令学生处于紧张和不安之中,生字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身心不得自由的课堂,又何谈兴趣和热情?

二是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汉字本身是可爱的,是具有图画性或故事性的,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把汉字与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融合起来,生动活泼地识记。如看到“山”字,眼前就会出现高峰耸立的群山;看到“休”字,学生会联想到,一个人劳累了,靠着大树在休息;看到“饿”字,就能唤醒记忆里饥饿的感觉,仿佛还能听到肠胃因渴望食物而发出的“咕咕”声……如果把汉字仅仅当作符号来记忆,就会变成“单人旁加上木就是休,休休休,休息的休”“俄的单人旁换成饭字旁,就是饿,饿饿饿,饥饿的饿”。学生通过这样的“加一加”“换一换”,也能记住字形,但,汉字里包含的韵味和文化就丧失殆尽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也受到禁锢。

三是容易破坏汉字之间的逻辑与意义。单个的汉字是有趣的,一连串的汉字更是有趣的。很多汉字,彼此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学习汉字,不孤立,常联系,一个带一串,汉字的识记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如要学习“水、川、泉、涧、溪、河、江”这七个和“水”有关的生字,若一个一个孤立地教,学生学起来就会比较辛苦,而串成一条汉字链,识记起来就简单、有意思得多了。教师可以先把甲骨文的川“”与甲骨文的水“”字形相比较,明白“川”两旁的折线表示岩壁耸立的两岸,中间的虚线表示急湍的水流;“水”中间的折线像崎岖凹凸的岩壁,两边的虚线像两边液体向下流泻飞溅的样子。再通过示范简笔画并讲解:在造字时代,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叫“江”。学生看着简笔画,识记着相应的汉字,七个汉字的音、形、义以整体的形式纳入记忆库,生字的记忆也就简单、高效、准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机械、繁琐、零碎的识字教学,是不得儿童喜欢的,不利于儿童建立汉字知识的系统化和序列化,也不利于儿童对汉字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因此,让生字成为可以和儿童对话的朋友,打造“智˙趣”的识字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智·趣”识字课堂的打造

教育部统编一年级语文教材,现在已在全国使用,我们讨论的“智·趣”识字课堂,是基于教育部统编教材的识字教学课堂。立足教材,“智·趣”识字课至少要体现四大特性。

一、尊重编写意图,体现识字方法多样性

教材是各方专家、学者、杰出教师共同参与编写的,相比教师独立编撰,考虑要全面、系统得多。对于小学生来说,教材学习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用饮食来打比方,可以说教材学习是“正餐”,教师选入的内容是“水果点心”。

统编一年级识字课,共四个单元18篇课文,识字方式呈多种样态:有蒙学识字、儿歌识字、看图识字、象形识字、韵语识字、归类识字等近十种。详见下表:

不同的识字方式,所采用的识字方法也是不同的:“蒙学识字”,就应以传统蒙学的反复诵读为基本方法,在学生字形掌握或字义理解有困难之处,通过故事、图片、视频解说等方法加以阐释,注重渗透汉字文化和传统文化;“儿歌识字”,则主要采用多形式朗读的方法,在读中不断复现生字,也可结合日常生活或阅读识记,适当联结相关知识,帮助巩固生字,强调对语言音韵美的感受;“看图识字”,则要重视图文的对应关系,唤醒实际生活经验,加强生活运用;“象形识字”,关注图画、古文字、现代汉字之间的联系,反复诵读中识记汉字,领悟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感受汉字背后的文化。识字方式的多样性,意味着识字方法的多样性。endprint

识字课文之所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体现着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在识字知识与能力上,识字教学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尽快走上自主独立识记汉字的道路;在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上,能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喜爱汉字,对汉字学习有兴趣。

二、尊重文本特质,体现识字方法契合性

不同的识字方式有着不同的识字方法,且这种方法,有着内在的契合性。我们不能用教“看图识字”的方法,去教“象形识字”,也不能用教“象形识字”的方法,去教“韵语识字”。那样,文本的个性、识字方法的独特性都无法体现,学生也难享受识字的乐趣,触摸汉字背后的文化和内涵。

传统蒙学识字,主要借助经典蒙学,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汉字文化的传承,是蒙学识字的一大任务。蒙学识字,除了反复诵读熟悉生字,那些有困难、同字符的生字,就可借助字符的表義作用,引导学生归类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识记。

部编一年级下册识字《古对今》是一篇传统蒙学识字课,选编自《笠翁对韵》。这一课里,有三个带有“日”字符的生字——“暮、朝、晨”。这三个汉字,部件多,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机械识记方式,学生很容易出现记忆偏差,导致识记错误,同时,也不容易理解“日”这个义符传递的文化意义。

生活中,太阳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时间。汉字中,“日”在字的不同位置,也表示不同的时间。教学时,紧紧围绕“日”字符的表义作用,课件演示三个汉字的演变过程,结合讲解“日”字符的表义作用,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字识记的准确性。

甲骨文“暮”字,形象地表现出太阳从草丛中落下去了,这是一天的傍晚时分,“傍晚”就是“暮”。教师再把“暮”字的演变过程一步一步呈现出来,定格在今天我们在用的“暮”字上。

甲骨文“朝”字,“日”躲到草丛中间了,草丛中间藏着一个太阳,而这时月亮还没有下去,这就是天刚亮的时候,是清早,清早就是“朝”。太阳一点点升上来,这个时候的天边非常漂亮,云朵被阳光映红了,这时的云霞就叫“朝霞”。

甲骨文“晨”字,日在最上面,太阳升上来了,人们要出去劳作了。“早晨”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三个生字,虽然在课文的不同语句里先后出现,教学时,抓住生字的共性,把识字内容进行重组,围绕字符在汉字里特定的表义作用展开教学,不但帮助学生准确识记生字,而且对其内含的汉字文化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蒙学识字课需要担当的文化传承也极为契合。

三、尊重构字规律,体现识字方法科学性

事物的分类是通过比较事物的本质特征中的共性和个性来实现的。“智˙趣”课堂的识字教学,在识字方法科学性上,以字符分析为主要理论依据,引导儿童通过汉字与汉字之间“音”“形”“义”的比较,同一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比较等多种方式,发现“这一汉字”与“这一类汉字”之间的共性以及“这一汉字”的独特个性,采用活泼有趣的形式展开教学,彰显汉字的趣味,让课堂充满情趣和乐趣。

众所周知,从字符分析角度看,汉字所使用的字符有音符、形符、义符、记号四种。形符是古代汉字所特有的,古代的象形文字,就是以形符表意的。古汉字中的独体字,更是直接以形表意。独体字被用来组成合体字,便成为合体字的字符。这些独体字可以充当合体字的形符、音符或义符。

在古代、近代和现代汉字中,都有音符和义符。传统文字学把形符和义符混称为形旁,在汉字中起表义作用。如此,汉字字符可归为三类:跟整字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义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意义和语音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

某个字符属于哪一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它在所组成的合体字中的作用来确定的。如独体字“山”“火”,如果不去考量其象形的演变历史,就只现实的形体看,是两个约定俗成的记号字。但在“讪”“伙”中,“山”“火”作为字符,它们都因为原来具有的读音,被推入合体字中,起到表音作用,成为“音符”。而在合体字“峰”“烧”中,“山”“火”又因其原来具有的字义,被推入合体字中,起到表义作用,成为“义符”。所以,可被类推的“类推性”,是一个字在合体字中充当是什么字符的决定条件。

在《小青蛙》一课里,有“清、晴、睛、情、请”五个生字。教学时,这五个生字就可以组成以声符“青”为中心的汉字组块,很快就能读准五个生字的音。再根据不同的义符,区别汉字的字义:“清”和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晴”和太阳有关,太阳出来,天就放“晴”了,所以“晴”是日字旁……学生望字符,解字义,很快能记住五个生字的形,并理解了字义。

在现代汉字中,独体字因失去以形表意的性质,成为约定俗成的记号字。这些独体字充当的义符和音符,如部编一年级上册识字一《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等课文里的独体字,都在合体字里充当义符和音符。但也有一部分独体字,因失去表意和表音的作用,而成为既不表义也不表音的记号。如“彐”,原来是“彑”,像个猪头形。现代汉字中,以“彐”为部首的“扫、寻”等字,字义都和猪无关了。对那些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部首,也应当向学生说明白,免得他们白花功夫去硬找部首与整字的形意联系和形音联系。

四、尊重儿童,体现汉字方法灵活性

儿童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是综合的、立体的,而不是单线的、平面的,生字识记也是如此。进入学生大脑的每一个汉字,都会成为一个“能量中心”,从这个“能量中心”,他们会联想到很多其他的汉字、词语、句子,甚至是看来毫无关系的事件和事物。

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这种认知特点,有时,甚至要“迎合”儿童的这种认知特点,在科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灵动的设计,让儿童在变化中更加多元地感知汉字的特点。

一年级下册识字第一课《春夏秋冬》里,学生要认识“霜”和“雨字头”。“雨字头”作为一个新偏旁,毫无疑问,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雨字头”和“霜”字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如何让学生不仅记住字形,还对其字义和“雨字头”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我们通过讨论,摒弃简单口头讲解的方式,把这个知识点做成了一个微课,充分体现了识字的灵活性,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微课解说词如下:

深秋的早晨真冷啊!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了美丽的小冰晶,悄悄地降在树上,降在花上,还降在爸爸的汽车上……大自然的又一个小宝贝诞生啦!它和小朋友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它叫“霜”。

“霜”在古时候是这样写的,上面是个,指的是来自天上的水汽,难怪很多带“雨”的字都和天气现象有关,比如课文中还有一个字——“雪”。下面这部分指的是“霜”宝宝降在了植物上,让植物垂下了脑袋。 “霜”的名字里藏着它出生的故事呢!

后来,“霜”的名字在写法上慢慢发生了变化,上面的 写成了现在的“雨”字,下面的部分写成了“相”。

“霜”可喜欢交朋友了,看,它都和谁交上朋友了?

和“面”字交朋友,成了我们平时常用的“面霜”;和冰交朋友,就成了冰霜;和雪交朋友,成了“雪上加霜”,看着这个词语,都觉得很冷呢!

小朋友们,现在你们认识霜了吧,知道它名字中的故事,还认识了它带来的朋友,让我们和“霜”宝宝说再见吧!

一个短短三分钟左右的微课,涵盖了字形的认识、字义的理解、书写的指导、同类字的归类识记,等等,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

结语

进入“智·趣”识字课堂的路径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教学时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由易到难,不随意拔高要求。注重创设情境,尊重学生在母语环境已有的语音、语义的习得基础,教授方法,注重迁移运用,鼓励在生活和阅读中自主识字。学生的识字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升,识字量的增加也就指日可待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保护童心?留住童趣?创建有效课堂
简笔画,让低年级语文课堂色彩斑斓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浅谈在学校低年级启智教学中对于词语教学初探
绘本应用于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和谐课堂最美丽
低年级语文课堂应当重视信息媒体作用